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的学习倦怠与辅导_厌学症论文

试论中学生的厌学症与辅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厌学论文,中学生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学习方法不良、学习态度不当、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低下、考试焦虑恐惧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严重地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症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有危害性的问题,急需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之根源,从实践中寻找解决之途径。本文力图作一尝试,以就教于高明。

一、厌学症的含义、危害及表现

1、厌学症的含义

所谓“厌学”,即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症,顾名思义为对学生不愿意学习、厌恶学习这种消极的行为反应模式的概括。

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心理治疗家如马斯诺、斯金纳、弗洛姆,还是我国心理学家都一致强调,心理健康者应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良好的适应关系,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学习)。有厌学症的学生却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的责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切活动应以学习为中心,主要兴趣也应专注于学习上,这既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必须历程,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家长的期望。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够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主客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份中学生却不能也不愿学习、无心上学。他们视学习如蛇蝎,或人在学校心在外,或被动、消极地应付学习,或干脆逃学、旷课,甚至弃学、辍学。这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习惯反应模式,并伴随着不良的认识和情绪体验。这种行为表现就是厌学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

2、厌学症的危害

中学生的厌学症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将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厌学症的危害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据一项对438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2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噪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而有关专家估计,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有厌学思想的学生比率还高。这些数字显示了存在厌学思想的人不是个毙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中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症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并向下延伸至小学。这样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厌学症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如何承担四化建设的重任呢?

再次,厌学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只有乐学才能优学,不乐学,不愿学又怎能取得优秀的专业成绩,又怎能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呢?厌学是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真正的关注。

3、厌学症的表现

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呢?如何去诊断分析呢?笔者认为,厌学症患者不仅表现在对学习的行为、态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学习认识、情感上,并在学习成绩的变化之中再现出来。

首先,有厌学症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无用”,认为学习好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信心,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不良的自我认识自我形象,是学生厌学的内在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厌学症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活动。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但是,在其它活动之中,如运动、游玩、劳动聚会等,他们却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第三,厌学症患者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他们好象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因此,常和老师、家长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

但是,必须指出,厌学症患者仅在学习中表现出适应不良,而在社交、生活、体育、艺术等方面一般也能较好适应。因此,厌学症不同于“双差”生,也与学习困难、智力低下相区别。厌学症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障碍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模式,而“双差”生是指学习与品德皆差。学习困难则指学生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引起的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学习要求的症状,尤其指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是指智商在79分以下,往往是由于大脑机能障碍和缺乏早期教育所造成,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厌学症者也会表现为“双差”学习困难、智力低下,但它们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二、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俗的、浅层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它往往成为流行时尚,但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自我成长却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中有高尚、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辩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而沉溺于低劣的武侠、言情或黄色书刊的阅读及游戏机、卡拉OK甚至三级录像片的欣赏之中,沉溺于拍拖、吸烟、吸毒、偷盗、高消费攀比之中。厌学症患者一般都崇尚低俗文化。

第二、“读书无用论”的流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更繁荣了,但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多元文化争鸣的现象。虽然社会主义的文化仍是主导地位,但“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金钱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尺度。“读书无用论”又一次在我国流行。社会上“体脑倒挂”、“高文化低收入”的不正常现象成了读书无用论的佐证。然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实质是金钱至上观所使。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学及其它各级学校的学生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对知识、学习的轻视,流传到学校之中,以致“读书无用论”在学校中死灰复燃,成了学生厌学的精神支柱。

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缶冬梅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养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尤其现在中学生的父母一代人,在中学时正处“文革”之中,他们深感“无知”的痛苦,极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补偿当年自己无机会学习的损失,因此,不断地给孩子加压。这反而适得其反,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却体验不到乐趣,以致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加压更大,学生更不愿学,则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再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有厌学症的学生,大多主诉父母不爱学习。

3、学校教育的失误

第一、办学思想不端正。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音、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教学为升学指挥棒转,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而且,学校只重尖子生,忽略可能无升学希望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尊重、关心和耐心帮助,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越厌学则成绩更差。

第二、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而很少体验到趣味、愉快、成功、自豪感。而中学生的行为是需要这些积极体验支持的,缺少这些体验,就丧失了行为的动力。低水平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乏味、烦闷、失败、难堪之感,学生的学习成了机械、被动、盲目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此外,师生人际关系紧张,同学之间厌学情绪的相互感染,对学生问题行为处理不当,将对学生厌学起强代作用。

4、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

中学生个体内心世界的偏常、心理素质不佳是厌学症产生的内在因素。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不良的自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生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影响。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障碍,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三、厌学症的辅导策略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并不断地从正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给予强化。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使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心理辅导是一种由专家进行的助人自助活动,是通过专家与来访者之间发展良好的关系,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来帮助其提高自我认识,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并获得更好的成长的专业活动。对厌学症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是一个助其自助,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观念,解决好自己的学习心理问题,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健康成长的历程。对厌学症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辅导呢?

1、厌学行为反应的形成内在心理机制

学生厌学不是一朝一夕的表现,而是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惯对待学习的行为反应模式。其形成的内在机制如下图:(图1)

图1:厌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

我们可以把厌学症的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正常学生乐学行为模式(见图2)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主要差别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引起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厌学行为内在的直接原因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不愉快、焦虑、紧张等,并形成了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而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偏见、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漠不关心、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学生成绩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等,都对学生的内在反应起了消极的强化作用。这造成了恶性循环,以致学生形成了厌学行为反应模式。而乐学行为反应模式的形成从过程看与前者相同,但行为和内外反应的性质都与前者正好相反。了解厌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对于我们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图2:乐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机制

2、对厌学症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厌学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五年基本阶段:建立关系、了解情况、诊断分析、进行干预、追踪巩固。

第一、建立关系。即辅导者与患者之间发展一种相互信任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辅导顺利进行的基础。厌学症患者大多对老师有偏见,甚至有一种对立情绪,不愿意和老师倾诉自己的内心思想。因此,辅导者要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必须以坦诚、信任、鼓励、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并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影响、感染对方,使学生接纳和信任自己。

第二、了解情况。即详尽了解,分析患者产生厌学症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因素。这是作出科学诊断的前提。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1)学生的过去、现在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2)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3)学生的个性特点;(4)学生家庭情况,尤其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其家庭风尚;(5)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师生关系状况;(6)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7)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时间;(8)学生现在厌学的程度等。

第三、诊断分析。即对学生厌学症产生的具体原因、发展程度作出判断,并设计帮助学生克服症状的几种方案,和学生进行讨论。诊断与方案设计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关键。如果失误,则所进行的干预必然无效。因此,这一阶段必须和患者一起讨论,共同分析,了解自己的问题,作出让学生自己满意的判断,并帮助他选择好矫治方案。助人自助的辅导原则在这一阶段应充分体现出来。

第四、进行干预。即辅导教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转变,能较好地适应环境。这是辅导的核心部分。干预的方法很多,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辅导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患病原因,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争取家长、教师、同学的配合。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干预,必须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因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最高调节系统,不良的自我意识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直接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成功的心理辅导应注重打破患者原有的自我意识,帮助其形成新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意识的干预见下图(图3);

图3、厌学症学生自我意识转变模式

第五、追踪巩固。即在经过多次辅导,使厌学症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之后,继续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支持和配合,不定期地进行跟踪强化,以期彻底矫治其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易受情境的影响,易发生变化。当他们厌学症出现好转,并逐渐消失之后,还应观察一段时间,并及时给予正面强化,巩固辅导成果。因此,辅导者应将其变化情况向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转达,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配合辅导工作的开展。

对中学生的厌学症进行辅导时还应注意,当采用的某种或几种方法辅导无效时,应仔细反省辅导过程,寻找无效之原因。若自己束手无策,就要将其转介给辅导专家,以期对学生负责。

标签:;  ;  ;  ;  ;  ;  

论中学生的学习倦怠与辅导_厌学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