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_综合评价论文

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评价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一、模型设计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前后形成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只能解释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而不能解释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发展过程。尔后形成的后现代化理论虽然能够解释经典现代化之后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变化,但后现代化理论中的“后现代化”与“现代”在时间上是交叉的,“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同时后现代理论中没有包括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等,也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学者何传启等人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将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称为第一次现代化,将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称为第二次现代化,试图解决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发展的缺陷,但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在时间上、内容上同样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难以截然分开。为此,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当代经济学家李成瑞等学者提出了中国应将两次现代化叠加起来,走信息化、知识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之路。我们认为,这一思路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本文基于二元叠加现代化的思路,以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构建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以便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

二、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

我们认为,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目标的同时,应启动和叠加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目标,走以信息化、知识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分阶段现代化理论(即将现代化分为温饱、基本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等发展阶段)为依据,建立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目标为基础的叠加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目标的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其要点如下:

(一)评价内容

尽可能涵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公平化、法制化、生态化等主要方面,将现代化度量的动力标准、质量标准、公平标准均纳入评价模型之中。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标准

按照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约束,确立现代化各评价指标应达到的目标值,并分别界定现代化的温饱阶段、基本小康阶段、全面小康阶段、初级现代化、基本现代化等阶段应达到的现代化综合进程目标值,以便对现代化的进程进行动态追踪和监测,使现代化统计综合评价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三)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构面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评价现代化各评价构面和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动态追踪现代化可预期实现的时间,亦可对各省市(自治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横向比较。

三、模型的具体设计

(一)模型评价构面设计

根据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总体思路,评价构面设计应重点考虑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体现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目标为基础,叠加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目标的要求;二是兼顾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应尽可能涵盖现代化建设的各个主要层面;三是评价构面的设置应具有可量性要求,可构建评价指标群,具有可供利用的统计数据。从这三个基本要求出发,我们设置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度、城镇化、信息化、知识化、居民素质与生活水平、公平化、法治化、生态化等十大评价构面。

(二)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化和定量化,是评价模型建立的关键之一。为保证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我们主要遵循优化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则设计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共包括十大指标群,72个评价指标(如表1(表略,见原文,下同)所示)。

(三)模型评价标准的设计

由于我们主要研究基本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因此,标准尺度的设计应立足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是:①综合确定。即综合不同的评价标准,确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②相关推定。即利用已确定的评价标准推定某些评价指标的标准。③直接利用。即直接利用有关现代化评价研究中确定的能够作为基本现代化评价的标准,或者对某些标准按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调整确定。④合理设定。某些评价标准没有可供参考或直接利用的标准,也难以进行相关推定,则采用合理设定的方法确定评价标准。⑤试算定案。即根据每一评价构面的指标群、评价标准和权重,对该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进行初步试算,评估评价结果是否可信,是否偏高或偏低,然后对评价标准作出适当调整。

(四)模型评价权数的确定

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中各评价构面、各评价指标对现代化进程和水平所起的作用和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宜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测定现代化的综合进程(水平)、综合速度和综合差距。而权数的确定难以进行客观赋权,只能采用主观赋权的办法。其主要做法一是根据各评价构面、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信息量、敏感性、独立性进行合理赋权;二是借鉴同类研究成果的权重体系,设计本评价模型的权重体系。

(五)模型算法设计

我们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反映和评价现代化的综合进程(水平)、发展速度和综合比较差距,进 而可推测现代化预期可实现的时间。

(六)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的阶段划分

由于我们设计的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的标准,是按照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而设计的,即现代化综合进程(水平)指数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100%。为了使基本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等衔接起来,有必要根据模型测评的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的大小,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为此,我们依据钱纳里人均GDP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成长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等,将基本现代化的综合进程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列于表2。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还可划分为一些小阶段,如全面小康可划分为全面小康初期、全面小康中期、全面小康后期等等。

表2 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阶段划分

四、中国基本现代化进程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建立的二元叠加现代化统计综合模型测评,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2002年中国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为57.36%,已处于基本现代化成长期的初期,即完成了基本小康阶段的建设,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2)在十大评价构面中,城镇化、居民素质与生活水平、公平化、法制与治安、生态化等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指数高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度等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指数,表明社会指标的现代化水平高于经济指标的现代化水平。

(3)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度、城镇化之间的差异不大。说明四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工业化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度和城镇化的关键推动力。

(4)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度、城镇化进程均高于信息化、知识化进程,说明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进程大大快于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进程。

(5)2000~2002年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年平均推进2.05个百分点。若今后20年内每年推进1.5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国基本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可达到84.4%,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若今后50年内现代化进程每年推进1百分点,到2050年中国完全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

(6)中国现代化建设应在努力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目标,确立跨越式的综合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确保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标签:;  ;  ;  ;  ;  ;  ;  

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_综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