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录音批改作文”的具体作法与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法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利用录音批改作文”(以下简称“录音批改”)一法,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何万贯先生首创,经香港及内地五个大城市的中学实验证明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经何先生授权,华中师大教科院教授周洪宇博士郑重引荐,1998年春天,我们在华中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一系列利用“录音批改”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验和研究,整个实验完全按照何先生的设计进行操作,并力求贯彻何先生课题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何先生这一创见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的具体作法,并谈谈我们对这一实验的初步思考。
录音批改作文的具体作法
一、制订实施计划
全学期录音批改作文5次,依次为:
第一次记叙文,作文题是《爱唠叨的妈妈》。训练目的:让学生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第二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家的周末》。训练目的:①怎样把事情写得具体而简明;②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有详有略地写几个人。
第三次议论文。作文题是《成功来自勤奋》。训练目的:学习用事实来证明文章的观点。
第四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游记》。训练目的:①用移步换景法组织材料;②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
第五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的邻居×××》。训练目的:①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操作程序
1.学生实验前测验。整个操作过程分两个组进行:一个组利用录音批改作文,称实验组;另一个组不利用录音批改作文,而用传统方法批改作文叫控制组。学生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验组与控制组同时测验,将作文纸混合装订密封,由2—3位教师同时打分,然后打出每位学生作文的平均分,记载存档。
2.每次作文前,教师提出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3.学生作文须当堂完成,由学生科代表收齐交实验教师。
4.教师批改办法:
(1)总览全篇,从中挑出三四个作为重点评论的核心, 在文下加符号标注并标上①②等序号。
(2)录音评语。教师在拟好录音提纲后对重点地方逐一评论。
(3)评论内容:
a.每次至少找出作文的一处优点,除鼓励之外,还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b.对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有启发性。
c.以训练目的为主要评论内容,同时针对每位学生的主要问题区别对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d.错别字、病句的记号用“×”和“()”标出,不用录音带批改。
(4)学生在家中听录音兼归纳教师批改的主要内容, 对照教师的批语,在作文纸的右面修改作文,返校后交教师。
(5)教师审阅学生修改的文章, 评判作文分(作文分为:文章得分+修改分,修改分为1—5分)。
(6)挑出三至五篇优秀作文在全班讲读, 并将得分情况和修改文字一并读出。
5.第5次实验后,全班参加作文测验,办法与“前面测验”相同。
6.控制组参加“前测”与“后测”办法如实验组。教师采用传统的批改方法,写作用同一作文计划由同一教师执教,以便与实验组作比较。
三、录音批语
(一)有明确的修改“目标”。其关键是“抓大放小”,把诸如错字错句之类的小问题下放给学生自己批改,老师则抓住主题、脉络、材料等影响文章全局的大问题批改,让学生按照老师指出的方向去修改,使文章的主题变得比较鲜明,布局变得更为合理,从而使整篇文章的面貌改观。如何确立修改的目标呢?首先,要紧紧围绕本次作文的训练目的及重点来确立目标。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许多环节构成,具体环节见下图:
上图中,写作计划是大目标,每次作文所确立的训练重点是具体目标,录音批语中修改目标确立的依据首先是这些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往往是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文章的大方向。例如,有一个学生在《我家的周末》这篇作文中选用了两组对比材料:“……一大早一家人就各奔东西。我去参加培训班,妈妈参加电脑班……用爸爸的话说,这也是为了文凭、工资、升学、考试。”“……现在的周末,再也不似从前的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其中不乏生动描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录音批语”中指出这篇文章在提炼主题方面做得不好:为什么要选这组对比的材料来写?你从周末前后对比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文章都没有点出来。修改时应在结尾一段补写揭示主题的议论性文字,同时对材料的描写要更集中、更具体一些……根据教师录音批语的提示,作者在修改时加上了这么一段话:“我家的周末是普通的,因为它跟神州大地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我家的周末又是不一般的,因为它记录了时代的进步,记录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新追求。”这段话把我家的周末当成了一滴能折射时代变化的小水珠,落脚在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的主题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修改是相当成功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修改成功同录音批语给作者定了明确的修改目标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标准是:切合学生每一篇的实际。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有多种情况,概括地说,主要有这么两类:一类是作文的问题与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有关:一类是作文的问题与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无关。这两种情况,前者是重点,老师要重点批,其修改的目标是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后者是非重点,可放在讲评作文时由学生做。《爱唠叨的妈妈》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学生作文中大都写出妈妈唠叨时的语言,但是由于取材都是围绕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写妈妈的唠叨,语言描写太琐碎,似乎所有的妈妈全是一样,显示不出妈妈们的不同性格来。例如下面有两个同学的行文很相似:
“早饭要吃完,一定要吃饱,快吃!”
“快来洗脸,妈妈给你倒水。”
“书包清好了吗?作业带齐了吗?要不要签字?”
“晚上回来妈妈不在家,饼干桶里有威化饼,冰箱里有火腿肠,锅里有泡饭……”
我不耐烦地跑了出来,还听见背后在叫。
“慢点走,班车上要小心,不要跟同学抢位子,在学校要……”
这里只见学生的厌烦情绪,却不见妈妈的鲜明性格,仿佛所有妈妈的唠叨是一样的,可是生活中这两个妈妈却性格迥异:一个是急性子,说话似“连珠炮”;一个是好脾气,说话细声细语,是“百灵鸟”。这两篇作文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在“录音批语”中分别予以明确,但指出缺点时,提出的修改目标侧重点却不同。对于急性子妈妈的唠叨,教师指出语言描写要放在特定环境下来写,写出妈妈的语言似“连珠炮”一般一句接一句的特点。如何修改呢?一方面增补语言描写,构成“连珠炮”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动作描写,以表现妈妈急性子的性格特点。对于另一篇,教师的“录音批语”指出:“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要切合妈妈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心理,因此要加强对妈妈神态、语气的描写,这就有必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听了教师的“录音批语”以后,前一篇作文添加了动作描写,后一篇添加了外貌描写,并且都能围绕具体的事情在特定环境下去描写。经过这样的修改,文章的质量便大大提高了,针对的都是“语言描写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缺点,修改的侧重点不同,这就体现了何先生所说的“切合实际”。
“录音批语”要在主题思想、行文布局等方面为学生定下修改目标,这无疑是抓住了重点,但是对错字、错句、错误的标点该怎样改正呢?笔者在实验中设计一种《字、词、句、标点错误自改表》,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同时填表,也可由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完成该表。对于较差的学生,“录音批语”中也可适当点评。这样的好处是:抓大而不放小。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无疑也是很重要的。
稿
稿字数
内 容
字数
内 容错
错别
别字
字标
标点
点病
病句
句卷
卷面
面
录音批改法某些效能比较明显,如: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修改作文的质量,加强学生深层认知活动等。然而,对其减轻教师负担这一效能往往难以被确认,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确立修改目标费时费神,教师接触学生作文伊始往往感到问题太多,可改点太杂,不知确立哪一个或哪几个作为修改目标好。这时,教师既要克服求全责备的心理,又要克制住越俎代庖的冲动。须知学生对待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越是问题多,越需要各个击破,抓大放小,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注重研究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一旦认识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办事,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的做法是:
其一,将学生按写作水平分等统一编号,全班44人,分成四等,一等是前10名,二等是第11名到第20名,三等第21名到第30 名, 四等第31名到第44名。这一步由老师直接掌握,四个等级弹性平衡,各个等级都有同学得优等,以鼓励全班同学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档案。实行教学跟踪(见附表),并将主要毛病按文体归类。
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学生需要纠正的首先是选材不当、材料没有特点、写不出新意来的问题,其次是描写不具体、详略不得当、结构不完整、层次不合理的问题,然后才是语言不生动、不形象、不连贯的问题。写议论文学生需要纠正的首先是审题立论不正确、观点与材料不一致的问题,其次才是论据不充分、论证方法不恰当的问题,然后才是叙述语言不简练、分析语言不中肯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确立作文计划时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计划,我们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果子来。第二,教师在确立文章修改目标时,每一次只确立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三,要抓落实。第一稿紧紧围绕训练重点。第二稿侧重点评第一稿的训练重点。第三稿纠正第二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围绕一个轴心形成一个阶梯循序渐进地奔向目标——“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二)有清晰的修改“内涵”。好的“录音批语”不但要有明确的修改目标,还要有清晰的修改“内涵”。如果说确立修改目标是识病,那么有清晰的修改“内涵”就指要对症下药。我的作法是:既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对待,对写作素质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指导要更具体一些,要求相应低一些,对写作素质相对好一些的学生指导要相对宽泛一些,要求高一些。同时又要注意启发式批改,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成功来自勤奋》一文训练中,对待写作素质差一点的同学,修改目标侧重于选例,对于程度高一点的同学,修改目标侧重于用例。有位同学通篇只写了马克思勤奋成才的一个例子,老师的“录音批语”明确指出“这里选例不充分”,马克思是外国人勤奋成才的有力例证,那么是否应该再举一个中国人勤奋成才的例子?选谁呢?有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的佳话,也有现当代攻克科学难关,谱写“成功来自勤奋”新曲的一代名流。你看看哪方面的更有代表性?同时告诉学生:“选好这个事例并在第一个事例之后增补这个事例。如果再要你用学过的方仲永作为第三例,它与前两个事例有什么不同呢?放在哪个事例之后来叙述比较好一点呢?是不是构成对比论证?”对另一篇堆砌事例却不善于分析事例的作文,老师在录音批语中指出:“你这篇文章前后举出七个事例,却少有分析,给人的印象是论点等于‘事例+事例’。那么怎样修改呢?第一步,将这些事例进行分类。若按勤奋的内涵可分为勤学、勤思、勤练、勤问等;按成功者的自身条件来分,有的是天资聪颖,有的是先天不足;按国别分,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代的,有现代的。通过归类保留四个事例。第二步,精心安排这些事例的顺序和论证层次。第三步,每叙述一个事例之后,要紧扣论点加以分析。”看了这个批语,学生在作文中保留了王羲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华罗庚四个事例,分别阐述:天资聪颖,却不忘后天勤奋,从而取得成功甚或再成功;先天不足,然笨鸟先飞,因勤奋而成才的两类事例,作为正面论证。由于加强了分析的针对性,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事后,问卷表明这两个学生都认为老师“录音批语”的“内涵”是清晰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使学生明确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好的“录音批语”,还要能帮助学生了解“读者”的要求,明确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如何帮助他们面对读者的问题。“如果学生心中有很清楚的写作对象——读者,他们会写得更好”。一般而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在脑海中并没有明确的读者身份存在。由于没有一个阅读对象,他觉得写作只不过是自己的事,写得好写得不好都与别人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比较草率,更谈不上有真情,别人看也不觉得亲切。教师的批语,其中一个作用是提醒学生写作文要考虑读者的需要,考虑好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符合读者的要求。有个学生在《我家的周末》一文中,先后写了妈妈、爸爸、姐姐和我到家后发生的事情,文笔生动活泼,然而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我”是最后一个到家的,是如何得知先到的人的举止言谈的。教师在“录音批语”中指出这个缺点,并提醒学生:“你的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说服‘别人’的,要按‘别人’的要求修改,在这里‘别人’就是文章的读者,而不仅仅是老师。”看了这样的批语,学生就不能忽视读者的要求。有时,作文之所以要修改,往往是因为作者回避难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作者提高“自觉的过程”,集中思考突破难题。例如有个同学在《爱唠叨的妈妈》一文中写了我参加小学夏令营活动,妈妈不放心,送衣送物,送吃送喝,追到夏令营地跟我如何唠叨,以至于引发一场母子冲突,最后我气得跑开了。接着以议论收束全文:“我知道这是爱我的表现,但也太过分了。”
对此,教师在“录音批语”中提醒道:“你跑开以后,有什么想法?你妈妈后来怎么样了?这些都缺少交代。而且你说妈妈的爱太过分了,为什么说这种爱太过分了?你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呢?”作者看了这些批语,重新回到写作状态,在修改时加上这么一段话:“我跑几步就站定了,妈妈的唠叨声已断断续续听不见了,我转过身看见妈妈穿连衣裙的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很长,我想:妈妈这大老远跑来都是为了谁呀?还不是为了我好。我这一跑,妈妈多着急呀!再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应该跟妈妈吵。我跑回妈妈的身边,对妈妈说:‘是我不对,请你回家吧,我能照顾好我自己,我不能让同学们笑话我离不了娘。您以后少说两句,好吗?’”修改后的作文就大有进步。事实证明,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在指导学生写作和自评自改以及互评互改等活动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立足于鼓励的做法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录音批语”中立足于鼓励,就是对学生写作活动的一种欣赏。学生的优点被肯定,也就意味他们的写作的辛劳和价值被承认了,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顺从的心理,按照老师的批语去修改作文。同时,为了不辜负老师的赞扬,他们会全力以赴力求做得更好。实践证明,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适度夸张的“表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
1.在学生作文的卷面上作符号标注时突出优点:以红色笔标示优点,力求显豁而夺目;以蓝色笔标示缺点,尽量清晰而不扎眼。
2.在“录音批语”中先做肯定评语,后提出修改意见。肯定评语多从正面鼓励,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鼓励:①克服困难;②独立思考;③反复推敲。提出修改意见时,尽量使用委婉的、商量的语气。修改意见要尽量少而明确。
3.要多看优点,实行弹性评分。将全班分成四等,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表扬,都有得优的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后进学生“思赞若渴”,当听到一句表扬,或得到一个“优”,一种扬眉吐气、与别人平起平坐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成为走向进步的转折点。但错误是客观存在的,优点则往往不易被发现,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到那些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用得好的地方,关注这些“小不点”,适度夸张地予以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最起码能使学生不失去作文的信心。
4.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前者是指学生在听“录音批语”之后,摘录批语要点,进行“改点荟萃”,完成全文修改,写作“改后一得”。后者是将同学配对或自愿结对,组成二人小组,互相批改作文。批改者要签名,老师还要检查评等,对做得好的实行高分鼓励或在全班介绍交流好的做法,以期产生较好的共生效应。
对录音批改的理性思考
首先,录音批改是批改方式的优化。优在哪里?“录音批改”即采取灌制录音带的方法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录音批改法与统一批改法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明显优点。从信息学角度看:这种方式变传统的直线型单向信息传递为辐射型多向信息传递,从而大大增加了有效信息的输出与输入。老师在几分钟的录音批语中,输出的信息至少一千多字,这是传统批改不可能做到的。一千多字的内容,也不会像一般笔改那样,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套话术语泛泛而谈,或避重就轻,不得要领。它要求教师输出明确的信息,跟当面批改相比,既发扬了面批的个别指导、信息量大、深入细致的优点,又突破其时空的局限。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能在自己方便的条件下,进行信息的多向传递,同时,克服面批造成的信息流失,因为学生可以反复听,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信息的有效输入。
其次,这种方式抓住了作文批改的要害,以选材立意等为批改重点,从大处着眼,从多数学生作文的薄弱环节上着手,以“思路教学”为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和“修改意识”,在作文批改的方向上,这是一个新的突破。
第三,这种方式,强调作文的修改,并注重修改的时效性。强调作文的修改也就是强调写作的“过程”,从而有别于传统做法:只关心作文的“结果”。何先生专门设计了此项实验的作文纸,其左面是学生作文的初稿,右面是作文修改稿。学生每篇作文都必须在教师的“录音批语”指导下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作文要再呈交老师查阅,这样做使修改成为全体学生写作的必由之路和进步的阶梯。但是,过去的作文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教师对学生作文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该项实验中,教师的批改就能够落到实处,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必然会产生更深远的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第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录音评语的设计因文而异,因人而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学生过去拿到老师笔改的作文本,往往只看个分数就丢在一边,对哪怕是更正错别字这样的“举手之劳”都不愿意做,令老师大伤脑筋。 而现在学生100%能参与修改,80%的学生能做改后练习,在第二稿的基础上写出第三稿的多达半数以上。
第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方式以口耳相授代替手写眼观,使认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更为新奇、深刻的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赞可夫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才能逐步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最终让学生“自能为文,不待老师教”(叶圣陶语)。
“录音批改”是作文批改的一个重大改革,其做法和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我们相信,这一语文教学的改革新举措,必将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附:
录音批改学生作文问卷学生姓名
初稿得分
二稿得分()1.家长陪同听
A.是
B.不是()2.听的次数
A.一次
B.多次()3.听的时间
A.作业前
B.作业后()4.听的方式
A.边听边看
B.听完再看()5.听后心理
A.很愿意修改
B.勉强照办()6.听后修改
A.当即动笔
B.当天动笔
C.隔天动笔
D.动笔前又重听()7.修改重点
A.审题类
B.主题类
C.内容类
D.语言类
E.结构类
F.卷面类()8.改后行动
A.自读自比
B.只读未比
C.不读不比()9.自评文章
A.进步了
B.差不多
C.不知道()10.对录音内容
A.全部理解
B.部分理解
C.基本不懂()11.交修改稿和录音带
A.及时
B.不及时()12.录音带保管
A.完好无损
B.有所损坏家长建议:(欢迎出主意)注:第8项中的“比”指将修改稿与初稿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