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袁林论文_袁林

沧县杜林中心卫生院 河北沧州 06102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将其按照患者发病期间的疼痛程度分为实验组(无痛)和对照组(有痛),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发病期间的临床症状表现情况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年龄超过75岁、休息状态下的发病率以及睡眠休息期间的发病率各项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心率为(82.45±6.07)次/分钟,对照组患者的心率为(63.23±6.14)次/分钟,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临床症状表现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疗效。

关键词: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护理方法

无痛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中也被叫做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或者是隐匿性心肌缺血症状,主要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循环受阻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症状[1],发病时不会对患者带来心绞痛、胸痛等明显症状,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办法及早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耽误了治疗最佳时机,一旦出现不适反应后,就表示病情非常危急,经常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临床中需要给予正确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每组各55例。男80例,女30例。实验组,年龄61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70.22±5.45)岁。对照组,年龄61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70.23±5.47)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特点

对两组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心率、日常活动情况、发病时间段加以准确记录和比较、年龄可以分为75岁以下和不低于75岁两个年龄段,日常活动主要是散步、看电视、听音乐、谈话等基本的活动状态,其中睡眠、静卧为休息状态、发病时间段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包括2点到7点、7点到12点、12点到14点、14点到21点[2]。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第一,健康教育护理指导。老年患者的疾病发病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大多数老年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是非常缺乏的,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不容易造成患者出现明显的胸痛症状[3],因此很容易对疾病造成忽视,从而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学会对患者的健康疾病知识加以认识和普及,能够针对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表现情况、治疗和护理过程需要引起的一些问题等各个方面加以正确认识,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定期完成全天候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使得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问题,从而及时的开展治疗过程,提升治疗效果。

第二,形成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心肌缺血不能够完全治疗,只能够通过治疗方式或者治疗过程加以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病情况出现,因此在具体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能够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使得患者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疾病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对患者的运动耐量进行科学指导[4],比如加强散步、体操等,增加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情况,能够保证患者的心肌供氧,但是在运动过程中需要避免过量的运动,否则会造成患者心脏的超负荷,从而引发不良反作用、患者的饮食方面也需要加强锻炼,形成以清淡为主的饮食习惯,能够给予患者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等平衡系统,保证患者的饮食结构科学合理,尽可能多的使用富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用餐,从而有效保证患者的大便通畅[5]。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年龄超过75岁、休息状态下的发病率以及睡眠休息期间的发病率各项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心率为(82.45±6.07)次/分钟,对照组患者的心率为(63.23±6.14)次/分钟,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发病期间的临床症状表现情况结果对比(%)

3.讨论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分别进行优质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发病期间的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及其护理结果,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在年龄超过75岁、休息状态下的发病率以及睡眠休息期间的发病率各项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心率为(82.45±6.07)次/分钟,对照组患者的心率为(63.23±6.14)次/分钟,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了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临床症状表现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马俊.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9):257.

[2]李平.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方法[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9):138-139.

[3]李桂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173-173.

[4]祝亚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358-358,359.

[5]李晋齐,赵靖,唐剑等.动态心电图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97-2098.

论文作者:袁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袁林论文_袁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