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伙伴关系改善供应链绩效的研究&以伙伴关系特征为调节变量_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伙伴关系提升供应链绩效的研究——伙伴关系特性为调节变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伙伴关系论文,变量论文,绩效论文,性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企业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决定着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讲,供应链伙伴关系可以跨越企业之间传统竞争障碍,提高企业之间信息流,从而提高供应链绩效,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整合各种关系、简化各种流程、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来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减少风险并提高企业绩效。现有研究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主要是从以信任和承诺为中介变量开始研究的,这是因为信任和承诺是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取得双方合作关系良好绩效的关键(cathal),但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是建立在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双方交易次数、目标一致性、资源互补性等伙伴关系特性因素基础上的,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信任的程度,也决定了合作的绩效和供应链的绩效。目前,有些学者开始以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为变量来分析供应链合作的绩效关系,但鲜有学者研究供应链伙伴关系、伙伴特性、信任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以供应链伙伴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供应链伙伴关系、关系特性、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以此为供应链建立和发展稳定的企业伙伴关系、提升供应链绩效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1.1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伙伴关系进行了定义,比如:Vokurka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供应链中独立企业为了一定目标和目的,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Rigby和Buchanan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不同企业间通过专用性资产投入、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Rackham、Friedman和Ruff指出,当双方同意改变个别的经营方式,相互整合,一起控制彼此共享企业体系的某个部分并共享利益,则形成伙伴关系。Lamer等则从绩效角度定义伙伴关系为企业间为减低风险、提高信任、创造优势来取得更高绩效的企业关系;Wong则认为真正的伙伴关系不但要有专用性资产投入,而且需要了解双方的需求和能力,以了解企业的不同愿景和合作程度。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是指企业之间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投入专用性资产、彼此了解,以达到双方的特定目的关系。

良好的供应链伙伴关系能增进供应链绩效。企业通过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凝练自己的核心能力,重组双方的资源,通过供应链协同减少了无效的活动,最终可以减低成本、增进企业绩效,并达到共赢局面。Maloni和Benton从高度承诺、低度冲突、强力解决冲突、高度合作、高度信任和协同合作等方面分析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高度合作关系可以让企业有机会精简企业活动,提升经营体质,专注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伙伴关系可以减少经营成本,提高产品价值回报消费者(Sethuraman等)。苏勇认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一般交易关系,交易关系是企业间的单点连接,这种关系是脆弱的,很容易被竞争者击破,而合作关系是指企业在物流、信息和利益分配等方面有许多实质性的合作,将业务上的多点连接在一起处理,这种关系是紧密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成功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实施又带来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进一步促进了管理创新。Ebers认为供应链内企业可以跟伙伴企业集聚相类似资源以追求经济规模,并共担风险,也可以与伙伴企业互补资源开发新市场。Wong认为供应链伙伴合作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发展伙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双方利益,良好的伙伴关系让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且能够对双方未来发展有着建设性作用,能为顾客带来低价、高质的产品及快捷的配送服务等。

1.2信任与供应链绩效

1.2.1信任的内涵

信任是供应链伙伴合作的基础。尽管有大量的文献对信任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从信念或信仰的角度定义,如:Schurr认为信任是一种信仰,是理解关系契约中买卖双方期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构念,对伙伴的信任是可以通过对方承诺其能完成的义务;Donney和Cannon认为信任是信仰和依赖,是可以察觉的信任对象的可信性和仁慈,即信任是指合作的一方对他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有足够的信心。也有的学者从行为和意愿的角度来定义,强调信任的行为特征,如:Meyer等人认为,信任是指尽管一方有权利监控和控制另一方,却愿意放弃这种权力而相信另一方会自觉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还有学者从制度角度定义信任,如McKinght和Chervany认为制度信任是交易双方促进交易成功的主观信心在客观条件上的反映,具体到伙伴企业的制度信任就是促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且双方共同认定的客观结构因素,因此制度信任是对客观条件的信任,而不是对个体条件的信任。Shapiro也认为制度信任比个人信任更加重要,是组织双方合作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制度信任包括安全的网络和安全的其他客观结构;Pavfou和Gefen则认为制度信任是属于主观信念,是促进双方合作成功的第三方作用机制的有效性认知。综上所述,供应链信任包括了伙伴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两个方面。

1.2.2信任维度以及对供应链绩效影响

(1)伙伴关系信任维度

在确定伙伴关系信任的维度上,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维度。Butler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信任的关键因素包括:正直、承诺履行、公平、可用性、接受能力、忠诚,等等。Ganesan认为伙伴关系信任可以分为双方能力、承诺可靠性和善意3个维度。Morgan和Hunt则从市场营销的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推出信任的维度包括:可靠性和善意等2个维度。Hart和Saunders通过对电子商务中信任的作用分析提出,信任维度最少包括未来的可预测性、双方资源能力、信息公开、合作诚意等维度。McKinght等则认为首次合作组织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时应该注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能力、释放的善意和对合作的承诺。Tractinsky认为在网络时代双方信任维度与传统维度有所不同,虚拟的网络对于双方合作更需要强调信任、正直、善意。Boersma等则认为企业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强调的是双方能力,这是合作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是双方释放善意和给对方的承诺。Johnson和Grayson则在服务企业的合作关系分析基础上,认为不管交易双方还是合作双方关系的信任都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徐学军认为学者对信任划分基本相同,尽管有的划分得比较细,但基本上都可以用3个维度概括:能力、可靠和友善。

可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信任可由能力、可靠和友善3个维度来表示。能力维度包括了双方的合作互补资源、优势资源、生产或服务能力、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角色能力,等等;可靠维度包括双方的言行一致、可信赖、忠诚等,是履行自己承诺的内在和外在表现;而友善包括了必要信息的公开、公正、互助、合作双赢等。

(2)伙伴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影响

在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的研究中,吕贤睿和单汩源、徐学军认为信任可以减少供应链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减少收集评估情报的环节及成本。良好的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深化并持续合作,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生产不确定性及由此产生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柔性、敏捷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提高供应链绩效,达到合作双赢。

(3)制度信任维度

在制度信任维度研究上,Pavlou和Gefen认为制度信任包括反馈机制(买方给卖方提供反馈)、第三方契约服务(由第三者保存、待买方满意后才支付卖方)、信用卡认证(由金融机构提供的追索权以防止卖方的欺诈行为)及对第三方仲裁的信任。McKnight等认为制度信任包括情境标准和结构保证两个维度。综上分析,本文运用了Pavlou对制度信任的维度进行划分,即制度信任维度包括监控的有效性认知、反馈的有效性认知、认证的有效性认知、契约的有效性认知及合作规范的有效性认知。

(4)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影响

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在供应链合作初期阶段,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只能根据对方制度等因素来判断,而一般的因素,如双方合作紧密程度、文化相似性及交易的满意度等都没有产生和建立,也无法发挥足够作用。Zucker、Lane和Bachmann的研究也有相类似观点,并认为制度信任比关系信任更具可靠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制度信任也显得更为重要。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企业可能会出现变革、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加快新产品开发、兼并等行为,这时要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更多体现在制度信任上。企业制度、合作制度和机制等的稳定性对于动荡环境下取得对方信任尤为重要,因此也促使越来越多学者开展对这方面的研究。Pavfou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制度信任能提高对方的信任感及对风险的认知、减少猜疑、提升合作绩效,等等。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的其他方面体现在:减少消费者的猜疑,提高对企业产品的信心,减少合作伙伴交易谈判成本、信息成本,提高供应链柔性,等等。

1.3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的调节作用

Brouthers K.D认为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考虑资源互补性、文化、目标一致性和风险几个因素。David McCutcheon认为选择伙伴关系应该考虑双方目标一致性、文化的相似性、企业规模及权力的对称性等。叶飞和徐学军将供应链伙伴特性分为4个维度:供应链伙伴间在企业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资源方面的互补性;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在运营上的相互协调性。陈伟和张旭梅则在叶飞等提出的维度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3个维度:企业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及知识距离。结合上述文献以及伙伴关系的分析,本文采用企业文化相似性、能力互补性、企业规模作为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的3个维度。

企业文化相似性是指供应链企业在企业文化、战略理念、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相似性。相类似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减少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于理念等不同导致冲突,从而避免降低企业间的信任、增加猜疑并最终导致供应链绩效降低情况的出现。能力互补性是指供应链伙伴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可以互补,能为对方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和能力。一方面,能力互补性越高,企业间合作的紧密性也提高,信任增加,从而提高合作绩效和运作绩效;另一方面,企业间利用相互都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形成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也提高了供应链的财务绩效。企业规模是指企业在资产、经营范围、人力资源和市场上的规模。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大、经营历史久能增加合作伙伴的信任,而企业规模小、企业集聚的资源能力和产品竞争优势都比较少则难以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也容易造成伙伴企业的权力不对等,会导致合作绩效、运作绩效、财务绩效下降。

1.4供应链绩效

由于供应链形式和行业的多样性,且供应链跨企业性质等特性决定了供应链绩效衡量的复杂性。现有的文献对供应链绩效衡量指标并未达成一致认可,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供应链绩效衡量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合作伙伴关系程度,还可以评价供应链的敏捷性、柔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改善供应链伙伴合作行为,促进供应链的发展,提升供应链的竞争优势等均有影响。在企业中使用比较多、可信度比较高的是Supply Chain Council组织提出的SCOR模型。最新的SCOR8.0模型中采用4个绩效指标和1个最佳实践指标,其中:4个绩效指标包括可靠性、快速响应、柔性和成本;1个最佳实践指标为技术特性(Technology Features)。Maloni和Benton则认为反映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绩效指标应该包括不确定性、成本、新产品开发、关系改进、风险和收益。Beamon也认为供应链绩效不能仅仅反映财务绩效,也要体现在非财务绩效中,并把供应链绩效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性指标包括供应商和销售商绩效,供应链敏捷性、柔性,流程整合程度、顾客满意、信息共享等;定量指标主要是财务指标,包括利润、成本等。

可见,正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特征,使得学者在供应链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也有不同的见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都认为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反映供应链绩效才比较真实有效,其中:定量研究可以采用利润、成本、响应时间等指标;定性指标可以采用顾客满意、竞争优势、柔性、敏捷性等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完备性、反映信息量、可实现程度等因素,笔者参考上述学者的研究模型,采用合作绩效、运作绩效、财务绩效3个维度的供应链绩效体系。

综上所述,提出本文研究假设模型(见图1)及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H1:供应链伙伴关系强度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作用。

假设H1又分为:

假设H1a: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作用。

假设H1b:供应链伙伴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作用。

假设H2: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强度对供应链绩效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

假设H2又可分为:

假设H2a: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在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

假设H2b: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在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2 实证研究

为验证图1假设模型及研究假设,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质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并最终验证假设及模型。

2.1 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Likert量表形式,由被试对所在企业关于上述供应链实践的实施情况进行主观评价作为各变量有效性的测量。为避免中间化评价,要求被试进行6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项目语句的陈述,“6”表示“非常同意”该陈述)。

在题项方面,主要采用成熟的题项,供应链伙伴关系采用关系信任、制度信任等维度,采用的题项来自徐学军、Pavlou和Gefen等的题项;供应链伙伴特性采用徐学军等提出的题项;供应链绩效采用毛溢辉等的题项。所有题项编制出来后,发放给120位在职的MBA学生进行测试,获取有效问卷113份。对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或合并信度比较低的题项,最终保留新的题项,并按被测试者要求对题项的表述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正式的问卷。

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的正式调查在珠三角近40家大中型企业展开,调查所涉及的多为制造企业。这类企业的工作专业性强,强调合作,有比较稳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且彼此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本文在调查前首先对被调查企业进行初步排查,尽量选择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比较密切的制造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由于供应链中企业合作方面的事务主要在采购部和销售部,因此调查对象确定为企业中这2个部门的中层管理者或者企业主管等高层管理者,对部分涉及被试和组织特征的变量进行了控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09份,回收率83.6%。剔除明显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4.25%。

被试中,男女性各占65%左右,40岁以下的近80%,大专、本科学历合计约占总人数的82%;被试主要分布在采购、销售、生产等部门,所在企业涉及国企、民企、外企,企业规模多在100人以上。被试无论在年龄、学历、部门、工作经历等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能熟悉题项的含义及能较正确填写问卷。

2.3分析方法及工具选择

本文选择的变量有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都是隐性变量,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或收集数据所得,只能通过调查问卷所得;供应链绩效数据由于直接收集难度比较大,也采用调查问卷取得。通过调查问卷衡量这些变量会造成误差,且正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前必须研究回归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等大问题,才能到科学的结论,即需要在不存在上述问题的前提下对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多重共线可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指数来衡量(高惠璇)。检验判断方法表明,当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10<VIF<100,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当VIF>100则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马雄威;何晓群、刘文清)。现有的统计分析工具中,统计指标比较完善、处理能力强、使用范围广的软件是SPSS统计分析软件,它能很好地计算多重共线、相关性分析等,因此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对数据实证分析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或结构方程方法。如果多重共线不严重,则可以直接使用线性回归即可分析变量之间关系,且利用线性回归得到方差解释度的变化可以很好地检验变量是否存在调节关系或中介关系(温忠麟);如果变量存在多重共线,则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效果更好(侯杰泰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多重共线,然后选择实证方法。如果不存在多重共线,则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如果多重共线严重,则采用结构方程分析。

2.4信度和效度分析

对衡量问卷测量好坏的指标有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测量的可信程度,衡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指标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本文对题项的信度也采用Cronbach’s α系数。一般来说,各变量信度系数应该大于0.7。本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伙伴特性、供应链绩效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见表1),说明这些测量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数据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由于本文的题项来自于成熟的变量或者是已经实证过的量表,且经过了初试筛选了题项并进行了修改,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可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荷载的大小及对变量的方差解释度来衡量。一般认为,因子荷载值大于0.4则是有效的,小于0.4则不适宜因子分析。本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伙伴特性、供应链绩效等变量对应的题项的因子荷载大于0.5且变量的累计解释度均在60%以上(见表1),因此,各变量对于题项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结构效度较好,数据可以用于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

2.5研究假设检验

在做回归分析之前要先对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和多重共线进行检验。利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模型1;然后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2;最后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及两者的乘积(PT*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3。上述三个模型的具体内容见表2所示。从表2可知,DW值为1.718,在2以内,且本数据来源横截面数据,故不存在序列相关;VIF为1.532,在10以内,故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因此,自变量可以对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2可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对供应链绩效(SCP)的回归系数为0.254,且具有显著性(P值为0.032,小于0.05),因此供应链运作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正的提升作用。从模型1、2、3可知,增加了供应链伙伴特性(PC)变量后,明显增大。由此,根据温忠麟对调节变量的判断可知,供应链伙伴特性在伙伴关系信任提升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因此假设1a和2a得到验证。

同理,可以通过SPSS统计软件及相关指标验证自变量供应链制度信任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的关系及供应链伙伴特性的调节作用。利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以供应链制度信任(DT)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线形回归,得到模型4;然后以供应链制度信任(DT)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5;最后以供应链制度信任(DT)、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及两者的乘积(DT*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6。上述三个模型的具体内容见表3所示。从表3可知,DW值为1.622,在2以内,且本数据来源横截面数据,故不存在序列相关;VIF为1.733,在10以内,故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因此,自变量可以对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3可知,供应链制度信任(DT)对供应链绩效(SCP)的回归系数为0.254,且具有显著性(P值为0.044,小于0.05),因此供应链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正的提升作用。从模型4、5、6可知,增加了供应链伙伴特性(PC)变量后,明显增大。由此,根据温忠麟对调节变量的判断可知,供应链伙伴特性在伙伴制度信任提升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因此假设1b和2b得到验证。从表2和表3可知,供应链伙伴关系的2个维度——组织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对供应链绩效提升有正向作用,因此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绩效提升有正向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同时,供应链伙伴特性在供应链伙伴关系2个维度对供应链绩效提升中有调节作用,因此伙伴特性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文构建了供应链伙伴、伙伴特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其中供应链伙伴关系包括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2个维度;供应链伙伴特性包括文化相似性、能力互补性和企业规模等3个维度。本研究在利用多元分析模型并结合40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到如下结论:

(1)供应链伙伴关系中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得到支持;同时供应链伙伴特性在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假设H2a得到支持。可见,在供应链伙伴选择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价格、质量、财务等方面的情况,还有重视企业文化的相似性。供应链企业之间文化相似性较高时,更容易谈判、更容易增进双方的信任程度,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文化和管理方式等,并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2)供应链企业间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伙伴特性在两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假设H1b和H2b得到支持。制度信任划分为监控的有效性认知、反馈的有效性认知、认证的有效性认知、契约的有效性认知及合作规范的有效性认知等4个维度。良好的合作制度和企业制度可以使得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能顺利合作,方便快捷地完成相关的流程。

本文的局限在于问卷采用Likert度量表设计,受访者主要基于主观判断,这使得所收集的数据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差;本文没有细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研究,不同行业企业对伙伴特性、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认同可能是有差异的。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更多样本,进行更详细论证,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结论。

标签:;  ;  ;  ;  ;  ;  

供应链伙伴关系改善供应链绩效的研究&以伙伴关系特征为调节变量_供应链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