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人,初中数学课堂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固有的惯性,问题依然尖锐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重说轻做的倾向使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慢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他们不能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更不必说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探究活动,以下便是我对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既要“说数学”,更要“做数学”
从大量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来看,不难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让学生说数学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经常看到的是我们很快就清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这就是所谓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我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教学方式,是因为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可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慢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
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从做中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必须独立思考,都能够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这里,“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二、数学要以本为本,重视学生阅读
经常听到学生说:“学数学就靠听课、记笔记、做习题。课堂上基本不用课本”。再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颇有同感。特别是大学学习,课堂上甚至只有听课、记笔记,不必说用课本,就连做习题都没有了。我们初中学生没有学会独立学习,没有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所以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没有及早教会他阅读,他日后在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事实说明,很多初中学生还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我曾听一节有关角的公开课,老师讲授了3O分钟新课后,留15分钟给学生做练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还在看书,没做练习,就上前催他动笔。学生说:“刚才没听懂,想把书看懂了再做。”老师却随口说了一句:“听都没听懂,还看得懂?”这也反映了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现实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自己不翻书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相反,有时候,我们甚至误以为这是对教材熟悉的体现,把他当着自己水平的一种表现。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因此,必须让课本成为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一个能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的教师比教学生数学的要高明。
让学生对课本进行一定的独立阅读、思考,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超越,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本,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的差异是显著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也不会一样,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问题的关注,教师要特别重视。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努力。
论文作者:周萍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本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独立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