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景;创设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15-01
情景教学是指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以趣味材料来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求知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下工夫。例如,在介绍对数之前,我出了一道趣味问题:假设某城市有800万人口,现有一人带来一个好消息,在该城市传播。若每隔一个小时,每个知道此消息的人都传播给另外两人,问:一昼夜间这个消息能传遍全城每位居民吗?
一开始,学生们都认为不可能,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1小时后,有1+2=3人知道好消息();
2小时后,有3×2+3=9人知道好消息();
3小时后,有9×2+9=27人知道好消息()。
猜想,n小时后,有3+9+27+…=?人知道好消息,那么当n≤24时,能有>800万吗?学生摇头,我说:“学习了对数之后,你们一定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从而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
二、创设“美感”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享受感
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创设学生的数学美感,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研究问题的要求。
三、通过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创设情境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观察,探究原因,而每一种原因都诱发学生的问题,引导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创设情境。
四、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来创设情境
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时出现如不学习新知识,则问题将无法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解决了问题后,要说明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不用新知识也无法说清楚,而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解决整个问题的全过程,能有效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出发,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体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创设“数形结合”情境,使学生对数学具有奇异感
利用数形结合法进行教学,它不仅可以把优美的解题过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而且给学生带来层次分明的思维训练,使学生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消除一部分学生因数学的抽象性而产生的畏惧、厌倦情绪,因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由数到形,由形探数,往往可化抽象为直观,准确地把握住解题的思路与安排好解题的层次。
六、创设“期望”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有成功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境,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学习中的愉快情境就会建立起来,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思考,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体会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六根火柴棒,能搭出四个正三角形吗?学生拿到火柴棒后积极动手操作,当有的同学突破平面搭出正四面体时,我不禁拍手叫好,动情地说:“这就叫冲出平面,走向空间。”那么,什么是立体图形呢?它具有哪些特点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成功感,获得了知识,为后继学习鼓舞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七、数学教学情境要从数学实验中创设
在学习椭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现在我的手里有一根绳子,请问你们该如何正确地利用这根绳子画出一个椭圆形呢?”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并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行了动手实验。从表面上来看一根绳子似乎跟椭圆的绘画并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利用一根绳子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探索精神,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让他们多参考一下椭圆的定义,了解椭圆是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值的点之轨迹。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验后,大家很快就会想出了把这根线的两端固定住,中间不要拉直,而是有些松,之后学生用笔把线绳拉直,顺着线绳的方向拖动笔,这样就画出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椭圆,学生画出后很有成就感,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椭圆的概念,而且在动手试验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和奥秘,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有许多方法,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1]陈苏丽.关于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18年10期
[2]黄燕平.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研究[J].科技视界 2017年12期
[3]张春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好家长 2015年43期
[4]祝沛.问题引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19期
[5]卢琳.践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J].高考 2018年29期
论文作者:赵晓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椭圆论文; 知识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操作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