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践超越理论的质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实践超越理论的质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实践超越论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关键词 实践超越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实践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与对立,列宁把它明确地概括为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哲学的党争是哲学发展史的普遍规律,现代哲学同两千年前一样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极力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试图超越和凌驾于这两个基本派别之上的哲学主张都是错误的,因而也是行不通的中间路线。可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有些论者企求以他们所理解的实践观来打通这条绝路,力图闯出一个“实践哲学”的新天地来。据说,马克思不但是他们的同路人,而且还是他们的引路人。这种实践超越论的提法不能不令人深思。

所谓实践超越论,就是通过引入实践范畴来扬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哲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打破了那种把对象归结于它的始源存在的本体论思维模式。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正是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的产物,唯物论乃是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的抽象存在的观点,唯心论不过是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的抽象意识的观点。而“实践的观点既超越了抽象的自然观点,又超越了抽象的人本观点,它是二者在合理形式中的具体统一。”〔1〕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从唯心论观点去理解它, 也不能从唯物论观点去理解它,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变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2〕

事实上,实践超越论者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思维模式所作的革命性变革,这一点倒是切中了实际。自觉地把哲学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决一系列哲学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所在。然而,当马克思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时,倒是确立了一种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不但扬弃了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而且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以合理的形式将唯物主义原则和现实的能动性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马克思并没有得出超越论的结论,而是明确地指出:“我是唯物主义者。 ”〔4〕

实践超越论者和马克思从同样的基地出发,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原因非常明白:实践超越论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作了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明确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5 〕这只是就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且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唯物论和唯心论只能在这种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不幸的是,这种混乱在实践超越论者身上发生了。他们认为唯物和唯心的分野在于对把对象归结为何种始源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抽象的存在还是抽象的意识。然而,当马克思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时决不意味着他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把世界万物和一切现象归结为抽象的物质存在,并用这样一个抽象原则来说明一切理论问题。相反,他不过是肯定了物质自然界对于人的精神的先在性,强调“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6〕和“劳动所受到的自然制约性”。〔7〕而实践超越论所谓的唯物主义,即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的抽象存在的观点,马克思把它们称之为“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方向。”〔8 〕从抽象存在的观点来解释世界,究其实质并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来理解事物,而是从抽象的物质概念出发来解释世界。这不是从世界万物中概括出思维的原则,让思维的原则适应物质世界,而是硬要物质世界适合于思维中的抽象原则。因此,这种观点最终落入了唯心主义圈套,从来就没有接触到现实世界本身。由此可见,实践超越论所超越的并不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过是超越了不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罢了。

实践超越论者不但置恩格斯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明确论述于不顾,而且还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巴黎手稿》中找到了一个看似有力的根据,马克思在手稿中说:“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他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9〕实践超越论者把这段话说成是“打破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 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片面性的划时代哲学纲领”,〔10〕可仔细地推敲这段话后,我们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首先,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对立的解决并不就是实践超越论者所说的超越。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解决可能会有多种途径(这里暂且不管这些途径是否行得通),并不单指超越论这一条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相互批驳本身说明它们在各自的立场上,企图通过驳倒对方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纷争,实践超越论者是把实践的观点说成是既不同于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观点,通过这种所谓的独立的第三条路线来解决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显然,把企图以某种方式解决理论自身对立和冲突的意向就说成是超越论,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其次,马克思所说的通过实践的方式,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来解决理论的对立,明显不同于实践超越论者所说的以实践的观点来解决理论的对立。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的话与实践超越论者的话极为相似,但实质却相去甚远。实践超越论者所说的解决方式充其量不过是在理论的范围内解决理论对立的方式,它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批驳对方以求消除对立一样从未离开过哲学这块理论阵地。而马克思所说的解决超越于理论之外,从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理论活动)来解决理论的对立。这一点正好说明,马克思自觉地与那些停留在理论的范围内解决理论问题的人区别开来,当然也与实践超越论划清了界线。

再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在理论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理论的对立的,这是因为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理论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哲学上的各种观点的对立与分歧实质上乃是人们实践中各种矛盾冲突的理论体现。实践中的主观与客观、物质和意识、能动和受动、人类与自然等矛盾冲突都会在哲学上通过纷繁芜杂的理论对立表现出来。如果理论无视于实践中人们能否以现实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只企求以理论的思辩一劳永逸地解决理论问题,这显然是行不通的。现实中,实践中的矛盾依然摆在那儿,丝毫没有随理论上醉醺醺的思辩而有所减少。它们会一次又一次把哲学逼到尴尬的境地。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是个很好的例子,当他以那个“正、反、合”的逻辑公式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精神与自然等矛盾扬弃于庞大的绝对精神的理论体系之中时,反而使他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陷入种种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11〕而我们的实践超越论者所做的理论工作与其说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倒不如说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抛到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而已。

这里之所以说实践超越论者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抛到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乃是因为实践超越论回避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无论实践超越论者对实践范畴作怎样的阐明,他们一直没有回答人们的历史实践所提出的自然和精神何者在先,何者本原的问题。相比之下,他们反而花大量的精力对实践范畴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概念作有利于自己的规定。当他们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野规定为抽象意识的观点与抽象存在的观点的分野时,便把实践规定为抽象的自然观点和抽象的人本观点的具体统一。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论证了实践超越论。可是,这种理论上小心翼翼的规定并没有触及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要知道,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不能限定在传统本体论范围之内的。迄今为止的所有哲学仍然处于唯物论和唯心认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因此,实践超越论的种种阐释并不具备理论上的客观性、彻底性和全面性,最终,它不具备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功能。

有些论者以实践观上长期存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来反驳实践超越论者,说明任何实践观都没有跳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有论者指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其要点首先正在于对实践的概念作出了科学的规定,即把它看作一种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并突出地强调了对世界的革命的改造。这就把对实践概念的理解牢固地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12〕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或原则作为科学实践观的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论哲学,而是有着明确党性原则的哲学,这里用心固然良好,但理论上却有值得商榷之处,到底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建立在唯物主义原则之上,是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实践领域中的结果呢,还是唯物主义观点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是从实践的观点引伸出来的结论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是不言自明的,但我们不能说唯物主义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13〕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原则,唯物主义原则也不例外。唯物主义原则不过是思维的产物,它最终来源于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因为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这里所说的正确理解,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14〕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把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是唯物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之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本身源于对人类实践的正确理解,并且从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中获得自己真理性的力量。

对于我们来说,哲学史上对实践观问题存在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把握实践的本来面目及其丰富内涵,并以此出发来解释哲学上的一系列问题。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实践自身有着固有的本性,它不可能既可以作唯物主义解释又可以作唯心主义解释,尽管哲学史上对它的解释五花八门而缺乏共识。科学的实践观点并不是中性的,而是要导致确定的理论倾向和哲学路线的。实践超越论者正是在这个地方作了有意或无意的回避,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正确的实践观点的全部理论意义。然而,实践超越论者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列宁看到了。他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15〕由此,实践超越论也可以被摆到一边去了,以便于我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6〕

生活、实践的观点为什么会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呢?列宁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论述,但我们可以拿实践超越论者自己也不明白其理论意义的论述作一个有力的注脚。他们说道:“在实践活动中既体现着自然物质的本原性作用,又体现着人及其精神的能动创造作用。”〔17〕所谓自然物质的本原性作用不正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吗?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从实践中所体现的事实出发,既确立了唯物主义原则,又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缺陷,成功地说明了意识的能动性。可以说,实践的观点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了绝妙的论证。

既然实践的观点不仅不会引伸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结论,而且必然导致唯物主义世界观,那么这种观点会不会最终驳倒唯心主义,以结束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并置对立的格局呢?列宁就此告诫我们:“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18〕由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能最终作完全的解决,那种以不同的方式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哲学路线也是走不通的。

收稿日期:1997—07—07

注释:

〔1〕〔2〕《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第4页。

〔3〕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6、2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5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127页。

〔10〕《理论探讨》(哈尔滨)1995年第5期,第84页。

〔11〕参见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第1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0—219页。

〔12〕《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第2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

〔15〕〔16〕《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

〔17〕《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第4页。

〔18〕《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

标签:;  ;  ;  ;  

对实践超越理论的质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