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1997:三大记录八项关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畅销书论文,八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估1997年的全国畅销书,坦率地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过,就总体印象而言,如果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是现在和几年前比,1997年的畅销书可以说仍在继续成长之中。鉴于用精确的市场量化统计精确报告1997年的畅销书出版目前几无可能,因而,根据有限的资讯和不完备的调查完成的本文,只能算是1997年中国畅销书的一份备忘录。
〔记录一〕
1997年,中国畅销书单本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日子》印行87万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凭海临风》印行40万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笑面人生》、《邓小平的故事》分别印行40余万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联想为什么》印行30万册等等,就是典型的证明。和1996年相比,这样的单本书印量可谓有了长足进步。以同为电视名人传记类的《岁月随想》为例,《岁月随想》跨越1996—1997年两个出版年度,累计印量突破100万。 而作家出版社的《日子》一年即已行销87万……对于刚刚开始启动的中国畅销书市场而言,这样的成长值得关注——因为对于畅销书而言,市场销量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记录二〕
1997年,中国畅销书品种开始增多,风格多样化进步明显。
与1996年相比,在1997年的中国畅销书中,不仅有引进版(如作家版的《英国病人》/印行12万册),而且有原创版(如人文版《东方的故事》/印行13万册),不仅有演义圈明星的著述,而且有留学生的民间采访(如中国对外翻译版《我认识的鬼子兵》/印行10万)……思想修养类读物如《中华三德歌》、世界名人传记类读物如众多的戴安娜主题读物、思想性较强的随笔杂文读物(如文化艺术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印行10万)、新知普及类读物如海南版的《网络为王》(胡泳著/印行10万)等等,都是证明——这种针对不同的阅读诉求、为不同层面的读者生产品种、风格完全不同的畅销书是出版人畅销书意识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记录三〕
1997年,中国畅销书内在品质开始有了较明显的改观。
尤其是与1996年一些名人传记的简单、浮浅相比,在1997年,有相当一部分畅销书不仅其思想含量厚重,而且其文字表达水准堪称一流。如政治理论类读物《关键时刻》(今日中国版》/印行10万)、长篇随笔《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版/印行4万)、 怀旧主题读物《老照片》(山东画报版/4辑印行总量80万)、 企业管理文化研究读物《迪尔伯特原则》(海南版/印行8万)、 纪实性回忆录《安妮日记》(海南版/印行10万)等等,就是如此——这种畅销书内在品质的提升,正在开始改变中国畅销书原有形象。未来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竞争,选题及出版运作能力当然依旧是关键,但畅销书本身的内在品质亦不可忽略,因为读者是在不断成长的。
显而易见,中国畅销书历史尚短。和世界畅销书相比,尤其是相对于中国庞大的阅读人群而言,至少在行销数量上,中国畅销书的“印数”还有着大多的“中国特色”——如1987年巴西首版的《炼金术士》有34个语种译本,全球发行900万册;1991 年瑞士首版的《苏菲的世界》有41个语种译本,全球发行1300万册;1994年意大利首版的《听从你的心》有36个语种译本,全球发行600万册……比照这样的畅销书, 关于中国畅销书市场,仍有着相当可观的市场空间等待开发。如是而言,下面的“关注”其实也是一种期待。
本书所列“1997畅销书调查一览表”系本报记者电话调查出版社所得,以97年出版的单本书为主,时间截止1997年11月底,由于调查的出版社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因此本表图书排名和印数难免有偏差、仅供参考。本榜分类参照国际惯例。——编者注
〔关注一〕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品种。
虽然1997年中国畅销书的品种开始丰富和多样,可关于畅销书,空项仍然不少——如儿童文学畅销书、科幻文学畅销书、原创虚构类畅销书等等就都是。要求畅销书品种的多样化,是因为畅销书读者市场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仅以中国庞大的青少年读者市场而论,1997年很少有全国知名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畅销书。凡此种种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关注二〕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品质。
虽然1997年中国畅销书的品质较之以往有了很快的成长,但在那类以新闻事件为背景、赶出来、抢出来的畅销书中,“快吃罗卜不洗泥”的情形还相当普遍。而所谓“品质”,既不仅仅是选题特色,也不仅仅是印刷质量。既不仅仅是思想含量,也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而是这种种合在一处的所谓“综合指数”——它是出版人“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出版人综合眼光的体现。
〔关注三〕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销量。
和动辄上百万、上千万销量的世界级畅销书相比,销量不说,目前大部分中国畅销书的印量都还仅在“初级阶段”。虽然不是非要“上千万”才是达标畅销书,可哪怕不是相对于绝对人口数字、而是相对于绝对阅读人口数字而言,我们现在的很多姑且被称为畅销书的书,尚有较大努力的空间。
〔关注四〕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诉求定位。
其实,“诉求定位”就是“对症下药”,就是“量体裁衣”。有关于此,相信只要有真正严谨的诉求分析以及巧妙的选题运作,中国畅销书在品种的丰富、品质的提升、销量的成长上,还会有更加喜人的成绩。例如,“下岗”近年来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存在,可在1997年成为出版热点之一的诸多心理自助图书中,就鲜见针对下岗职工而写的“心理自助”。1997年,全球500家大型跨过公司中的143家大型企业已在北京投资建厂,一个庞大的外资企业读者群落已经形成,可在1997年的畅销书中,亦鲜见专为外企白领、蓝领等等而作的“爱情小说”或是“经济学便览”……
〔关注五〕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市场推广。
严格地说,任何一本新书的出版,都需要市场推广,但对于一本畅销书来说,它的市场推广要求更为严谨和科学。在1997年,许多出版人的市场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各类相关媒体上的宣传、包括向来较为少见的电视宣传都多有涉猎,但就总体情形而言,畅销书市场推广的随意性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克服随意性,强化计划、策划意识,探索适合一本具体的畅销书的具体的、风格化、个性化的市场推广方案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注六〕
1998年,我们关注中国畅销书的市场调查。
有关市场调查,一方面是评估系统的逐步建立,一方面是市场销量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坦率地说,这两方面的事情就其具体操作而言,均有相当的难度,但是这种对于畅销书销量的量化统计分析,才真正是所谓畅销书的过硬指标。
〔关注七〕
1998年,我们关注惩治盗版。
之所以关注盗版问题,是因为在现在,越是畅销的书,越是有可能被疯狂盗版。例如,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出版后市场反应上佳。该书在1997年累计印数约4万册, 但随带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盗版的出现——据悉,保守的估计,《妞妞》一书的盗版数至少在20万以上……应该说,随着新刑法的出台,政府系统已经强化了惩治盗版法律依据。但是,由来已旧的盗版问题很难一朝一夕全面解决。真正加大执法力度,并且真正从出版的具体环节上减少盗版者的可乘之隙,是出版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关注八〕
1998年,我们关注畅销书出版者、作者的权益。
这样的关注是由上一个关注连带而来的。盗版问题不解决,畅销书出版者、作者权益的基本保护,就根本谈不上。有时候,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的畅销书,对于一个出版机构和一位作者来说,甚至是百年难遇的……由是观之,出版者和作者的权益的保护,就更是业得格外重要……
严格地说,畅销书本身甚至都是难以预期的……既然如此,那么,热情的关注、默默地努力,也许是我们可以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