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通过下沉式绿地、湿地、植草沟、旱溪以及透水铺装等各种自然和工业结合的措施,促使雨水在充足期渗透、积存、吸收并净化,在水资源枯水期释放并利用,进而使当地水文生态环境相对稳定,以达到自然降水长期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雨水;海绵城市;问题;优化对策;
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首先考虑海绵城市的自然排水、蓄水建设,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之后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组织申报二零一五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通知》,海绵城市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
1.海绵城市的科学概念
海绵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雨水利用管理的全新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指未来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的具有吸附弹性能力,能够在不断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最大限度的降低雨水方面的自然灾害并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也称“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整个城市在下雨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进而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
2.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建设观念落后
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传统观念滞后,配套设施建设赶不上城市发展速度的问题,一些相关的理念过于陈旧,进而致使大多数城市没有重视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极其不完善。再加上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增长,城市车辆逐年增加,城市的各种建筑、停车场以及水泥道路的铺设,导致现代城市成为了一个水泥王国。每次遇上强降雨天气,基本都会让城市出现雨水内涝、排水系统瘫痪的问题,并给我们正在升级改造的城市带来巨大的交通困扰。
2.2城市建设规划不够整体化
在目前开展的城市建设升级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没有具体梳理整合当前城市的优缺点,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改造方案,大多数只是零散或者区域性的建设改造,没有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也没有让海绵城市发挥作用。
2.3 城市管理体制没有统筹规划
有些海绵城市在建设改造过程中,遭受地方行政部门的曲解和利益影响,没有办法形成统筹规划,致使一个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被切割成几个零散的部门管理建设,人为的将一个整体分割成几个零散部分难以相互作用和联系,海绵城市建设难以起到作用。
2.4 城市改造难度较大
就目前的城市改造来看,还有很多要面对的困难,其中城市的旧城区和新城区相互穿插、城中城繁多等问题尤为突出。在过去的旧城区中,绿化面积极低,严重缺少海绵城市设计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备设施,如收纳雨水的绿地等,而进行升级改造,将涉及许多部门和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改造难度困难较大。另外新城区虽然绿化面积相对较高,但是缺乏整体设计规划,就算现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建设也不能百分之百发挥功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3.1 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现阶段只能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如此才能在之后的建设管理实践过程中取得成功。我国在近年以来不断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在各个城市中选取试点,在实践中摸索和累积经验,进而为全国各个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做准备。同一时间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体制改革,协调日常管理,组织创新和专业技术革新,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质量,避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相关问题。
3.2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单是一个生态技术工程,其中还涉及城市体制改革职权变更等系统管理问题,必须将专业技术和管理体制有效结合,协调规范各个部门的职能权限,共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首先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整体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应进行科学设计,避免改造升级过程中出现零散随意的问题,确保整体统一性。
(2)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中的居民息息相关,涉及到居民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城市居民的参与对整个系统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本身具有城市建设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发言权等各项权利,而海绵城市也会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人们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提高其合理、可操作和可持续性。
3.3 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
1)重点进行海绵城市的建筑设计改造工作。结合当地人文气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升级,比如建筑屋顶的绿化改造,雨水回收系统、微地形等。充分对海绵城市的建筑进行利用,提高对雨水的收纳和蓄存能力。还可以在城市棚户区、老城区以及危险房屋等建筑物改造过程中,增加雨水的排水蓄水能力,更好的完善基础设施改造。
2)重视城市道路和广场的升级改造。在道路绿化带和各个广场等区域改造的过程中,加强雨水的吸水蓄水能力。比如在停车场、广场以及非机动车道等区域进行透水铺装,提高路面雨水渗水能力,减少路面积水,缓解城市排水问题,增加雨水资源的再利用率。
3)重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改善其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增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人工湿地等各种海绵设施,增加城市的海绵体功能,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雨水消纳能力,还可以建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城市蓄水库,提高当地城市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同时还应对原有城市建设的池塘、周边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环境进行维护,禁止过度开发破坏,组建新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方面的生态环境。
4)加强维护生态湿地的建设。生态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现在城市中的水再利用工厂主要通过膜工艺进行操作,二次污染可能性较高。如果采用生态湿地工艺进行过滤,则可有效提高水质,增加本地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此外,生态湿地还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黑臭水体的问题,改变以往的治理方式,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的缓解现阶段城市的内涝、黑臭水体和生态环境等问题,故而我们应积极进行城市的改造升级,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糜群.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
论文作者:胥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过程中论文; 湿地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