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莫拉西部后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腿论文,乡镇企业论文,西部论文,莫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前身叫社队企业,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乡镇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似地在全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据统计, 从1985年到1994年,乡镇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升至31%。而乡镇企业作为一种脱胎于农业,与农村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组织,对于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以广大农户为基础,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诸环节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19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已占据农村总产值的75%,可见乡镇企业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以工补农、弥合城乡差距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据专家分析,乡镇企业是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同时,它也是东西部差距不断加大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不容乐观的现状
近年来,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八五”期间,以企业营业收入来看,西部乡镇企业年平均增长率为54.58%, 高出东部8个百分点。但考虑到西部起点低、比较基数小, 其绝对发展水平仍居全国落后行列。东部地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收入将增加32.22亿元,而西部仅增加1.38亿元。以1995年计,整个西部9 省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
西部乡镇企业的特征是规模小、档次低。西部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普遍采取了“遍地开花”的模式,其结果就是造成集体企业与家庭企业并存,作坊式的生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在集体企业中又缺乏具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大中型企业。1995年,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县有581个,占到总量的68.11%,而西部仅有65个,仅占总量的8.48%。过于分散、低下的经营以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布局形式,使企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对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推动力。
另外,西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比较落后,使得在与发达地区的商品交换中比较利益很低,难以在市场上占有稳定的一席。过去,西部乡镇企业在发展上过于强调“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原则,生产方式大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大都是初级产品,一方面生产耗费了大批人力、物力,而另一方面产品附加价值低,获利很少,竞争力也不强。云南省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在60%以上,其总产值占全省的1/5,但能源使用率不到30%,生态损失却占了全省的一半。
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首先,资金不足是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困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积累以及有限的银行贷款,外资的引入还远远未形成规模。由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内部积累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银行资金也较为紧缺,以西南地区为例,1993年人均储蓄额为653.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由于西部投资收益率较低,银行仅有的一些资金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东南沿海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实际利用外资也很低,1993年,西南地区只引进了1.7 亿美元的外资,占全国的4.7%。由于受到资金约束, 许多西部乡镇企业举步维艰,苦苦维持局面。据统计,1995年,东部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949亿元,而西部仅为164亿元,不及东部地区的1/10。
其次,西部乡镇企业人才匮乏,生产成果科技含量低。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本来就吸引不了较多的人才,而西部地区更甚。1996年,东部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6.8万人,而西部仅有4.8万人,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 以甘肃省为例,产品科技贡献率仅为25%,远低于70%的规划目标,其民营科技企业数为全国的1.22%,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家,占全国的0.18 %。西部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地区教育文化水平的落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还占大多数,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西部经济水平低,乡镇企业缺乏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据调查,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中,80%集中在中西部18个集中连片地区,如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区。很多地方,人们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市场购买力很低,而这种市场需求恰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再者,西部的经济环境也较差,很难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首先,西部的开放改革程度不如沿海,各种经济政策和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很少在财税、贷款等方面给乡镇企业以优惠扶持;另外,西部地区的交通十分落后,能源动力也往往存在不足,很多地区还存在着缺水缺电现象,如甘肃省1995年缺电量为30亿千瓦时,缺电幅度在13%以上。
由此可见,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都存在着诸多困扰因素。
奇怪的不均衡
在经济发展中,非均衡是一种经常性状态。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但它的区域性发展的非均衡特征也极为明显。
在东部,无论是珠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还是渤海沿岸,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企业。而在西部,至今仍有许多乡镇还处于单纯农牧业的状态下,甚至有些县仍是乡镇企业的“空白区”。
即使同在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也呈现某种不均衡性。比如,四川(包括重庆市)乡镇企业产值已超千亿元, 成为西部的排头兵。 早在1992年,川西平原的江油——成都——峨眉一线的30个县市区就掀起了一个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热潮。其后不久,这一条线又延伸扩展到成都—内江—重庆的区域,扩大的范围包括70个县市区,形成一条乡镇企业的阳光地带。在这一区域内,涌现出11个县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0亿元的“甲级队”,并有7个县市乡企产值超百亿。
四川的一枝独秀令很多人迷惑不解。为什么同处西部,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四川的乡镇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并有出色的表现呢?
毫无疑问,四川省政府部门曾制定一系列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四川超前的原因,因为,与此同时其他西部省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有些政策比四川的还优惠,还宽松。于是,有的专家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认为四川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与四川人较为开放的观念有关。这些专家以希望集团为例,认为刘氏兄弟在1982年便作出决定,辞去公职,扔掉铁饭碗,从城市走向农村,抓住农村政策活的机会从事养殖专业生产,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家族创业,这的确反映了他们把握形势的机敏和敢闯敢干的魄力。
事实上,在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相差无几的前提下,人的观念如何,确实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人曾作过比较:新疆比四川更靠近俄罗斯,新疆同样有许多可以供应俄罗斯(包括中亚五国)市场的商品,但牟其中成功地从俄罗斯换回了飞机,新疆等省区却无人做到这一点。这样比较之下,差距是极明显的。
迎头赶上的思路
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已经拉了西部经济的后腿,这是不争的事实。所幸的是,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目前,西部乡镇企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再次把缩小东西差距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东西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西部农村的差距,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缩小这一差距的关键所在,而乡镇企业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绝不可低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带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据悉,国家在政策及信贷上都将对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予以扶持,从现在起至2000年,国家每年将在信贷计划中安排50亿元的专项基金,用于发展西部乡镇企业。
那么,西部乡镇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进程呢?
第一,西部要在政策上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首先要转变僵化机制,利用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到西部安家落户,使西部避免走一条由小到大,由落后到先进的漫长逐步积累之路,要通过政策扶持,一开始就走上“高”、“大”、“先”、“新”、“强”的高起点之路。事实证明,只要西部地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证,在银行贷款、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平等对待,西部乡镇企业就能很快发展起来。比如,甘肃中部的广河县原本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县,通过实行扶持政策,1996年该县以股份制为主的非国有企业发展到305家,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7.3 %,走出了一条依靠乡镇企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其次,要在日常建设中,优先发展教育、交通和能源动力,为企业发展解决直接问题。
第二,倡导“东西联姻,城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依赖型产业,由于竞争激烈,原材料成本及工资水平的上升,普遍陷入困境,一些有眼光的东部乡镇企业主动提出“西进”,利用西部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西部乡镇企业应当抓住时机,利用东部产业转移及相关市场转让,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模式,实现一步到位。1996年新疆实施东西合作项目100个,项目总投资达9.8亿元;贵州镇宁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吸引了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投资1.2亿元的碳酸钡合作项目也取得成功。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林定根说:“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东西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使得东西合作前景看好。”在西部,一些“三线”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势必存在一些产业和产品的转让。比如在重庆,一些乡镇企业围绕汽车、摩托车等主导产业部门发展配套产品的加工,工业产值连年增长。相信随着这种联系和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乡镇企业的发展定能驶入真正意义上的快车道。
第三,发展“三沿”(沿边、沿河、沿线)贸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西部地区位居内陆,比较偏僻,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但西部毕竟拥有中国2/3的边境线,与15个国家接壤,另外还有像“亚欧大陆桥”这样一些交通线。这对于各地区之间互通有无,发展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大促进了机制灵活、原料丰富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例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福海县随着红山嘴口岸的开放而发展起来,全县出现了制糖工业、皮革、食品、宝石加工、黄金开采等产业,199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000多万元。
无论是政策带动,还是自己探索,西部乡镇势必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西部乡镇企业普遍实力较弱,但又担负着发展本地农村经济的重任,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是其主要方向。企业在发展中要注意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围绕某一产业的开发,联系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多层次增值,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对于一些规模效益好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联营方式,开发技术密集型和资源深加工型产业,充分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技术辐射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结构的先进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工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将乡镇企业的发展纳入西部农业产业化、经济工业化的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