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风水学的新阐释——《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一书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书论文,风水论文,中国人论文,传统论文,风水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地理、旅游系刘沛林副教授的新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一书,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中华本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崭新的力作。
该书为作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完成的,作者秉着北大自由探索、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从现代科学特别是环境学和地理学等视角,对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这一长期被人们回避和忽视的古老学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合理的阐释,明确提出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旨在探讨如何选择理想居住和生存环境的风水学,实乃中国人的理想环境观的观点。
由于该书选题新颖、思想严谨、着力深刻,因此,该书被选入上海三联书店“八·五”社会科学重点工程“中华本土文化丛书”出版,分别由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希贤先生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康先生作序,序文对作者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和独到的学术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书“是从现代科学角度研究中国风水的良好开端,“必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加深理解”。
作者提出的“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的思想,着力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了阐释:
1、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开始,人们便懂得了怎样选择理想的环境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新石器时代大量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斜坡面上、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常见,其道理很简单:聚落接近水源,生产、生活方便;聚落建在河流交汇处,交通往来便宜;聚落所处河谷,则成为聚落间的交往通道。特别是多数古代聚落为现代城镇所叠压,表明其古居址的选择,在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因此,对居住之“宅”的解释,早在汉代成书的《释名》一书中就已明确阐释:“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即是说,“宅”本“选择”之意。风水讲究择吉地而建宅,由此表明,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
2、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特别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基本一致。风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也就是说,人要以自然为本,人类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风水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
3、风水对环境质量的评价,不是用“好”和“坏”来表达, 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易经》关于“吉”和“凶”的评价系统。环境质量高的地方通常称之为“吉”,环境质量低的地方常常称之为“凶”。对中国大部分聚落或葬地环境的研究表明,风水关于“面南而居,后高前低,前带流水”的基本模式,从环境学和生态学角度来看,均有其十足的合理性。
4、风水的环境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模式。 当环境内部的土壤、岩性、水文、植被、养分、光照等综合自然地理因素组合合理、相互协调时,各生态因子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就随之提高,反之降低。
5、作为一种环境观,风水对中国古代民居、 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种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均有着独特的环境意象和深刻的人文含义,试图表现出一种将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的整体有机思想,这正是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时所擅长的。
6、作为一种环境观,风水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 山水画和风景园林关系密切。山水诗画和风景园林以追求理想境界(即“意境”)为主,这与风水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合拍的。所谓“后有靠山,前带流水”的山水模式,既是风水的理想模式,也是山水诗画和风景园林创作中所遵循的基本模式。
7、中国的风水理论,由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已越来越引起海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美国的城市生态设计专家托德指出:中国风水“具有鲜明的生态实用性”。英国的景观建筑学家阿伯隆比赞誉道:“在风水下所展现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过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最为精美的。”美国的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则指出,中国风水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不管西方学者的评价是否妥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古老的中国风水富含合理的成分,还能为现代风景、园林、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富有自然气息的新思路。
概言之,中国风水以中国人追求理想居住环境为主,是一门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它对理想生存环境的执著追求,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决不能因为它混杂着大量的迷信成分,便忽视其思想主旨的合理性。风水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环境观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发扬。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正是东方社会失而复得、西方社会长期忽视的。今天的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均不可轻易忽视或回避这块富有生机的学术领域。
该书共分十三章,计三十万字,以极其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文化内涵、理论内核、社会表现以及有待继承和创新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对风水的科学研究,必将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收稿日期 199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