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_地理论文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划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K90

陆地地表自然界和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一性。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以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应当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其研究也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地表自然界和地理环境,是地理学探讨和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有比较恰当的原则和方法来反映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中国综合地理区域的划分。

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整体上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和地理环境的作用,分析自然界和地理环境对人为影响的反馈。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1]。

地理学是以地域为基础来研究人地关系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因而曾有片面夸大地理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倾向。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作用的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的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所伴随的经验与教训,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一方,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另一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抑控作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促进作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胁迫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以开发自然资源、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优化产出,促进区域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 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以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为后代开创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当包含地理学的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具有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并且应当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谐协和区际发展水平差距的减缓和缩小[3]。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其落脚点都必然是具体的区域。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订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要进行区域综合和专题综合[4]。既要分析区域发展的现状, 进行区域比较和区域联系;要重视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探讨其发展潜力,追求区域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和人口、经济、社会的和谐协调与整体优化,

2 综合地理区划的原则

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区域划分[5]。 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环境、资源、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其划分应注意如下几个原则:

2.1 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

在地域划分中,应充分重视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域分异规律,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如我国划分三大自然区所依据的温度地带性、水分状况的地带性以及三级地势阶梯;而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既有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变化,又有南北地域发展差异的不同[6]。 这种宏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于构建综合地理区划的轮廓框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综合地理区划除自然因素外,还要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迟缓,相对比较稳定。因此,综合地理区域的划分应按照各种因素可改变的程度加以区分。如在自然因素中,温度与水分实际上是不可能大范围改变的因素,它们对多数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有影响。按温度和水分条件进行划分可以认识不同自然地带间递变的规律,辨认谐协现象、残存现象与进展性现象。以温度和水分状况为基础的自然区域的划分,大体上代表了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背景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组合的地域分异。在人文因素中,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

2.3 发生统一性原则

综合地理区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地域单元之间的区际联系也有其历史渊源。因此,应当重视时间尺度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在地域划分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的区域发展趋势。行政区域单元的划分既反映不同地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相互联系,也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与所需资料数据的获取也有密切关系,是综合地理区域划分中应当考虑的因素。目前关于区域发展类型区划分的已有工作,多以省区为单位[7]。从研究角度看, 似还应选择收集若干地区一级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进行深入的工作,将这种区域发展类型区的成果与上述宏观框架相结合,有助于综合地理区划初步轮廓的构建。

2.4 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

综合地理区划所涉及的因素很复杂,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异不一,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错综纷杂的现象。考虑到综合地理区划对象比较复杂,划分不宜太细。较高等级自然区的划分可为综合地理区划提供关于自然条件方面的一个轮廓框架。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则应当以宏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为背景,考虑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发展差异,从社会经济角度划分出区域发展状态的地域类型。只有将自然方面和人文方面的区域划分结合起来,才能提出恰当的中国综合地理区划的初步方案。

较高等级的区域划分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而较低等级的地域类型则多应用自下而上的归纳途径。因此,应当将自下而上归纳途径与由上至下的演绎途径所得的成果结合起来,提出综合地理区划的初步方案,加以验证修订,取得与实际接近的结果。

3 地域划分的指标体系

关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已有很多论述[7~10], 但它们并不都是综合地理区域的划分指标。所选用的地域划分指标应是能够反映综合地理区域分异的主要特征。与综合地理区划有关的各类指标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环境和资源方面,而人文因素则涵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区域单位是作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来认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因此,需要将它们放在一起来研究,把地表的一个部分作为人类之家来研究[11]”。在环境方面根据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的变化,判断其目前是否恶化以及未来恶化的可能,预测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评价与整治、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从资源角度则需分析自然条件、评价土地类型、探讨自然生产潜力、拟订土地利用规划,以期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保持和利用。

自然环境通常以温度、水分为主要指标,可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这与区域的气候、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等有密切关系;退化环境则涉及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与自然区的划分有紧密联系,更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和自然区的背景有一定的关联。退化环境可按不同的自然区分别考虑其土地退化(沙质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水蚀、盐渍化)程度和比例,自然灾害则以区域人均受灾损失来衡量。

自然资源包括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仍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应根据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加以综合分析评价。其中,矿产资源储量及其组合类型的潜在价值有重要意义。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资源,耕地、草地和林地在内的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林业的前提和基础。

人文因素中,包括经济、社会等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外向度(进出口额占GDP 的比重)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活力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主要由GDP 增长速度,投资率及投资效果等指标来衡量。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供应和供水保障等。交通设施以铁路和公路的区域密度和人均密度为主要指标,通信设施以万人拥有的电话机数量来评判,供水保障则以人均供水量为衡量的指标[7]。

区域社会发展水平通常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主要体现在城镇化水平、教育及医疗条件、人口素质以及社会服务保障等方面。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城镇化水平应反映出可以使用城镇基础设施的人口比重,目前我国常以城镇人口数量作为量化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其地区可比性较差。教育及医疗条件可按各类学校的数量、万人拥有的教师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及病床数等来衡量。绝对贫困人口及其比例是反映社会稳定的指标。人口素质以人均预期寿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人口比例为指标。居民生活质量以消费水平和环境质量为主要指标;消费水平常用消费支出、人均实际收入、存款余额、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生活用电量等来衡量;环境质量以三废排放的相对数量来评判,也可考虑人均绿地所占的比例。

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标应有区域可比性,能反映动态、可以量化,便于操作。所得结果是划分区域发展状态地域类型的依据,可作为综合地理区划的基础。

4 结语

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可以发挥优势的研究领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综合地理区划是很复杂的课题。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研究结果的体现。综合地理区划既反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又刻划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应以宏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为背景,结合区域发展状态与趋势的评价,构建综合地理区划的框架。区划的指标体系则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采用可比的量化指标,划分区域发展状态的地域类型,进而拟订综合地理区划的方案。

图1 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

Fig.1 Criterion and index system of

integrated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收稿日期:1999—01—16;改回日期:1999—04—08

标签:;  ;  ;  ;  ;  ;  ;  ;  ;  ;  

地理综合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