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师生有效沟通研究_政治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师生有效沟通研究_政治论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师生的有效交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春风化雨论文,新课程论文,师生论文,课堂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课堂师生的有效交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交流有什么重要作用,教学中又如何实施有效交流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中学政治课堂师生有效交流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1.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沟通心理——德育的突破口

德育不仅需要灌输,更需要交流,而交流是“双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碰撞,达到相通”(《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王少非主编)。有效交流首先需要心理沟通。心理上接近,师生才能相互敞开心扉,愿意把心里话向对方倾诉。只有心理上达到一种默契,师生之间才能心有灵犀,这是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而又必要的开端,是有效政治课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以诚相待,用真情打动学生,才能冲破师生之间这堵看不见的心理围墙,共筑师生信任桥梁。在信任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才能似点点春雨,滋润学生心田。

2.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联络感情——德育的润滑剂

情感是一个人正常的需求,教师以自己感情的波浪去冲击学生情感的堤坝,才能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才能亲其生而“倾”其道。这样,师生交流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讲《政治生活》“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框内容时,我引用了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利用职权,对如实举报其问题的普通干部郭光允进行打击报复的例子。“郭光允曾在家门口遭受几个陌生人袭击;曾在单位附近出车祸,被撞成脑震荡住院;曾在看守所里,精神受到严重摧残;曾在劳教所被关一年零九天,疾病缠身,家人亲朋近20人先后受到牵连……但郭光允的反腐行动并没有因为在权势面前碰壁而停止”。当我满怀感情地叙述事情经过时,不禁潸然泪下,并动情地说:“一个人活着就要正直守法,堂堂正正,绝不要向恶势力低头,敢于同它们斗争,否则怎么树立社会正气?当然我们要勇为也要智为,这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人的品质。”同学们也受到强烈震撼,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

联络了师生感情,就会密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这样,教学不仅是在讲授知识,也是在体味生活。这是超越教材之上的最珍贵的东西,它不仅是政治课教学的需要,也是政治课教学的追求;不仅有利于处理好教材上的问题,更可宝贵的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让学生读有字的书,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生活这本书。

3.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碰撞思维——德育的关键点

教育的实质是感召人,德育的真谛是改造主观世界,其核心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教育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做法,只能采取沟通和疏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交流。

政治课堂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思想上的合理碰撞,认识上的适度磨合,以达到提高认识、形成观念的目的。德育,育人先育心,疙瘩解开了,思想顺畅了,观念才能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实现知行的统一。照本宣科和强制注入,只能适得其反。

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交织共存,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难度,同时许多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交流,才能辨别是非,认清问题,从而坚定原则。同时,一些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扬弃”,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发挥理论的指导性。鲜活的课堂源自鲜活的思想;而鲜活的思想源自鲜活的实际。脱离生活现实空谈说教就不会有这种思维的碰撞,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德育。

4.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启迪思想——德育的落脚点

政治课不仅仅要求我们在观念上懂得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还要求我们在行动上学会怎么去做,怎么去结合实际。教师和学生都是现实生活的主体,亲身实践着的师生都有各自看问题的视角。充分有效的交流,能“优势互补”启迪彼此的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就是启迪思想,因为思想问题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它制约着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的方向和程度,感悟心灵方能闪现智慧的灵光。

在讲《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一框内容时,我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为题设置了一个师生合作探究环节——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索和交流:是谁制造了“结石娃娃”?应怎么治理?该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的自发性,加强宏观调控等)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把知识学习升华到诚信做人的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社会公德的守法公民。

二、中学政治课堂师生有效交流的途径和方法的初步探索

1.灵活运用多种交流方式——优化组合,发挥整体功效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方式很多,每种交流方式都有它特有的功效,将其优化组合,综合运用,就能进一步增强交流的实效性。

(1)对话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的艺术性,感染着学生;语言的启发性,诱导着学生;语言的趣味性,吸引着学生;语言的教育性,熏陶着学生。语言的魅力,打造着课堂的魅力。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疑、质疑、释疑,使问题贯串整个课堂,磨砺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及时精彩的点评(既评价了问题本身,又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高度),常常促成学生思维上的飞跃;通过艺术性的语言串联,既实现了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又有效地归纳、提炼和提升了课堂内容。

(2)体态语言的交流。一丝善意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一种倾听的姿态,一个宽容的举动……恰当运用体态语言进行交流,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它像一种“场”,在磁化着学生;像一座桥,在联络着情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维活跃和兴奋的主动状态,并徜徉在精神愉悦的情境中。

2.深入挖掘多种交流内涵——升华情感,实现多种收益

交流必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主题,否则就无法深入。挖掘交流内涵是达成交流目的、实现德育目标的根本。思想政治课教学挖掘交流内涵,主要从三个递进提高的层面上进行,这也反映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一是教材层面,即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材是师生开展有效活动的媒介,是联系师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教教材,学生首先也要学教材,师生的活动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的。围绕教材内容有效交流探讨,也是实现政治课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的需要。

二是生活层面,即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教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把教材教好?这需要对教材进行扩展和提炼。教材不是教条,政治课背靠的是时代新天地,面对的是社会大舞台。因此,政治课教学只有融入实际,在社会大天地间展现,才能彰显魅力与活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自选动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关注教材到关注生活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是信念层面,即围绕价值取向展开。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感化人”,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感化过程,是一个心灵撼动另一个心灵的互动过程,政治课教学的品位往往体现在塑造灵魂这个层面上。学科性质决定了政治教师既是“专业”教师,又是思想辅导员。中学政治课尤其是高中政治课专业性教育增强,智育成分增加,教材容量大,课堂时间有限,内容弹性较小,这就要求老师要把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国家、社会的美好情感,渗透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之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共同提高,走一条德智兼备的教学路子。如果政治课教学只注重德育,课堂教学往往就很空泛,反之,只注重智育又会失去德育的学科特点。

3.学会把握多种交流技巧——综合运用,实现有效沟通

(1)有效教育时机化。时机就是教育点,就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握好时机,促成飞跃,就会事半功倍,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个严冬的早上,上课前,我班的一位学生的父母从农村来看望孩子。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可是为了不打扰孩子上课,两个人紧缩在学校门外等待放学。看到此景我很感动,就请他们到我的办公室,并帮助他们到班级里找到这位学生。面对全体同学我动情地说道:“你不要怕影响学习,这堂政治课你就不要上了,多陪父母一会,多和父母说一会话,缺的课,随后我单独给你补上”。在学生感动的同时,我引申道:“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工作学习忙,没时间和家人交流,但是,又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自己却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愿这样的遗憾越少越好……”这次和学生的交流,已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理论问题趣味化。理论不应是灰色的。不联系现实,缺乏生活实际的调味,理论往往是苦涩的。理论问题趣味化往往才能吸引人,引领人。

政治教师要成为“杂家”,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使政治课妙趣横生。在讲哲学矛盾问题时,我跨越学科界限,借用语文学科中的反义词、数学学科中的相反数、物理学科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化学学科中的氧化和还原、生物学科中的同化和异化等专业术语来激趣。在与同学们交流一番之后,我引导道:各学科的表述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事物相克相生的共同现象。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我们把它提炼、抽象,就上升为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这样就非常轻松而又明了地把问题解释清楚了,既传授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大大增强。

(3)严肃问题生活化。德育不能简单说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还原到生活之中。政治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天南海北扯一扯”,“家长里短聊一聊”,“日常琐事叙一叙”(必须适度),这样才能步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受益者。“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受着被人尊重的生命的快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天真、淳朴、坦率、不畏权威的品性面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丰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王少非主编)。同时,这样会密切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这样的政治课是一种和谐与享受。它会在“谈笑”之间解决了严肃的问题,会在“不经意”之间教育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师生研讨平等化。师生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不是真理的占有者,更不能拥有“话语霸权”。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年龄段和学生“同步思维”,才能使师生“同期声”。如此,学生才敢于、才愿意畅所欲言。平等交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课堂会因学生的创新而精彩。同时,也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足: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暴露出思维缺陷,这些“幼稚病”如及时得到矫正,无形中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研讨的内在需求。所以,平等是有效交流的重要基础。

总之,一定意义上讲,教学就是交流。当然,有效交流的实现要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政治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靠学识、智慧和内在品格感染和赢得学生,同时也实现自我的完善。

标签:;  ;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师生有效沟通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