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河溪镇小学校 637400
摘 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切实理解书本内容,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实现该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策略探究
着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知识或是让学生接受已有的经验,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开启他沉睡的自我意识,挖掘感召人们的生命感、潜藏的创造力、自我价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总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大大改变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呆板沉闷的印象,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之中达成教育目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1.注重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内外体验式教学不足。
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在课内外的体验式教学上的运用则严重不足。究其原因,还是一贯以来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当然课堂讲授式教学有其优势,但是过多的运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却弊大于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基础知识,技能、考试分数等方面并不是其重点,其真正的重点在于对于自我思想的认识和提升,在于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认识,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把握。
2.学科世界挤占生活世界。
当今在教育教学当中大行其道的是学科知识,生活世界只能让位于分数与升学,哪怕是品德与社会这门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行的课程也难逃理论知识的强压,教材成为唯一正确的道理和经验,分数成为唯一评价的标准,学科与生活终难两全。然而,单纯的学科教学并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人的生命的发展需求。反而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的发展的规律。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就要引入生活世界的部分,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如此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认知、生活经验、生活能力、生活规范等。
3.关注外在表象,欠缺内在升华。
目前,能够开展体验式的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看似能够从生活出发,采取体验式等教学手段,如将教材情景再现,将模拟表演搬上课堂,将平时生活中一些具体场景引入课堂等。这些做法和尝试都无可厚非,至少说明能够打破现有的桎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然而许多教师由于能力水平有限,或是理论水平不高,或是经验不足,致使课堂仅仅流于表象,还欠缺一定内在升华。
二、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实施策略
1.挖掘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将书中知识和情境简单挂钩,也不是用生活情境套用知识,而是实现一种真正的融合,特别是学生能够从生活情境中体会到相关的品德内容。“品德与社会”不就是这样一个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吗,社会的缩影是什么,就是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个的生活场景。所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要更多地挖掘生活资源,这也是创新教学的一个角度。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多感官来了解这个世界,观察的角度越是多,那么获得东西就会越多,并且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去学习,更加接近既定目标。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这节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进行调查,发现环境的好与坏,有哪些污染现象,又有哪些保护环境的小妙招等。可以以照片的形式展出,如随地的垃圾、臭臭的小河、漫天的雾霾等,虽然这些单靠小学生是难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却也是重要的力量,也是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结合这样的情境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急迫性,并且通过现有力量开展“保护沙滩”等活动,组织学生在沙滩捡拾垃圾,并且做好保护沙滩的宣传。或者是根据地域的特点,设置其它的项目,重在让学生参与进去,自然而然地学习到书本内容,并且体现在行动上,这是最好的教育。
2.拓展问题生活化,激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融入课堂。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问题的质量,要能够接地气,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小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质疑答疑过程中,形成自我的思考模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课程讲解中,我会为孩子放映公共场所发生安全事故的真实视频,让孩子在视频观看中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重视公共安全相关的规则。而且还会结合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比如,“在公共马路上玩耍是否可以”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情境模拟中去,进一步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对社会公共安全负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参与兴趣。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活动质量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扩宽教学资源,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提高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师生教授的传输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探索教学,优化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材施教地教授学生。在我教授《家人的爱》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中体会到家人给予自己的无私的爱,明白他们给予的爱不只是疼爱,还有严格教育。学习通过实践表达对亲人们的爱与谢意。教学当中我展开了一切生活化的培训工作,符合小学生的日常学习需要,小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不会出现厌烦的心理。第一,通过对家庭以及父母的介绍,举一个父母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来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二,为了进一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通过贺卡的形式,把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上。第三,不仅是语言上的感恩,还应该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中,通过完成一件对父母有意义的事情,让爸爸妈妈感受到自己的感恩,使他们感到欣慰。
4.创设情境生活化,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有效地引发小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扩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时,就不会觉得十分生疏,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探究其中有关品德的大道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方法应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要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特点。要积极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举例讲解以及情境再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法,减法解决的6个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接着,教师选择黑板上其中一题6.49+4.29让学生初步感知算理算法后,教师提议,学生可以选择黑板上你喜欢的一个算式,或者自己创造一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尝试计算。学生设计出了一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计算结果末尾有零的小数加减法;整数加减小数等等,小数加减法的学习素材,学生创造得应有尽有,教师选择学生提供的素材进行教学,给学生学习注入了兴趣点。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渗透了创造意识的培养。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控制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收放有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重探究,自主建构模型,提高计算能力
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
比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此课学习以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算法的学习经验,三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已经有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经历。此课前,学生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因此,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此次的课堂设计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自我分析对比,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经历自我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计算技能。
在计算6.49+4.29时,老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再将小数点盖住,学生发现,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非常的相似。因为有了前期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自主地将整数加减法的模型注入到小数加减中。最后分析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也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遵循“满十进一,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的计算法则。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体验中,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实践过程,逐渐构建起的数学模型终生难忘,从而形成计算技能。
三、重练习,让模糊的初技能变清晰
数学练习是计算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练习,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学习技能的重要方式。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环节,实现课堂练习有效,高效。
一是设计趣味练习,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力。如,开火车口算,听算等等。
二是设计组合练习,攻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收集学生的易错题,或者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易错题库,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四是练习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反思,检验等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之,基于计算教学在数学学习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尊重学生个性,不断总结经验,推崇扎实有效计算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赋予计算教学以魅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论文作者:赵映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学生论文; 小数论文; 品德论文; 加减法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