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可能性_英语论文

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英语教学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学科应发展学生哪些思维品质?

      鲁子问:讨论英语学科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需首先讨论思维与思维品质的内涵。

      广义而言,思维是有机体的神经活动,所有具有神经系统的有机体都有思维能力。狭义而言,思维是人类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非生物学视角学科而言,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

      对于思维的研究有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三种视角(也有人认为还有社会学视角),英语学科教育讨论宜采用心理学视角。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思维是人的神经系统与环境互动中表现出的心理行为。基于意识视角,人的思维活动分为三类(见表1)。

      无意识思维:这是人的神经系统在受到外界影响时的本能反应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如规避危险等。

      潜意识思维:这是人的神经系统在人没有主动开展有意识行为时,在受到外界影响时表现出的思维活动,相当部分是文化基因导致的思维活动,如听到《二泉映月》表现出悲伤心情。

      有意识思维:这是人的神经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主动进行思维的活动,也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形态,也是思维品质可以提升的主要领域。

      我们平常讨论的都是有意识思维。基于思维的抽象性,人的有意识思维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思维各有其层次(见表1)。

      思维品质是个体的思维质量,每个个体的思维发生和发展具有显著的个性差异,思维品质体现的便是个体思维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每个人都能思维,都具有强有力的基于神经系统的天生的思维能力,为什么还需要提高思维品质?第一,人类认知具有天然认知缺陷,仅仅依靠天生的认知能力,无法形成准确认知,难以快速找到解决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人类需要准确认知现象,人类也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第二,每个人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不同,思维能力发展程度不同,每个个体神经系统差异、思维发展差异导致每个个体对现象的认知准确度、速度存在差异,即:有人看问题看得比另一些人更准确,找出问题解决方案更迅速。思维品质决定每个个体思维的成果的质量,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认知现象、更为迅速地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当然,人类不可能绝对准确地认知现象,也不可能迅速地形成解决任何问题的终极方案)。所以,人类需要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内容丰富,各种思维方式有着各自的思维品质。基础性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这些思维品质都可以通过语言学科教育,包括英语学科教育提升,而英语学科教育具有其显著优势,因为英语思维的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均显著于汉语思维,非常有助于发展中国学生的终身发展。

      基于学生已有的汉语思维与英语学科可以发展的英语思维的显著相同与差异,英语教育可以着力发展学生的以下思维品质:

      准确性:外语理解与表达有助于发展思维的准确性。

      深刻性: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灵活性:两种语言的相同与不同、英语本身的不同表达,有助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批判性:英语文化的批判性传统有助于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开放性:外语学习本身可以促进思维的开放性。

      创造性:运用外语进行笔头、口语表达,以及表演、展示等,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当然,英语教育也可以发展其他思维品质,只是笔者认为,这六项品质的发展,英语教育具有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显著优势。

      对于思维品质,还必须关注一个基本的伦理问题:思维品质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为了积极目的提升思维品质,要引导学生避免将思维品质用于诡辩、狡辩和打败对手等消极目的。

      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侯云洁:杜威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我通常用以下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发散式

      发散思维称为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或者求异思维,表现为思维的广阔和发散状态,教学中就是“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的方式。比如鼓励不同答案、不同解释、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等,通常在教学中设计为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小组评价以及班级辩论等。

      2.联想式

      联想思维是人脑对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把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进行关联设想,或者找相似、相异点,或者把它们进行组合,想象成一个故事或者情境。在教学中可以是对事物或想象的解释设想、剧本编写和角色扮演等。

      3.质疑式

      即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既要肯定,又要经常否定,问出“为什么?真的吗?还有别的可能吗?”

      4.评判式

      就是对事物、现象、行为、观点和作品等做出优点、缺点和兴趣点判断。尤其是对缺点部分,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严谨思维的思考方式。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兴趣点陈述原因,发展自我观点。

      5.反思式

      反思性思维是对自我思想和观念的认知,是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做法等的错误与不足,寻求改善,有利于提升元认知,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与完善。

      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故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尽量联想故事可能的发生发展,尽可能地联想学过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观点、感情和改编故事。比如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Follow me”,学生可以联想各种学过的食物或者别的东西,表达“I have...,follow me.”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教师只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跳出课本,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发挥所想,就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从而获得发展。

      1.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导向。以问导读,以问导思。教师要努力变知识呈现环节的“解释主导”为“思维主导”,不仅要让学生轻松想到“What”,还要进一步思考“Why so”。验证问题引领学习的效果,可以从两点人手:(1)学生是否对问题持续保持兴奋;(2)学生是否能够更加辩证和全面地分析问题。

      2.注重对思维敏捷度的训练

      思维的敏捷度在英文学习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逻辑思维的速度——即推理、归纳、例证和逆向等不同的思考方式,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寻求到解决方式;(2)英文思维的速度——即基于英语文化理解和英语音义转化速度的思维,也就是说使用英语的时候将大脑里中英互译过程尽量缩短,接近于自然使用,这要求大量的听力和阅读输入。

      要提升思维的速度,英文教师可关注的突破口是丰富课内外教学活动形式。例如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关键词串讲故事等。此外,故事复述、句型操练(结合情境)、英语辩论等都有利于提升思维敏捷度。

      敏捷度不但指如何迅速产生灵感和组织有意义的表达,还包括如何迅速排除无用信息。英语篇章的快速阅读(Fast Reading)不失为一个好的训练方式。

      3.用评价激发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不是孤立的维度,它存在于语用技能中,存在于学习策略中,也存在于思维方式当中。具备积极情感态度的思维,是致力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思维,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思维,也必然是有助于英文水平提升的思维。英文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思维的热忱,而得体的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态度,持续活跃的思维。

      英语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困难

      1.部分教师还没有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

      这部分教师认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才是英语教学最应该关注的,而非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还有的教师认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6~12岁的小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兴趣是第一位的,教学活动设计也是“仅仅”围绕兴趣展开。特别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有的教师可能会设计很多不同的教学活动,不断变化,整节课学生高度兴奋。而对每个教学活动是否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那么的关心。

      2.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很难落实

      有的老师虽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但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落实,也不太清楚6~12岁的学生应发展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或者简单认为:Open-ended Questions越多越好,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Close-ended Questions越少越好。

      3.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一大问题

      发展思维品质的活动需要运用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语言水平,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的活动。这对于一线小学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基于教材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1.转变观念

      教师要颠覆原有课堂教学认知,改变传统教学行为,不纠缠于细枝末叶和碎片化知识,从点状教学走向网状教学:围绕主题,基于语篇,通过问题链设计、运用Mind Map,Thinking Map进行各种语义场的设计、语篇设计,通过学生活动的任务链设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策略,引领学生掌握话题词汇、运用话题词汇,指导学生抓住文本底层框架和拓展框架,区分事实和观点,涵泳文本深层含义,欣赏文本语言和内涵,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2.不囿于应试

      教师应该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气度,应坚定不移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办事,不受制于考试评价的影响。只要在课标框架之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整合资源,为生所用。教师应深度解读文本,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语言的训练点和思维的拓展点。让学生深度参与,积极思考。

      3.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思维品质

      在语言课堂里,所有思维品质主要通过语言实践来达成,而语言教学一定是立体多维的。设计任务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这些任务可以以个体形式和合作形式完成,可以是课前演讲、阅读分享、会话争辩、人物评价、结构特点分析、美文欣赏、观点陈述、项目化作业展示以及写作互评等大量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所有语言教学活动应摆脱应试的桎梏,教学的过程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文化意识、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试不是目的,考试是手段,考试结果应是瓜熟蒂落。

      4.语言实践应基于标准(Criteria)

      基于标准的语言实践才能保证有质量的语言输出,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真正的语用能力,才能保证有品质的思维。

      5.具体的培养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听力训练活动可以培养的思维品质包括:①预测信息的能力;②归纳信息的能力;③快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④根据信息做出判断推理的能力;⑤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

      (2)口语表达的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①创设平台,多管齐下。课内课外,多种渠道。如:课前演讲、课内参与、对话争辩、课堂辩论、影视配音、项目化作业呈现和小课题汇报以及对语篇的评价分析等;课外平台:模联、哈佛辩论赛、层层选拔推荐选手参加各类省市组织的口语大赛等。②基于标准的语言训练。所有以上口语实践活动应基于标准展开,从而培养学生得体表达的能力、搜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合作共享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深度思考和思辨的能力。例如,项目化作业和小课题汇报展示期间应有相应的课堂要求。分组汇报时,其余学生需要认真观摩、倾听上台展示小组的演讲活动,认真记录相关信息,综合自己对标准的把握,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对同伴的语言表达做出精当的点评,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这样,每位学生不知不觉间已经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交际,进行完整的、有理有据的阐述,形成一定量的语流、语篇,促进了思维发展,培养了一定的评判性思维。

      (3)词汇教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①运用“Brainstorm”或“Mind Map”将词汇组成“单词网络”:同类词联想和情境联想,按层次组成单词的Cluster,培养联想和建构词汇网络的能力;②利用图像或想象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③通过分类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语义场的能力;④运用CPC提供支架,帮助学生从词、词块,走向句子、走向段落,培养学生建构意义的能力和语用能力;⑤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大量与话题相关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巩固词汇、理解词汇的正确用法,培养学生全面深度理解词汇的能力;⑥培养学生“敏感阅读”,对同一词汇在同一文章或不同文章中的不同意思、不同词性或不同表达高度敏感,认真、反复识记,培养学生建构意义的能力。

      (4)阅读和写作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抓手。例如,①区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②区别文本底层框架和拓展框架的能力;③区别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能力;④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⑤对作者态度和意图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能力;⑥对不同文化的鉴赏和评判能力;⑦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正确认知能力;⑧逻辑清晰、语言得体的笔头交际能力等。

      郭玮:针对如何基于教材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北京市西城区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和Herbert Puchta对6~12岁儿童思维领域划分的理论,做出了如下尝试。前期我们基于Graphic Organizers(以下简称GO)的不同功能,大致分了五个类别:①人物性格分析和故事结构图(Character and Story Organizers);②比较和对比结构图(Compare and Contrast Organizers);③顺序、循环、时间轴等结构图(Sequence,Cycle,Timeline Organizers);④词汇积累的结构图(Vocabulary Development Organizers);⑤概念图/思维导图(Concept Organizers/Mind Map)。

      1.把GO用在文本篇章结构的梳理上

      北京市西城区使用的是外研版的《英语》(新标准)(一年级起)教材。首先,教师们会选择合适的文本,认真分析文本的篇章结构:是原因和结果的,就可以选用Flow Chart;是事件顺序的,就可以选用Timeline或Sequence Map;是整体和部分的,就可以选用Spider Map,Fishbone Map,Tree Map等;是比较和对比的,就可以选用Venn Diagram;是分类别的,就可以选用T-Chart,Tables等。

      例如,四年级上册有一个内容是关于购物的。Amy的爸爸给她买了一个笔记本电脑,她很高兴,马上给奶奶打电话,问奶奶是否也有电脑。奶奶说有一部台式机。接下来的内容就是Amy和奶奶不断描述各自电脑的特性。最后,她们恍然大悟,其实,无论是笔记本或者是台式机,有很多功能都一样,例如发邮件等。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维恩图表(Venn Diagram)把Amy的laptop和Grandma的desktop进行了比较,把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写在维恩图表的相应位置。

      2.把GO用在问题讨论上

      除了把GO用在文本结构梳理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也可经常使用。例如学到宠物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使用T-Chart(左右两边的内容可以是Pros & Cons;Plus & Minus;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 -等等)和学生一起讨论Getting a cat的利弊,支持养猫/不支持养猫的学生各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经过提炼,在T-Chart的左边写出了fun,cute,companionship,snuggling等,在右边写出反对的理由clean litter box,cost of food,vet trip等。最后,由学生个体自己来决定买或者是不买。

      再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使用PMI Chart(Plus,Minus,Interesting)来讨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如“All taxis in your city by law,have to be pink.”支持的,把理由写在“Plus”下面,反对的写在“Minus”下面,其他有趣想法写在“Interesting”下面。学生们非常喜欢类似的讨论活动,教师们需要做一些引导,但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安全的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思维是否与考试成绩冲突?

      龚姚东:发展思维品质既是英语课程的目标,也是其过程。而考试是课程评价手段之一,可用于检测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显然两者并不冲突。

      所以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对于发展思维品质这个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和检验的疑惑。简言之,就是考试考不考“思维品质”,如果考,那么会如何考?教师又该如何应对?

      第一,考试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必然会关注课标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课标内容是考试大纲的上位指导,承载着命题的依据。因此,如果思维品质成为英语课程标准的维度之一,那么其本身的重要性也会在测试中有体现。

      第二,在已有的考试中,对思维品质的考察常有体现。阅读理解中的主旨大意、细节理解、寻求因果等题型,均与概括归纳、比较、推理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关。词义推测对联系和推理要求较高,写作这类题型就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比、总结等。听辨和选择都要求排序和排除的能力。

      例如“a heavy sleeper”,在均没有了解heavy有“睡得很沉”这一用法的前提下,一个思维灵活的人能够根据上下文推出“一个熟睡的人”这一正确含义,而另一个思维相对僵化的,可能只能理解为“一个在睡觉的胖子”。

      第三,科学的复习迎考本身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例如英语复习迎考时,通常要对语言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和句法等经常以各种思维视图来呈现,这是一个从思维发散到思维内敛的过程。发展这样的思维有助于提升考试成绩。

      第四,英语高分的人,往往在英文思维方式上具备优势。英文思维指的是尽量减少头脑中英互译的时间,并且能够灵活掌握英文表达方式的人。英文思维的训练重在复现,教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思考“这样的情景英美人会怎么讲”。比如问一个问题“这首歌怎么唱”要区分“How does that song go?”和“How do you sing that song?”的区别,再比如学生进教室关门太用力,教师提醒的是“Be careful! Don't shut the door too hard.”还是“Watch your manners,don't slam the door.”就体现了不一样的语言和文化的思维系统。

      鲁子问:这个问题需要综合分析,既要看到思维品质发展对考试成绩的促进作用,更要超越考试分数,看到英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更大价值。

      首先,符合国家要求的英语考试本身就是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所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与考试成绩并不矛盾,学生思维品质越高,越能更好地完成符合国家要求的考试。我们平时的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也就能促进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在考试复习、备考时,我们也应引导学生关注试题的思维特性和思维品质要求,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基于自己的思维品质完成考试。

      当然,若试题本身存在问题,尤其是一些模拟题、单元卷等,往往与规范的考试试题的质量相去甚远,可能无法真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甚至一些答案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这则需要提高试题质量,否则会严重制约思维品质的发展。

      其次,很多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活动,可能不直接提高考试成绩,如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我们可能让学生制作海报(Poster),开展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我们可能开展批判性阅读,这些活动肯定不是直接指向考试成绩的。但这些活动并不会制约学生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好的考试成绩,因为这些活动直接发展学生的如前一段所述的思维品质,这些思维品质会促进学生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这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动,对于考试成绩的促进作用是间接的。

      最后,英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不只是为了分数。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发展心智,思维品质得到显著发展,从而可以更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以及相关的人生目标,充分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奠定基础,而不只是拘泥于英语学习、英语成绩本身,从而超越语言视野、超越分数视野,以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实现英语学习的更大价值。

标签:;  ;  ;  ;  ;  ;  ;  

英语教学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可能性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