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柴大伟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柴大伟

柴大伟

(南部县老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南部 6373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立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进行思考、寻求创造性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能力。

一、改变提问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最简单、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被许多教师视为法宝,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犹如被“拽着鼻子的牛”,完全迷失了自己的 航线,这种“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使学生感到既无奈、又无助。我们在教学中如若将“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变为“生问生答”或“生问师答”,问题让学生提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顿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效不言而喻。如我在教学“环形的面积”时,顺着预定轨道毫无偏离的进行着,在复习巩固时,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我的话音刚落,学生打开了话匣子,问题层出不穷。“环形是大圆里面随意去掉一个小圆剩下的部分吗”,“我们学习了环形的面积,环形有没有周长,若有,怎样计算?”,“除了老师所讲的环形面积计算公式S环形=S外圆- S内圆之外,利用S环形=πR2-π r2和S环形=π(R2- r2)能否计算环形面积?”“我们学习环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料想到的,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求知欲望更加急切,学习信心倍增,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思维有了新的突破,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开放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一开始就把自己准备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全盘托出,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教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看上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连贯,有条不紊,学生在总结方法和经验时也表达清晰,头头是道,全班一种方法一个模式。问题就出在这里,原因是老师安排得过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老师更应发挥“点、拨”的作用,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某服装厂原来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改进裁剪技术后,每套节省用布 0.2米,原来做600套服装所用的布料,现在可做多少套?引导探求如下解法:

解法一:2.2×600÷(2.2-0.2)。解法二:60+2.2×600÷(2.2-0.2)。解法三:600×[2.2÷(2.2-0.2)]。解法四:600÷[(2.2-0.2)÷2.2]。解法五:600×[2.2÷(2.2-0.2)-1]+600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列方程解答,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性思考,较好地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三、抓住思维起始点和转折点,理清思维脉络,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以下要引出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前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 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到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甲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时甲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4个零件正好对应甲占总数的分率差,它们的商就是所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强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定能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殿堂。

论文作者:柴大伟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柴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