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适度发展民营经济思想渊源探析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适度发展民营经济思想渊源探析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适度发展私营经济的思想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营经济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8)08-0012-05

一、邓小平私营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有关论述及启迪

在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民富国强。富民,就是鼓励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富裕起来。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使人民富裕和勤劳的重要手段。邓小平作为一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世纪老人,他的“富民”思想包容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国,在考虑中国的发展、国强民富和政治稳定等问题时,无论是古代思想家,还是当代政治家,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有相似之处。这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致富是每个人的基本欲望。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而且“贫与贱,人之所恶也”。①可以说,追求富裕的生活与厌恶贫贱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挥了孔夫子的思想,他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具欲也”。并且,“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明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致富不是罪过。”②“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③

其二,富民政策。管子认为,管理国家必须先从经济入手,坚持富民政策,把国家安全、政治的良劣,都归结到能否充实人民的物质生活这一点上。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穷则难治也。”④在富民和政治稳定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也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看作是能否保持国家政治稳定与判断政策好坏的客观标准。“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⑥

其三,让人们拥有财产。孟轲认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维持“善良”习惯的必要条件。他从安定社会秩序出发,为个人财产权辩护。他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⑦这里所谓的“产”,就是财产,“恒产”,就是长期占有的财产。恒产的范围包括农工商的财产。在当时条件下,最重要的财产却是土地。因此,他认为制民之产仍须从土地入手。从中国历史上看,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孙中山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毛泽东领导土地革命,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富裕或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⑧

(二)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对私营经济思想提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中科学预测未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对于经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经济,走向社会主义没有详细的论证。然而,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和资本的进步作用的有关论述,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私营经济是有启迪的。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并不是绝对的恶。“私有财产的意义——撇开私有财产的异化——就在于本质的对象——既作为享受的对象,又作为活动的对象——对人的存在。”⑨可以这样理解,私有财产是在自然和生理的需要上建立起来的,就每一个人而论,为了获得适当的东西而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会不辞劳苦和不惜生命地去发挥他本人所有的一切才能。马克思肯定了以独立的个体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具有使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结合的优点。他认为,这种“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与在此条件下的小生产“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⑩另外,马克思还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下,私有制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着的社会,也发展了人本身和人的个性,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马克思说,“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本身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的实现。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11)。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具有进步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同(资本主义前的)统治关系的区别恰恰在于,工人是作为消费者和交换价值实现者与资本相对立的”,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即使是工人,他也是作为独立的交换主体出现的,其结果,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普遍勤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的目的直接就是货币,所以一般财富就成为劳动的目的和对象。作为目的的货币在这里就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生产一般财富,就是为了占有一般财富的代表。这样,真正的财富的源泉就打开了”。(12)

列宁对于私营经济曾明确提出,在存在汪洋大海一样的小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是“不可避免的”。(13)同时,他也指出“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14)。这就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的最初设想。

在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以后,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毛泽东批判了合作工厂的缺点以后说:“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15)“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增加,可以开私营工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时,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6)

二、适度发展私营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一)适度的私营经济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虽然随着个体工商业的发展,私营经济就产生了,但是,在邓小平的著作中,使用最多的是“个体经济”一词,它在外延上已经包含了“私营经济”的一些内容。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几篇文章中,邓小平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政策的稳定性出发,把雇工问题、个体经济和三资企业作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论述,这对私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7)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而言,“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18)他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元、上千亿元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19)所以说,吸收外资,发展私营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相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公有制经济。

其次,在如何对待雇工经营和高收入的问题上,邓小平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只有政策不变,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在对雇工经营要不要限制,对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如何预测,对私营经济采取何种方针问题上,邓小平主张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谈到“傻子瓜子”问题时,反复强调不要动,不要变,要从长期来看这个不变的意义。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1992年邓小平还说,“像这一类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20)在对待私营业主较高收入的问题上,邓小平主张通过征税的方式调节,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

第三,私营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21)从个体经济中产生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勤劳。另一方面,发展私营经济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一点。私营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和影响,接受社会主义国家监督、管理和调节。当然,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22)邓小平还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3)其次,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方面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度的私营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认为,应当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和对市场经济的禁忌,不但肯定市场经济这种手段的有效性,而且应当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起来的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一切市场经济的经验,利用过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既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研究私营经济的一个新视角。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24)1992年他又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5)既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相容的,那么,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作为发展生产力手段的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也是相容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把私营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什么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呢?理由有四:

其一,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在现代,私营经济天然就是一种市场经济成分,它一出世就是在市场中形成、拼搏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同时,它的存在和发展扩大了市场的主体、客体、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拓展着市场经济的活动范围。

其二,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先,国有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私营企业的发展,而私营企业的发展又能够从外部强化国有企业的压力并促动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其次,国有企业决不是靠压抑非公有经济来决定其命运和前途的,而应依靠在多种经济成分(包括私营经济)的公平竞争中来发展壮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最后,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三,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首先,在理论上,正像不应把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一样,也不应把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不应把私营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与公有制经济分离的“板块”,而应确立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从长远看,在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的新格局中,不同所有制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多种所有制将不再是各踞一方、相互封闭、相互隔绝的;相反,它们既是相互对立、排斥、竞争的,又相互补充、渗透和交织。新格局所展现的将不再是“板块结构式”的社会财产关系格局,而是一种多元产权融合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其次,私营企业灵活的市场经济机制和一些适于市场的管理方法成为了公有制企业改革借鉴的一个现成的参照系。再次,私营经济为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联合、兼并、嫁接、租赁、拍卖提供了现成的对象和有效的途径。最后,私营经济还提供了最大的就业岗位,吸纳公有制企业的下岗工人,扩大了社会就业范围,有利于社会稳定,间接地支持了公有制经济改革。

其四,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强化了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物质基础并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私营经济能满足社会需求,增加税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二是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转向主要依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辅之以行政手段实施间接管理,并且侧重宏观管理,这有助于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私营经济发展的“度”浅探

在学术界曾经有人担心发展私营经济会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冲击社会主义经济,滋生剥削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

首先,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能够支配和影响私营经济的发展方向。

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邓小平发展私营经济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然而,发展私营经济必须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我们采用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26)同时他预见到随着非公有制成分的发展,公有制比重会有所下降,但仍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27)。从改革之初到“南巡”讲话,邓小平始终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指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28)“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29)总之,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在此前提下,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科学论断。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过去把公有制经济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原因在于当时我国不存在其他的公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以及其他混合制经济的发展,如果对公有制经济的理解还局限于原有的两种形式,显然不符合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现实。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重视公有资产在量上的优势,而且重视质上的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如实地将混合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纳入到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而且有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私营经济的作用。

其次,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有人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固然是必要的,但私营经济毕竟有很大的临时性质。它是在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还不发达,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今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有制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私营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转入下坡路,先是受到较大限制,最终将被取消。到那时,社会主义经济又将回到统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带有过渡性,发展私营经济似乎是一种权宜之计,私营经济在现阶段的重新出现也无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幕插曲。

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之处,看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的作用,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私营经济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们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今后的中国经济将是一个多元经济体系,在多元的经济体系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而私营经济作为多元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这样的多元经济体系既适应于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适应于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纯而又纯;只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系就应当是多元的,其中包括了私营经济成分。此外,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可以是多元的,可由全民、集体和个人按照多种方式交叉、渗透而构成混合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混合性质的所有制中,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说,在一个企业内部,可以有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成分(3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这是一个长期不变的方针。对此,我们既不能怀疑,更不可动摇。

收稿日期:2008-02-28

注释:

①胡寄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83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72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3页。

④胡寄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293页。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89页。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55页。

⑦胡寄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233页。

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7页。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140页。

⑩《资本论》第1卷,第830页。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140页。

(12)孙承叔:论作为哲学范畴的市场经济-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当代沉思,载于《新华文摘》1998年1期第33页。

(13)《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42页。

(14)《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2页。

(15)薄一波:《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3页。

(16)薄一波:《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30)参见《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http://www.dianlians.com。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适度发展民营经济思想渊源探析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