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就是对给予自己无私关怀、照顾、帮助、体贴的人,心存感激之情,并用实际行动予以回报。
“感恩教育”即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感恩。
“教书育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会感恩。因为教师本身就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这是一位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从教30多年来,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在感恩教育方面,不断探索、总结,取得了一些实效。现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有效开展感恩教育阐述如下:
一、 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晨会是班主任实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式。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父母的宠爱,爷爷奶奶的溺爱以及应试教育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冷漠,对别人给予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坦然接受,不思回报。因此我认为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知恩。鉴于此,我经常利用晨会来启发学生知恩。
例如:当看到早晨送子上学的情景,我在晨会时就会问学生:“今天早晨是谁送你上学的呀?”学生会说:“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我便会接着问道:“我们这些长辈送我们上学,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说:“我会感到很安全,特别是当遇到过往车辆时,不会感到害怕。”这时我会说道:“对,我们的长辈时时刻刻关心照顾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会发自内心的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这样抓住一些小事细节,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恩教育。
二、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多年来,我积极探索“主题班会”这一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定期召开“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主要采取教师正面引导和学生的演讲汇报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教师正面引导
感恩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面引导,但正面引导不能采
用呆板的说教方式,这样灌输式的说教学生不感兴趣,不易接受。我采用了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讲故事的方式。有一次,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暴走妈妈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在武汉,有一位叫叶海斌的男孩,得了肝硬化(即早期肝癌)要想成功救治,必须做肝移植手术。经医院检查,妈妈陈玉蓉与儿子叶海斌的血型相匹配。但妈妈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能提供健康的肝移植给儿子,抱着“割肝救子”的坚定信念,陈妈妈连续7个多月,每天坚持暴走10公里,成功和为肝脏减肥。医生称之为“母爱的奇迹”。医院的领导和医务人员被“暴走妈妈”的事迹感动了,医院免除了60万元的医疗费,手术进行的同时,数百名好心的市民得到消息后,守在手术室门口,为不相识的陈玉蓉和其子叶海斌祈福。手术十分成功,陈玉蓉的事例,让学生看到了母爱的伟大。我讲述该事迹的同时,观察到了学生的表情,学生被母爱的伟大感动了,有些女孩子的眼圈红润了。还有一次,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劫机事件中,一位父亲,在飞机坠地前的一刹那,用尽全身力气将自己4岁的儿子托举到空中。全机的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只有这4岁的男孩成功脱险。是伟大的父爱挽救了孩子,学生被故事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时我动情地讲到: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同故事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毅然决然的做出这样的选择,让我们为伟大的父爱母爱点赞!
这样的故事生动,形象鲜明,易于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感染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还经常给学生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等故事,让他们知道感恩各行各业典范人物。
2. 开展讲演或汇报活动
主题班会不应该由教师唱“独角戏”,应该让学生参
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经常在开主题班会之前就把讲演题目布置给学生。如“感谢爸爸妈妈养育恩”、“感恩老师谆谆教导情”、“不忘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等题目。正常情况下至少提前两周就把题目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体会、去观察、去感悟。这样在开主题班会时,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讲演或汇报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点点滴滴,由于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学生身边,是真实的事例,是真人真事,所以效果很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重视几个关键的时间结点
抓住有关感恩的节日,像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感恩节,每逢这些节日我都会找来《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经典,或者是《游子吟》等唐诗和他们一起吟诵,亦或给学生讲解《二十四孝》里“闻雷泣坟”“芦花顺母”等故事,让他们感知古人是怎样讲孝道,怎样感恩父母的。然后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读了这些名言,听了这些有关感恩故事的体会,学生会对这些圣人印象颇深,也会领悟到榜样的作用。
四、结合课文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拐弯处的回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体会出父爱的别样的方式,他与母爱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了父亲的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父亲的爱是爱在心里的,是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是人间的大爱。在学习唐诗《游子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领悟,“临别细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诗的意境。并让学生想象母子离别时,在夜深人静之时,在灯下母亲对儿子的嘱托,想象母子的临别之言,分别之情。这样学生才会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千古名句的含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的也会像诗中的游子一样知道感恩,受到古诗句的熏陶,洗涤孩子的心灵。
五、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劳动首先用于培养“善良心地”这一奠基性品质。苏霍姆林斯基确证: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快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茧,那么他的心地就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个孩子把享受父母创造的幸福作为自己快乐的唯一源泉,而不通过亲手劳动、克服困难去享得快乐,那么他在家里和上学之后都会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所以通过劳动教育会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辛苦和不容易,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始终有要感恩这些亲人的潜意识,进而知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社会、感恩伟大的党和祖国。
六、让感恩具体化
为了让感恩教育可操作性强,我引导学生使感恩具体化。我教育学生再一天当中随时随地知道感恩。如早晨上学,走在宽阔的马路上,就应该感恩国家为我们修了这么好的路,每当上完一节课,就应该感恩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看到庄稼,就应该感恩大地孕育了五谷;看到燕子低飞盘旋,就要感恩燕子给我们带来了生机;遇到了难题向同学请教,就应该感恩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等等,这样,让学生知道要随时随地地懂得感恩,使感恩具体化。
感恩是一种文化,感恩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刻苦学习,才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感恩才会懂得如何去爱,才会知道回报。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效果极佳的育人之方。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间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论文作者:江洪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学生论文; 班会论文; 教师论文; 妈妈论文; 故事论文; 主题论文; 母爱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