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体制跨世纪转型_市场经济论文

论中国经济体制跨世纪转型_市场经济论文

论跨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对于跨世纪中国的发展,关系尤为重大。经济体制转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而且在于它为下个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体制转型是跨世纪中国发展的主体内容

1、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总体上说,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两个根本转变是一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必然深层面地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迫切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顺利推进经济体制转变,就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消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的滞障作用。这是两个根本转变相互之间的一般辩证关系。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看,重点则必须放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归根到底要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并健康运行。这是因为,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集约型增长方式广泛深入地实行的,不仅有生产力方面的因素,而且有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同时还有某些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成,旧体制的因素还在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发生作用,新旧体制摩擦、胶着,这是当前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跨世纪重要时期,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关键部位尤其要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长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优良的体制和机制条件。

2、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的优化

通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结构从总体上趋于科学合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在两种经济体制并存、胶着时期,经济结构上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当前突出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由此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导致部分国有企业难以摆脱困境,这可以说是影响企业效益乃至影响整个经济效益的最大原因,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从历史上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而全”、“小而全”,争上项目,重复建设,这种情况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在整个经济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再搞“大而全”、“小而全”,继续盲目上项目、铺新摊子,就很容易出问题了,它不仅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许多行业和产品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都难以提高。

产生上述问题,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更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从思想认识上说,主要是受长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思想观念的影响,总是希望万事不求人,追求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同时,在指导生产的观念上,习惯于外延扩张,靠扩大建设规模求得经济发展。从体制上说,主要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市场封闭,价格扭曲,以及投资行为缺乏风险约束机制,为“大而全”、“小而全”和分散重复建设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以致这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

因此,解决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实现内涵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加快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真正按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主要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而不应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把投资决策权和经营权交给企业,同时由企业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这样,市场竞争规律就可以及时提醒企业,切勿走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风险道路。

3、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进步

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于跨世纪中国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是因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尚未发育完善,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还在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作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层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而且严重影响着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例如两种经济体制并存、胶着而导致现实分配领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太少;二是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产生新的分配不公;三是分配秩序混乱,甚至有些单位个人消费品分配失去控制。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关系企业发展的后劲,以至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必须把解决分配领域的问题提到重要日程。解决分配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分配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构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协调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分配问题只有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才能发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总之,实行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跨世纪中国经济社会进步中的主体内容,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4、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文明进程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实行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更深远地影响着以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

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社会资源、变革社会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运作机制,它对现代文明的启动和铸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迄今为止出现了两种市场经济及其所建构的两种社会文明:一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建构,这是一种历经300多年现在仍具有相当生命力的社会文明进程;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构,这是我们党和人民在历经曲折的探索之后终于找到的加速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基本道路,它为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作了大胆试验并提供了新的实践启示,也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而有有效的途径。

站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和道路选择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人民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胆探索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精髓在于:把在经济、文化落后基地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加以严格区别,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与社会直接占有产品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加以严格区别,打破对计划经济的崇拜,打破对市场经济的禁忌,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所共有的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形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步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联系的精辟思想,揭示了在经济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有效途径,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这一重要思想对于顺利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久远性的指导意义。

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把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功能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这是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和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体:社会主义是基本制度,保证市场经济运作的方向,调节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抑制市场自身的某些弱点和负面效应,从而使广大人民在市场经济中共同受益,通过市场经济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市场经济运作机制,起着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合理地调节和分配社会资源,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可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前者是目标和方向,后者是形式和手段,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由此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根本无法结合,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须搞私有化。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根本性质和宗旨,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诚然,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并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空前繁荣,但这绝不等于说,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的专利品,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就只能是私有制社会。现代经济规律指明,市场经济既可以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市场交换的所有制结构,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如果市场上只有公有制经济,只有国有经济,而无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多元的利益主体,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以多种经济利益为纽带的、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反之,如果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占据不了主体地位,甚至实际所起的作用不断被削弱,那么这种市场经济也就谈不上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力量很微弱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的高水平上的文明进步,最终还会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因此说,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有人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这在理论原则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从实践中看,国有企业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则是一个非常困难而又很难操作的问题,它不啻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种说法,既忽视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与不同性质所有制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忽视了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功能。首先,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前者不能完全代替后者。就其终极所有权而言,国有企业资产无疑属于全民所共有,但如果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角度看,它又具有排斥本企业之外所有社会成员、实现企业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属性。这也就是说,不同的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各个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这正是国有企业可以而且必须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国有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从根源上说,体现的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联系。正是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和对立,决定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不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私有还是公有,只要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个别劳动不能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只要存在着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差别与矛盾,市场经济就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个别劳动,它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然要实行市场经济。这就是国有企业可以而且必然要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的根本原因。再次,国有企业与现代市场经济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这是两者可以结合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市场运行机制,都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有了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都表明,公有制比私有制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更能容纳现代化生产力,因而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总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更加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加速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使得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代表全社会的利益,作为特殊的经济实体,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国有经济更有利于集中资金,采用先进技术,投资一些风险大和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如高新技术、航天工业、核电工业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尖端效应和规模效应。总之,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更能发挥优越作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我们在充分认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对于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的机制不活,效益低下、包袱沉重、亏损严重、竞争乏力、后劲不足等严重问题和困难,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估计。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坚持公有制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以及生产经营方式中的某些弊端所造成的。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深重影响和束缚,不少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它们生产的产品虽然早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但企业自身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行为方式上却未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未能建立起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必不可少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同时,技术陈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生产经营水平上,也是造成不少国有企业活力匮乏、效益低下的根本性原因。因此,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而绝不能动摇、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把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命脉的国有企业推向“私有化”道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根本目的是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由此支撑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内在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是彻底扭转企业亏损局面,把国有企业真正搞活的根本性选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于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当前我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在于,以一种制度的形式从根本上解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的束缚,使各类国有企业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和外部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更加有力地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贯彻。

2、搞好大的,放开小的,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乃至保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唯一承担者,由此造成国有企业行业覆盖面无限扩大,无所不包。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经济的职能也应作出相应转变,即由以往的面面俱到、包打天下,转变为在国民经济的某些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全局发挥支撑、引导、推动、带动作用。目前的问题是,在应该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国有经济力量不足,而在一些不适合国有经济发展的领域,摊子却铺得很大。这种情况,既在宏观上使国有经济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影响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又在微观上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困难重重、效益低下。因此,必须进行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在不影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适当地、有步骤地进行产权重组或有偿转让一些国有小企业,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形成国有企业新的战略布局。

“搞好大的,放开小的”,是当前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的正确选择。“搞好大的,放开小的”,关键是搞好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抓住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牛鼻子”。国有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处于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它们所占的比重均在80%以上。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达几十万户,其中大型国有企业有1.37万户,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抓好大中型国有企业,放开搞活小型国有企业,是进一步搞好国有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一条好路子。按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有经济的质量,扶持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培植和壮大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为各类企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放小”要与“抓大”相联系,小企业产权转让收入要集中投入到大企业发展中去;同时小企业放开工作要规范,认真加强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转变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一部现代文明史,也就是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断凸现的历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高达50%以上,而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则远远低于这个水平。这样,同样的资金、物资投入,产出自然就要低得多。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要加大企业科研力度,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

转变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多年来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技术改造,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又都热衷于铺新摊子,搞了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着力于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同时,还要加快消化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自己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加强科学管理,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素质问题

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内容。

加强企业科学管理,首先要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把改革与管理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所有国有企业都应当把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搞活企业作为企业管理的价值目标,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从严治厂,在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上下真功夫,见新成效。

其次,要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搞好企业。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的最基本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一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工人阶段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应当实际地融贯于企业改革的各个层面和全部过程。

再次要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自身的建设。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大量事实表明,有了好的领导班子,才能使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壮大,才能带出好的过得硬的职工队伍。

5、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沉重负担问题

政企不分,是当前影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制约国有企业生机与活力的深层制度因素,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江泽民同志指出:“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从制度上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这是实行政企分开的总思路。所谓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即政府要面向全社会各种经济成份、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负责统筹规划、制定和掌握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实施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所谓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主要是指对国有资产实施占有、使用、调配、处分和收益的权力。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职能,应当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行使。它要面向所有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规范、检查、监督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的这两种职能,都是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绝不是直接插手、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债务和富余人员,是长期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两大问题,有的甚至成为沉重负担,必须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寻求可操作性解决措施。其中关键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扩大社会再就业途径,加大人员分流力度,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减员增效,焕发生机与活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经济体制跨世纪转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