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选择
韩大强
(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赋予了村民生活以意义、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三是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四是推动信阳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
关键词: 信阳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路径选择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中国从农耕经济主导的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被忽略、被边缘化甚至快速衰落,导致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同时也使乡村文化缺乏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能力,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缺失,这些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复兴乡村文化,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且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淮河中上游两岸,是中国南北地理、文化的分界线。信阳属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范围,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信阳是我国姓氏主要发源地之一,当今汉姓姓氏排名前100位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被誉为“中原侨乡”,根亲文化浓厚。信阳民间乡土文化浓郁,信阳民歌、皮影戏、花鼓戏、大鼓书、彩绘泥塑、剪纸等民俗艺术别具一格。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雄师劲旅,走出了徐向前、徐海东、陈赓、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近百位开国将帅,留下了400多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是“红色文化”之乡。信阳盛产绿茶,“信阳毛尖”享誉海内外,被誉为“茶都”。信阳还是一座山川秀美的生态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属于典型的生态文明区。
然而,信阳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属于劳务输出大市。近些年来,信阳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乡村逐渐空心化、边缘化,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日显凋敝,传统伦理道德日益式微,乡村文化价值渐渐失去了认同基础。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尤显紧迫与重要。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生活中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与道德,以及依据这些规则所形成的具体生活形态。乡村文化可以简单地分为乡村物质文化与乡村非物质文化。乡村物质文化包括:自然景观、空间肌理、乡村建筑、生产生活工具等;乡村非物质文化包括: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教活动、道德观念及古朴闲适的村落氛围等。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华民族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融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文化系统。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先民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表征,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与源泉。
3)改变硝酸浓度4.2、5.6、7.0、8.4、9.8 mol/L,超声酸化后样品编号记为SC1、SC2、SC3、SC4、SC5。
传统乡村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包含着民众生存方式、生活智慧、人生哲学等内容。对于中国广大民众来讲,传统节日中的各种民俗文化生活和庆典仪式,蕴含着根本性的涉及幸福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之类的终极性价值和意义。传统节日内容与仪式的意义,经过代代传承,已经渗透到民众的血脉中,具有强大的内凝力和稳固性[8]。在乡土中国,“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冠婚丧祭等纷杂多样的日常生活的种种事实和现象的背后,渗透着民间大众的知识体系;所有这些知识不仅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文脉’,其中自有‘文法’与逻辑存在,同时,它们还为普罗民众的寻常人生提供并不断地‘再生产’着富于智慧的价值和意义”[4]3。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蕴含着民众的人生信仰、生活智慧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惰性,保守顽固,面对时代经济、文化观念的冲击,缺乏适应能力、自我变革能力。因此,乡村传统文化在时代冲击下显得难以适应,要么困守,要么不知所措,要么被边缘化。乡村文化的衰落不仅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动摇了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根植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信阳地处传统华夏文明区域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典型地表征着信阳文化的特征,信阳乡村文化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信阳乡土社会中的许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意义,与中华民族的节日名称与内涵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春节,民间亦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参与度最高、最为隆重的节日。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春节不仅仅作为度量时间的一个单位,将自然界的时序变化描述清楚,而且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包含着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接年、拜年、舞龙舞狮、闹元宵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事项,被赋予了除旧布新、祭祝祈年、敦亲祀祖、娱乐狂欢等丰富内涵[2]。回家过年是信阳民众一年中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每年春节时信阳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人潮涌动,无论是在外务工求学的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与家人、亲戚朋友团聚,相互走动,共话亲情、友情。又如,清明节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传统节日,极受信阳民众重视,每年清明,在外的人们纷纷回家祭祀拜祖,而如今信阳的清明节甚至成为宗族祭祖、修谱、建祠堂活动的时间节点。在人们参与这些节日的活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构成了联系密切的命运共同体。许多村民即使远离家乡,也要长途跋涉在节日归来参与其中,其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些节日,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才有了根本的意义。
再如,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四季变化节点在信阳具有明显的季节候征,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先民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中原地区农业生产规律,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不仅是华夏农耕地区的时序指南,而且也是中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时间坐标,在今天信阳的农事活动与生活方面仍然发挥着持续的重要作用,尤其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理念。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世界系统工程人员的兴趣。层次分析法把与决策始终相关的元素进行分解,分为方案、准则、目标等层次,同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根据定量和程度等级方法的结果,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出现定性分析的可能性。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的主观判断思维,有利于从客观的角度去整理和思索。由于层次分析的方法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在很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煤矿运营领域。
乡村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单元和文化单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情感的出发地和归属地——故乡,有故乡就有“乡愁”和“乡情”。 乡愁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意识。乡愁不仅具有情感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意义。乡愁不仅是故乡老屋、小河、古树,在更深层次上是文化与传统的延续。更表达一种希冀与期盼[4]。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让人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
2.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战略的实施,催生了经济至上主义,再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改变着中国既有的文化格局,加剧了中国的文化震荡,既催生了国人的文化浮躁又挫伤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出现了文化价值的迷失。信阳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困境,如传统道德伦理沦丧、文化生活缺失等。乡民们不再尊崇传统的人生信条、先辈们的生活经验,乡村文化活动日渐稀少,即便有些保留下来,也变味了。信阳有着众多的民间艺术,历史上曾经很辉煌,如大鼓书、花鼓戏、狮子舞等,在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农闲时节都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后,这些民间艺术日趋衰落,有的甚至消亡了。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lfate extended surfactants 10 42
因此,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又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
3.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化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验、理性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乡村文化闪耀着色彩斑斓的独特魅力。乡村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信阳各地的乡村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如信阳剪纸、商城叶雕、罗山皮影、淮滨彩绘泥叫吹、光山花鼓戏、固始灶戏、信阳民歌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作为一种类型以及系统是在一代代的传递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个性和原始价值精神像生物的“基因”一样具有遗传性,让人有亲近感、归属感、融合感,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比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罗山皮影戏,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无数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成为中国戏剧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乡土社会才是我们民族最稳定的主体, 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失去了对它的记忆, 就失去了一大半对民族的记忆。
目前信阳保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例如,罗山县铁铺乡的何家冲村、光山县白雀园镇和泼陂河镇、固始县陈集乡和武庙乡锁口村、淮滨县张庄乡等,古朴的门楼,原生态的建筑,精湛细腻的细部“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形成了融北方的硬朗与南方的灵秀于一体的独特的豫南民居建筑风格。“中国南北各个地方那些富足的乡土村落社会,或其传统民宅庭院的‘意境’特征,往往就是透过文字、文学和书法来表象的,这正如建筑物的匾额和对联,它们在引导人们欣赏建筑物的同时,还可以为人们展现出一个人文的意义世界。也就说,那些诗文、家训、题刻、匾额、绘画(门神、神像、吉祥图案)和符号、纹样等,共同把村落社区建构成为一个富于‘文本化’意境的空间”[6]108。地处豫南地区的信阳,因过渡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受中原文化、徽派文化、楚文化的影响,村落民居的建筑风格体现出了“豫风楚韵”的文化特征,豫南村落民居是豫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4.乡村传统文化现代转型面临的困境
新时期以来,信阳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了新县周河乡的西河村、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罗山县铁铺乡的何家冲村、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办事处的郝堂村和明港镇的新集村、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的睡仙桥村等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文化气息浓郁的古村镇。这些古村镇在乡村文化精神的滋养与呵护下,做到了自然山水与历史底蕴的完美结合。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黏合剂和发动机,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的文化资本,是中国特色乡村文明的特色文化构成,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的传统文化基因。文明滋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三、信阳乡村文化建设当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但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唯利是图、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急功近利、文化浮躁等。信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外出务工求学,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守乡村的基本上是妇女、儿童、老人,被形象地称为“386199部队”。再加上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镇,乡村日益凋敝。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1.乡村文化面临两难选择的时代困境
信阳的乡村文化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文化一样,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双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攻坚扶贫的强力推进,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农民美好的期盼,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文化主体——农民群体的流失与转移、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被遗弃,导致乡村文化的失落。乡村的不断消失,城市的快速崛起,农村人口的趋势性减少,城市人口的趋势性增加,这是世界各国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律。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早期也有过类似经历。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基本上实现城镇化的同时,于20世纪中期就开启了振兴乡村之路,并取得较为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瑞士自然生态乡村建设等。
如何既留存传统优秀乡村文化资源,又让村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信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在双休日和节假日笔者经常跟朋友去乡村休闲,一看到绿荫掩映着黑瓦土墙的老屋,农人赶着老牛犁田,小孩帮着大人干农活,大家就不禁赞叹这是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其实,在我们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他们基本上是家庭困难的贫困户,也渴望进入城镇生活,生活在此也是无奈之举。因此可以说,山野中的茅屋对身处其外的人们来说也许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浪漫的误读与想象,对于茅屋的居住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奈与艰辛。因此,在保护好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让村民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乡村振兴的最重要的意涵。
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巨大,也是传统乡村文化衰落的重要原因,从洋节的兴盛、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可见一斑。前些年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崇洋媚外,对外来文化不论好坏,不加区分全盘吸收,情人节、圣诞节几乎全民狂欢,中国传统节日却在有意无意中被遗忘了。
因此,农村人口快速流动与乡土中国的变局导致信阳乡村文化的衰落,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
2.经济浪潮下乡村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整个社会都表现出了急于求成的文化浮躁心态,乡民道德伦理观念发生了扭曲,对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不再珍惜,乡村文化也失去了往日的自信自尊。当下乡村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尊崇乡村传统价值观,笑贫不笑娼,赌博成风,每次回到家乡,都能看到许多乡民们无所事事、偷鸡摸狗、沉迷赌博,有的甚至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二是不再认同乡村生活方式,认为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互助、信任有加的生活方式落后、保守、愚昧,有些农村青年即便在城里居无定所、生活艰辛也不愿回到家乡。三是瞧不起家乡的历史文化,失去了文化自信,认为那些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是雕虫小技,从事这些活动既不能管吃管喝又不能挣大钱。前些年笔者因民间文化研究项目,到罗山县、新县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原来活跃在乡间的一些民间艺术消失了,如罗山大鼓书、舞狮子等,甚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罗山皮影戏也是勉强维持、后继乏人。新县的“三壁吹打乐”现在很难组织一个完整的演出班底。究其原因,从事这些民间艺术工作,收入微薄,观众稀少,让人看不起。四是认为农村没有前途,留在农村没有出息。由于城乡二元格局的差异,绝大多数的乡村各种条件都不如城市,老一代农民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在城市底层生活,大部分新生代农民由于随父母一直在城市漂泊,对农村比较陌生,即使在农村留守的儿童对农村也没有多少感情。
同时,近些年来,乡村社会中的许多陈规陋俗沉渣泛起,如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让村民们经济上苦不堪言,也是思想道德观念扭曲的一种表现。
3.基层政府治理冲动导致乡村文化陷入困境
中国社会治理长期以来是多层级管理、高度集权化。如今乡村社会治理主要采取的是县级政府主要管理、乡级政府主要办理、村级自治组织协助办理的模式,虽然能发挥治理有序的作用,但是责权利不清晰、不平衡,导致乡村治理效率低下。其实,从今天中国乡村治理结构来看,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关于三农方面的政策、方针的落地,最终靠基层的政府,尤其是乡级政府。由于乡级政府权力有限、经济能力有限、治理能力也有限,很难实现全面乡村治理的效果。新时期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转型,基层政府的事务千头万绪,多种职责交叉,但经济资源有限,所有工作重心都是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展开,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解贫脱困、经济发展等首要问题。文化建设成为后置的次要的议题。
首先,在经济建设与乡村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两者间面临抉择时,基层政府往往采取经济发展优先、文化发展后置原则。无论是扶贫攻坚,还是振兴乡村战略实施,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完成当下的硬任务,同时又能提高GDP,出政绩。因此,优先发展经济是基层政府治理的最大冲动。其次,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上,基层政府存在一个认识偏差,认为文化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前些年,无论是举办各种文化节还是搞乡村建设,其口号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是配角,经贸是主角,文化变成了辅助性的手段,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信阳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令人反思的问题,比如,位于罗山县境内的灵山寺,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但近些年地方政府过度地商业开发,每年的庙会活动基本上是叫买叫卖、磕头烧香,一派乌烟瘴气,失却了原有的肃穆安静、晨钟暮鼓的文化味道。再次,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要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达到村容整洁优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达成村强民富生活美好,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达成村风文明和谐美。但许多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乡村建设更是大拆大建,按照房地产开发模式,整齐划一、楼房林立,尤其是对有些古镇的开发利用,现代楼房建筑与原豫南民居建筑夹杂,显得不伦不类,如新县郭家河街镇就是如此。这些现代民居建筑看似新潮,但与古朴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不协调,没有了精神内核,也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在乡村建设中,如果没有形成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高度、深度、广度的广泛共识,没有对乡村文化存有敬畏之心,没有对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有充分的认识,那么就会导致乡村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破坏甚至消亡,就会动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会很难实现。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新媒体阅读推广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上海上图书店,武汉鼎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博看网)共同协办,《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提供媒体支持。
同时,信阳地处大别山区,20世纪上半叶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进行艰辛卓绝的斗争,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英雄的队伍,涌现出众多的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的革命故事、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沉淀出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是1929年产生于大别山区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该歌曲采用信阳商城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月桂花遍地开》虽几度沉浮,但还是在全国越唱越响,最终成为红色经典艺术歌曲。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不断地被改写、改编,使其红色文化基因更加强大、精神底蕴更加丰厚[7]。
1.乡村文化赋予生活以意义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中国是一个从宗法制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国度,民众的宗法观念依然非常浓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5]39-40乡村社会充满浓厚的儒教色彩,讲究五伦八德,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规范不仅维护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良好秩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韧而又持久的生命力。“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5]42。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人员流动少,乡村基本上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与文化单元,年长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导引青年人成长,因此老年人在乡村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正如费孝通所言:“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5]48-49对老人的尊重是中国传统人伦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之一,但凡有文化的乡村可以看到长幼有序、秩序井然的面貌。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员流动迅速,传统价值渐趋瓦解,乡村文化凋敝,乡村社会组织涣散,宗族观念淡化,传统意义上的德高望重的乡绅、宗族长辈们也失去了号召力、影响力。在孝道方面由“唯上”变为“唯下”,老人在家庭、村庄被边缘化了,小孩子成为关注的中心。而这种文化的断裂经常会导致乡村的矛盾和冲突。其实,中国乡村社会几千年来能一直保持秩序、和谐、稳定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规约密不可分。
因此,信阳乡村文化的复兴既需要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合力,又要重塑其价值;既要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自觉、自信、自尊,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其活力。
四、信阳乡村文化复兴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等方方面面。“乡风文明”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建设的初心、旗帜和方向。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为乡村塑魂铸魄,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乡村振兴如果只从政治的、经济的视角考量而没有文化视角的考量,乡村发展就存在巨大的缺陷,而且不可持续。文化作为软实力,关涉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对人的影响更长远、更具潜移默化的力量。信阳乡村文化建设应该结合信阳地方实际情况,以新时代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主体意识,多方位、多层次综合施策。
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企业要想在竞争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切实提升自身自动化的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智能技术的创新并且做好实际应用,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工作效率,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1.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建设应健全乡村治理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精英的参与作用,村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出台、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强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鼓励各方参与,发挥社会与市场的作用;激发村民主体的参与意识。
利用CaO与CO2反应吸附脱除CO2以及CaCO3分解为CaO与CO2的钙循环过程,不仅普遍适用于烟气脱碳(如燃烧后钙基循环脱碳[3]),还可用于化学化工过程(如乙酸重整反应吸附强化制氢[4-5])。CaO不仅具有较高的CO2摩尔吸附容量(理论上为0.786 g CO2/gCaO),而且广泛存在于天然石灰石中,其脱碳成本较低,具有极大的经济优势[6]。因此充分了解CaO基CO2吸附剂的吸附与释放机理,对提高CO2吸附剂重复循环使用,降低钙循环脱碳技术成本,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意义[7]。
首先,健全乡村治理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主要是指乡村文化建设无论是宏观规划还是具体实施,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微观管理,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因此,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鼓励社会组织、精英等各方的参与,主要是因为乡村文化建设仅靠政府大包大揽是很难实现的,乡村文化建设涉及面非常广,不仅需要政策、资金支持,更需要智力支持,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社会组织尤其是文化组织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同时,那些社会精英具有标杆意义,他们参与的带动作用、示范作用非常强大,而且许多文化精英具有乡愁情结,愿意、乐于参与乡村尤其是故乡的文化建设活动。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主要是因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为了传承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乡民的文化素养,使之生活富裕、精神充裕,他们是最终的受益者。乡村文化建设为了他们,也依靠他们,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忌简单代替农民抰择,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9]。
其次,结合信阳实际,寻找有效治理的切入点。信阳农村是比较典型的处于转型期的农业性村庄,其发展正处于乡土规则、国家法律等多元规则并存的时期。党中央提出的“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思路,适应了信阳当前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过渡性特征。自治、法治和德治三种治理资源在当前农村社会中各具比较优势,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其中,“德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也是乡村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与运行,乡村绅士(精英)和族长(俗称头人)作用也非常巨大。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由“波纹宗亲网”构成的呈现为“差序格局”的礼俗社会。日本学者田原史起在《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中,将“在农村较有影响力、威信较高,可超乎私人利益,为公共利益、共同目标发挥带动能力的个人或是在必要时能发挥这种潜在力的‘个人’称作农村精英”[10]。尽管当下传统乡村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巨变,但乡土“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据笔者田野调查得知,信阳各地每一个宗族基本上都有一个组织,或称某姓研究会,或称某姓联谊会,一般选在宗族中有威望的人当会长和秘书长,定期开展活动,尤其是在清明时组织宗族祭祖活动,平时组织宗族代表成员聚会联谊。他们在宗族和乡村有较大的影响力、号召力。
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应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比如平桥区郝堂村主要以豫南民居为中心,融会了百亩荷塘、十里田园风光、白桦文学纪念馆等自然人文景观,构筑了一个自然与文化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
再次,强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格局,城市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都比乡村先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缺失,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产品供给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多元化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乡村位置、人口、面积等,结合遗迹旧址、名人故居等文化遗存,连片地建设图书室、健身场所、戏台、小型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等。结合自身特色举办乡村文化节活动,如新县八里畈乡丁李湾村定期举办新县民间艺术节,活动期间,既有地灯戏、皮影戏、南冲民歌、说大鼓书等民间演出,又有灯笼制作、纳鞋底、竹编、打草鞋、炸爆米花、纺线、做挂面、打糍粑等传统手工艺表演;既有传统农耕具、石器、非遗物品展示,又有蒸红薯、农家肉糕、土鸡汤挂面、炸麻叶等特色美食制作;同时村民还售卖自己家生产的茶叶、板栗、葛根粉、猕猴桃等地方特色产品。像丁李湾村这样的成功范例,还有固始县陈集乡、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等。
1.2.2 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按2.25万元/hm2全额财政资金测算,全市立项“创投”项目需要财政资金4.28亿元,节省约1.46亿元用于建设约6 486.7 hm2高标准农田,是全额财政投资的1.5倍,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
信阳乡村文化出现问题的诸种原因,既有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的客观原因,也有政府重视不够、社会漠视、村民认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乡村文化的价值、传承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缺乏适应能力、转型能力。传统乡村文化要时代转型,必须增强与新时代的文化进行对接、融合的能力。
2.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
作为一个以农耕立国的民族,几千年来所产生中华文化是从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的肌理、价值等与乡土密切相关。在乡土中国,“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5]22-23。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缘于生计、根植血脉。对于个体来说,弄清乡土文化的来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乡土文化解决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乡村文化尽管有糟粕的成分,但其主体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传统乡村文化要辩证思考、科学扬弃。对传统乡村文化中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行发掘、梳理、阐释,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对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
其中,精馏柱直径为40mm,分为2段,每段高度80cm以上,填料为不锈钢θ网环填料Φ3mm×3 mm,单次实验水样为0.5~2.0 L。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1]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阐释深刻地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也为信阳乡村文化价值的挖掘提供了理论遵循。
因此,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体系之所以能够在现代化和国际化潮流的冲击下依然存活,主要是其以传统节日体系为载体,在与传统节庆相关的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和庆典仪式里,蕴含着很多对中国广大民众来讲具有根本性的涉及幸福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之类的终极性价值和意义”[3]170。乡村社会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习俗给中国人生活以意义。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改写改编就是信阳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明证。1929年底为了庆祝信阳商南地区苏维埃政权成立,红军战士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的曲调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革命歌曲,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歌曲充满喜悦豪迈的革命激情,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改编为歌伴舞,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又被改编为歌舞剧、民族歌剧、电影、小说等多种艺术样式,使之得到了更加深入、广泛地传承。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民族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资源。我们必须在内心深处激活对民族文化的情怀。当今乡村文化为何失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与时俱进。乡村文化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样态,既蕴含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优秀品质,又杂糅着愚昧落后、抱残守缺的成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给乡村带来经济振兴的同时, 让乡村文化更具生命力、得到良好传承, 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让乡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保障。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美丽乡村建设,融革命历史故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纪念地、何家祠堂、老银杏树、优美田园山水于一体,做到了历史底蕴与生态山水的较好融合。
3.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信阳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
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重要基础。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利用应该辩证进行,对于落后的陈规陋俗、愚昧落后的东西应该“弃”掉,对代表一定历史时代的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文物遗址等应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如罗山县铁铺乡的何家冲、新县田铺乡的将军陵园、固始县陈集乡的陈元光故里等。对于具有历史留存而无现实意义的文化遗产可以保存起来,也可以放进博物馆,给予应有的历史尊重,如信阳的车水歌、劳动号子、古淮河木舟等。对信阳乡村文化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塑,如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锣鼓秧歌》等就是改编后重新焕发艺术光彩的典型范例。
信阳处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被称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属于典型的生态文明区。平桥区明港镇的新集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意凸显信阳地区田园山水风光。信阳还位于文化分界线上,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过渡区,有着鲜明的“豫风楚韵”的文化个性,如豫南花鼓戏、地灯、火凌子等,是反映这一地区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该技术绿色环保,在多数地区下均可使用,使用范围广,施工工艺较为简便,施工进度较快,经济环保。在以后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结合其他项目,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以便更好的使用。
ERP可以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可靠性,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资源的统一,这对促进企业朝现代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使用ERP这与传统的资金财务管理相比,ERP系统的控制更加有条理,可操作性也更强,它规范了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细化了管理的方法,更加有利于财务的成本核算、报表统计等工作,ERP已经成为当下企业最重要的一种管理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让人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永远记得住乡愁。
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勤俭节约、重视家庭、爱护自然、淳朴善良、守望相助的价值理念;需要通过教育与疏导、文化活动自觉、村民自治等措施重塑乡村道德;需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培育,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打造特色美食、特产市集、花鸟市场,体现绿色、低碳、休闲、和谐的主色调,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需要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历史的见证,乡村文化的缩影,秉承着乡村特有的气息,是乡村宝贵的精神财富[12]。
4.推动乡村文化现代转型,保护与利用并举
文化活动的目的性具有实践的向度与理想的向度,因为有着“理想向度”,所以人常常面对有形之物的经验生活投射出一种反思与批判态度[13]46。一个健全的人或健康的社会,都应该自觉地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最想要得到的”,“最想要”标示了人的精神维度。但物质与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经常处于背离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去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了人的文化成长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应是: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首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传统是我们的存在之根,人无法忍受无根的生活,我们向未来每一步进发,都要立足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遵守。正如费孝通所言,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对其文化拥有“自知之明”,明白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并不带有任何“复古”之意,所谓“自知之明”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以便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自主地位[14]38-42。从宏观意义来说,中国的文化自觉之路应基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关切,在全球化视野下对中国文化出现的一些危机进行反思,并通过积极参与文化变革,获得文化转型的自主地位和能力,开拓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升华。
其次,在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时,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的开发与利用。对信阳乡村独有的自然环境、作物植被、生产方式、生活样态、村落格局、民居器物、风俗习惯、方言艺术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规划、整理、修复与保护。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对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新集村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特征,做到农业劳作和旅游业发展完美衔接,做到富民与美村同步、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新集村在土地上“种”出的乡村旅游业显示出“老土”的色彩,整个村落:清水塘、小布瓦、翘飞檐、老柴扉,再加上檀香院、三家村、四合院、农耕具展览馆、布衣茶社等的布局。整个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文化浑然一体,既古朴又现代。
古村镇曾经负载或内涵着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深植于中国农耕文明土壤的儒教式“耕读”文化的价值体系和理念,其天人和谐的人居空间与文化景观、恬淡平和的民居乡情和生活态度、与风水美学密切相关的田园环境和乡村生活形态等,这些几乎被中国人淡忘殆尽的文化及其氛围和记忆最终是在中国社会日益走向都市化这一大趋势的背景下,不断地被“重新”发现和确认,并不断地得到了各个阶层有识之士与广大民众的认同[4]250。
再次,采用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节庆、旅游、展会、赛事、庙会等,激活信阳传统文化活力。信阳茶文化节的举办,由开始的“茶叶节”发展到“茶文化节”,这是一个观念与行为发生巨大改变的过程。信阳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全力打造全域乡村旅游,把全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美丽自然风光与个性化的生态农业的乡村连接起来,进行采摘、观赏、美食、购物、垂钓、休闲等全方位形塑,构筑信阳全域乡村旅游网络。比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凭借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草莓采摘园、樱桃园,每年春暖花开时的节假日里,城里人扶老携幼,野游赏景、采摘垂钓,游人如织,既满足了城里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又使村民脱贫致富。新县作为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故居、纪念馆、纪念碑等,再加上又地处大别山区的深处,山高水长,动植物繁多,号称天然氧吧,他们以红色景点为依托、绿水青山为底色,打造红绿交相辉映的乡村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极大地带动了新县经济发展。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现在我们来看看PPT上的小标题,探究一:“一个常见的图形”,探究二:变化条件再探究.你们说说看,我们一共探究了几个问题?
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 在引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信阳文新、广义茶叶公司作为信阳市的龙头企业,以茶叶为抓手,集种茶、炒茶、品茶、观光、茶艺表演为一体,将单个的茶农、茶山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仅增加了茶农的收入,而且对信阳毛尖茶进行了品质与文化的双提升(万亩茶园观光,体验采茶、炒茶乐趣,参与茶艺表演活动)。还有新县田铺镇等售卖红色纪念品、当地土特产等电商服务,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五、结语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引导物质力量,也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既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也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破解信阳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让村民走出精神贫困,树立乡村文化的自信、自尊,推进乡村文化健康、良性、持久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保证,意义重大。在现代化、城镇化的浪潮冲击下,乡村文化如何既能让人们“记住乡愁”,又能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元素、激发其活力,融入现代化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实现华丽转身,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那么,学科思维有什么特性呢?首先,学科思维具有较高层次的抽象性;其次,学科思维的获得过程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系统而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才能获得;再次,学科思维还具有社会性[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学科思维的培养具有长期性、深刻性,它需要有“长度”的教学,更需要有“深度”的教学.
从前妻子每天早上早起烧早饭,闺女吃罢早饭去上学。现在妻子不烧早饭,早早地起床去跳广场舞。妻子喊醒闺女,随手丢一点零钱给她,说你想吃什么到小区门口买。我家小区门口卖早点的多,闺女倒是很乐意。过去妻子不让闺女在小区门口买早点,说都是地沟油炸出来的垃圾食品。现在妻子说,地沟油怎么啦?别人家的孩子能吃,你就能吃!将来你上大学,工作走上社会,我总不能一直跟着你做饭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韩大强.论春节仪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功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2):104-108.
[3] 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林剑.也谈乡愁:记住抑或化解乡愁[J].学术研究,2017(7):9-1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 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7] 韩大强.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86-90.
[8] 韩大强.疏离与妥协——鲁迅日记中关于年的意识[J].鲁迅研究月刊,2014(3):16-23.
[9] 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8-07-07(11).
[10] 田原史起.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5-18.
[12] 杨吉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1):24-27.
[13] 邹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14]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C]//马戎,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The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of Xinyang Rural Culture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N Daqia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China, involving many aspects and problems, among which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shoulders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topic. Rural culture endows villagers' life with meaning and rural society orderly, and rural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support and spiritual powe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apid flow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rural China lead to the decline of rural culture in Xinyang, and the impact and dissolu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Xinyang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make th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face a dilemma.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culture in Xinyang should be as follows: form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villager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value in Xinyang and realize the connection of historical valu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future value; explore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Xinyang and enhance th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of rural culture;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Xinyang by means of simultaneou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 Xinyang rur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2019)03-0068-09
OSID:
DOI: 10.3969/ j.issn.1003-0964.2019.03.014
收稿日期: 2019-02-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JG877);信阳市社科重大招标课题(2018-07)
作者简介: 韩大强(1964—),男,河南罗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裴宏江)
标签:信阳乡村文化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路径选择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