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语教学论文,文化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尤其是在中学里,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被列为学生必修的主课,外语也同时被列为高考必考的课目。学校的领导与广大的外语教师对外语教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如何改进外语教学的方法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发现在诸多的研究中,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更好地进行语言形式(即语言、语法、词汇、修辞)的教学,而对所学语言国家与我们国家之间两种文化的差异则着墨不多。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交际文化差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
要想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之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何谓“文化”?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那么语言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n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笔者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理解,总结为两点: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二、交际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目的
我们刚刚探讨了文化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还是趋于笼统。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之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之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即是交际文化差异。
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那么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不同语言之间也广泛存在有共性。举例来说,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说“幸会,幸会”,英美人总说I am glad to meet you;中国人说:“伤心欲碎”,英国人说heart-breaking;中国人说“铁石心肠”,英国人说stone hearted;汉语隐喻“他是一只狐狸”,译成英语He is a fox,可以说是非常贴切,因为东西方均把狐狸与“狡猾”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误解。在许许多多的文化中,共性是占绝对多数的,这一点本文不多叙述。
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妨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特殊现象。这是由于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我们刚才论及的交际文化上差异更明显。
举例来说,我在初中一年级读书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回家给我看一道选择填空题,并告诉我他们班上几乎没有一个同学选对。题目是这样的,Which is the middle of the week?It is____,下面有四个选择:A.Tuesday B.wednesday C.Thursday D.Friday.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C,因为从周一到周日,星期四正好在中间,我们的电视报预告节目就是这样排的;殊不知英美人总是习惯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报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如果让英美的孩子选这一道题,那将毫无争议,但中国孩子做这道题,就出现了麻烦,这就是交际文化之差异所致。
再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人所说的“西风”或“西北风”;指的是凛冽的冬季寒风,而英国人对West Wind的联想却是温暖的风。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暧流的影响,从西面吹来的风总是暖和和的。诗人雪莱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西风颂》,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上述这些背景知识,是很理解英国人对“西风”所持有的这种情感的。
那么我们学习语言非得要掌握这么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就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这是我们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外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迟至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才明确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我国高等学校正在使用的几份英语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考虑到中学外语教学的实际质量,《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交际能力前面加上了限定语“初步”二字,将中学外语教学的目的定为“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教学大纲》制定以后,我国的外语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既然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定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这个目的而进行。近十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同时也开展了与培养交际能力密切相关的、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这个课题的研究。在此期间,我国成功地培养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俱佳的外语人才。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识别和了解交际文化差异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和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几乎随时都会遇到英汉两种不同交际文化之差异,识别和了解这些差异,不但是必要的,有时也是很有趣的。
如早晨一见面,学生对老师说:“王老师,早晨好”,但如果用英语说"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就显得不妥,因为teacher在英语里总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正确说法应为"Good morn-ing,Sir"。提到Sir这个词很多人就想到“先生”,如果他想当然地称格林先生为Sir Green,那么他又错了,因为Sir这一词只可单独使用,称呼他人为先生,但该词之后如果加上人的姓名,则另有含义了,如怀特先生被人称为Sir White即表明他是具有贵族封号的人,意为怀特爵士,如果他只是普通人,我们只能称他为Mr.White。
我们来继续谈谈称呼问题。英美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以示亲热,儿子甚至可以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之名更是忌讳,别人听了也会指责这孩子不懂规矩。异性之间直接喊名字也有讲究,能称呼王丽娟为“丽娟”甚至“娟”的最好只有一个小伙子,如果有好多个小伙子都“娟”来“娟”去,恐怕王姑娘要陷入麻烦的。
"How old are you"是一句极简单的问话,但在英美人日常生活中,除了孩子们之间,实际上很少使用这句问话,问问某位先生年龄倒还无所谓,对于女士或小姐,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好在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学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已经注意到向学生介绍两种文化差异这个问题,如在第一册第16课中,一位中国女孩问Mrs Reed"How old are you",Mrs Reed回答,"Ah,it's a secret."上这一课时,老师就要向学生说明,初次见到外国朋友,不要向别人询问过多的“个人问题”,尤其是女士的年龄,或男士每月能挣多少钱,属个人隐私,不问为妙。
交际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前几天我系一位年轻的美籍老师去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这话令在场的几位中国老师忍俊不禁,并告诉他应说:“大后天”。这位年轻外教感到大惑不解。其实从他这句话可看出中美两种文化在时间观上的差异。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看在后面,例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例如:中国人讲故事有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国人这样说,"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了“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我们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东西方交往中惹出不少笑话。
英汉两个民族社会习俗也有一些不同。笔者曾教学生读过一段英文,文字也不难,意思是作者建议春天里一群身着鲜红裙服、头戴鲜花女帽的胖太太在街上行走可不能停下,以防某一近视眼的先生错把她们当成邮筒往里面投信。作者取笑这群红衣红帽的胖太太,为什么单单将她们比作邮筒呢?这是因为英国的邮筒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漆成绿色,而是漆成红色的。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难理解作者的这番取笑。这些习俗上的不同也属于交际文化差异。
以上随便列举的一些例子证明,东西方不同民族之间交际文化上确实存在有较大差异,而我们现在中学里有少数老师对这种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不多。他们或许认为中学外语教学只不过是教孩子读读写写、认认音标、单词、掌握基本语法,然后考试,合格便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或许还认为文化是一个很大、很高深的词,研究文化差异是外语学到一定程度以后的事。笔者觉得这种认识是不太正确的。从外语教学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老师应该从进行外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上的差异,且这种识别和介绍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