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有制的实现,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私有制是剥削、异化、不平等的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的社会化,都是适应于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要是不问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一味追求更大更公更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那只能导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诚如马克思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83 页。)
我国传统的农村所有制结构,由于其建立过程中,忽视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不可避免地使公有化程度大大超越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长时期以来,由于对农民个人所有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致使我国农业生产的动力结构,只有集体这个积极性,而无个人这个积极性。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只有集体的积累与投资,而无个人的积累和投资,这就很难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积累少、投资少、缺乏生气、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严重弊端,始于80年代初期,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进一步调整我国农村所有制结构,自觉地把农民个人所有制引进农业合作经济中来,鼓励农民个人向合作经济投工(指劳动积累)、投资、投料,使过去那种完全公有化的、纯粹集体所有制,变成目前这种不完全公有化的、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相结合的新型的混合所有制。这就有利于调动农民个人积极性,把各种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较快地建立起新的经营规模,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说明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经营方式的改革,同时又是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即在原来的公有制经济中,引进个人所有制成分,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中公有制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提出来的。他们设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将“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注: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即“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注: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第321页。),使“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注: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页。)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立论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区别。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并不因为它是和私有制相对立的、相排斥的,而是因为这种制度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公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社会性增长的必然结果。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排除纯粹私人的需要和利益而造成的障碍。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施管理,即“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注: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9页。)而这唯有建立公有制才能实现。与此相联系的,公有制从产权上提供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服从于满足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目的的条件和人人获得社会财富的平等机会。如果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符合现实生产社会性的特点和经济形态的要求,则它必然会强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效地保障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能够充分显示出来,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就所有制方面而言,并不是因为坚持了公有制,而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形态要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但是,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中,并没有直接谈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因为公有制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认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结论,诚如他们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说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典型国度,即英国作为解剖对象的。或者说,是在纯粹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做出的。他们并没有涉及到非资本主义,特别是小生产者或小商品经济大量存在的情况。但是,自从社会主义在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俄国和中国成为现实以来,实践经验表明,在其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并不是完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应当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构成社会主义这一客观事物的最本质属性和最稳固的规定性。它是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不断改变自己作用的范围和形式。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之所以“新”,就是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把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公有制蕴含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中,这是一种着眼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它既贯彻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原则,又体现了必须按照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去确定公有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作用范围和实现形式,而不可盲目追求“最纯粹”、“最高级”、“最理想”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深刻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新特点。如果说计划经济是一种封闭性、凝固性的经济体制,那么,市场经济则是一种开放性、流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由原来的公有制一统天下,发展成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必然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使得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形式大量涌现,与此相联系的,随着所有制结构运行的深入发展,初级形式的经营协作,必然向资本联合方向转变。多种经济成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是经济运行自身发展的客观现象。目前,我国已经出现横向经济联合体、城乡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及各种合营、合伙企业等。各种经济成分在融合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一种趋势。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纯粹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占比重会相对下降,混合所有制所占比重会相对上升。混合所有制中的国家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虽然没有改变公有制的本质,但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多种所有制结构的融合,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使企业形成开放式体系,突破社区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产权在更大范围内流转重组,促进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聚合,形成大批生产经营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大型、特大型企业,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也呈多样化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由原来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转向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组织制度逐步走向科学化和制度化。以股份制企业为例,纯粹的国家所有制,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是合一的;股份公司中的国家股份,则是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的分离;纯粹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其产权形式是封闭的,股份公司中的国家股产权则是开放的;纯粹的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的,而在股份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人,只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等等。
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乃至削弱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怀疑和顾虑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必须明确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在这个前提下,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有很大发展,虽然由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国有经济,因而国有经济下降比重较多,但是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公有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据统计,1996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占69%,加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占76%。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国有经济仍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冶金、化工、交通运输和大型成套设备制造等重要行业中,国有经济仍居支配地位。在金融、通信、铁路、航空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国有经济更占绝对优势。在自然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领域,国有企业将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在某些重要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国家通过控制其中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在行业中发挥骨干作用。对竞争性的加工工业,包括轻工业、纺织业、一般机械和某些原材料等行业,通过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步骤地使一部分国有资产转移出来,充实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
收稿日期 1998—03—29
标签:公有制论文; 所有制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