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平台#183虚拟人#183数字舞蹈_舞蹈论文

多媒体平台#183;虚拟人#183;数字舞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蹈论文,多媒体论文,数字论文,虚拟人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舞蹈创作的难点

国内利用多媒体虚拟技术进行舞蹈编创实际存在三方面难点:1,针对国内各舞种的舞蹈动作素材库的建立与完善;2,针对中国舞蹈演员的虚拟舞蹈人物模型的建立;3,针对用于展现数字化编舞成果的虚拟环境设计。

具体而言,首先是基本素材数量的差异。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所使用的基本素材不过七个音符而已,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只需体现在对这七个音符的音高、音阶、音色、音程组合及节奏等的选择上。而舞蹈创作中,编舞者所使用的基本素材则很难量化。除芭蕾舞、国标舞(Ballroom dance)有严格的动作规范外,其他舞种的基本语言量化程度还较低。即便舞种本身可以分离出若干个基本姿势、动作,这也是一个相当繁琐和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工作。舞蹈动作素材库的缺失本身为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舞蹈编创设置了障碍。

其二是基本语言系统的差异。舞蹈创作主要诉诸于视觉,换言之就是视觉语言系统。没有虚拟的舞蹈人物形象,任何假想的动作组合都是徒劳。任何舞蹈动作都会根据虚拟形象的不同而进行改变。因此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舞蹈人物形象进行仿真也是多媒体辅助舞蹈编创在实际创作上的难点。

其三是设计重演与展现环节的差异。数字化音乐输出后依然可以直接通过扬声器播出。而数字化舞蹈输出后,只是一些动作线条,或是骨架,或是线条组合。如果要实现虚拟演出,必须利用数字动画技术来建构舞蹈的虚拟环境,以及运用设计完成的动作组合进行舞蹈的虚拟动作形象展现,这一环节无疑是最富于创造性,同时也是最具挑战和最难完成的。

Dance forms对于虚拟舞蹈形象的动作设计

之所以选择Dance forms作为计算机辅助编舞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主流的专为编舞者设计的互动设计软件。Dance forms具有两大基本应用功能:一是编舞教学工具,激发学生们运用各虚拟舞蹈形象进行舞蹈动作单元设计,进而完成一个舞蹈片段或节目的编创;二是舞蹈演示工具,由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一段已经完成的虚拟舞蹈片段,并且基于虚拟舞台的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速度等进行变换,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特定舞段,并选择最好的方案进行学习。

与传统以真人演示为主的编舞过程相比,Dance forms的开发,意味着舞蹈编导利用电脑就能完成作品整体的编创,不断进行修改和随时看到修改后的效果。这不仅意味着人力成本的大大降低,同时也可提高创作速度。

一、虚拟人物形象及人物单个动作调整设置

虚拟舞蹈段落最后需要呈现在屏幕上。因此在编创之初,虚拟人物形象的设置和人物单个动作调整的设置就对未来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由于各舞种对舞者基本形体特征的不同要求,软件必须在形象的设计上体现出不同舞种的差异性。

由于Dance forms是针对西方舞蹈实际而开发的软件,所以其在人物选择上主要考虑两个舞种,即芭蕾舞与现代舞。Dance forms一共提供包括3男3女的6个示范形象(Default model)。在这些形象中,标准男性(Male)、标准女性(Famale)应用于数字编舞的中前期过程,在过程中更强调动作本身而非形象。而其他4个形象,即现代男性(Modern male),现代女性(Modern female)、芭蕾男性(Ballet male)、芭蕾女性(Ballet female)则用于数字编舞的中后期,也即动画合成阶段。

在虚拟舞蹈人物的基础上,Dance forms针对舞蹈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关键部位的变化,将基本人体分解成54个可单独改变设置的部分(关节),其中包括骨盆、头部、颈部、肩膀、上胸部、下胸部、小臂、大臂、小腿、大腿、手指关节、脚趾关节等几大项,且操作者可以对这些单独部位的弯曲度进行X轴、Y轴、Z轴的360度调整。这使得整个虚拟舞段不但可以展示完整的动作变化流程,还可以同时进行细微部分的设定和演示。这对演员掌握整个编舞思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为了在保证操作自由性的同时兼顾操作的便捷性,Dance forms还根据芭蕾舞与现代舞的基本动作,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以及三维技术还原,在软件素材中提供了百余个动态捕捉档案,直接载入软件中,把动作连接起来连续播放就能展现一个完整舞段。这个功能充分考虑到了编舞者在计算机操作基础上的差异,让整个计算机编舞过程更为简捷。

二、虚拟环境及其三维观看角度设置

上文谈到虚拟环境的设置对整个多媒体虚拟编舞最终还原的真实感将起到的作用。那么在Dance forms使用中,虚拟舞者形象所在的舞蹈环境是一个由X轴、Y轴和Z轴设定的舞蹈基本地面,呈现横向立体栅栏状。编舞者想要呈现舞者的任何关键动作,只需对X轴、Y轴、Z轴的相关数值进行确定就可以精确地规范舞者起跳的高度、动作间移动的距离,以及舞者间的相对距离和高度变化。

同时也因为X轴、Y轴、Z轴坐标系的建立,使得编舞者可以从不同位置(正面、背面、侧面、上方、下方等)对虚拟舞段进行观看,这就大大丰富了对于虚拟舞段的观看视角,突破了以往舞台环境观看角度的局限性。

当然,这里所说的栅栏状虚拟环境只是虚拟编舞在前期过程中用于动作设计时使用的。在中后期动画合成阶段,Dance forms提供了载入任何三维环境文件的可能性。换言之,媒体编舞人员可以任意确定舞者所在舞台的大小、形状、装饰、布局,引入相关三维空间素材,就能把舞段与空间环境恰好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感受立体空间中的舞蹈效果。

三、舞蹈动作功能拓展及素材再利用潜力

在多媒体设计软件应用思路中,有一个关键的理念就是单个软件所生成的任何素材、成品都可以容易地被相关领域的软件读取并实现再次利用。简言之,就是在相关多媒体软件中实现素材、作品和效果的共享。

试想,如果Dance forms所生成的舞蹈片段、三维舞台效果只能用于其本身的展示,所有编舞者在设计过程中所耗费的经历都无法增值,那么,Dance forms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如此多的舞蹈从业者,乃至众多的多媒体设计者所接受。

在Dance forms的界面中,提供了素材输出的多种格式选择。小到每一格关键动作,大到长达几十分钟的虚拟舞蹈段落,都可以生成可以被三维动画软件,Maya、3D Studio Max等所再次利用的素材格式。这也就意味着原本是舞者的舞蹈动作,可以通过上述三维动画软件改编成任意的和极富创意的动画人物舞蹈及动作场面。

在此,我们必须提及Dance forms的母产品软件Life forms。由于Life forms和Dance forms的操作界面与设计思路基本相同,基于Dance forms所设计完成的舞段可以随时进入Life forms进行技术增值处理,与Life forms所提供的运动动作、步行动作、摇摆动作、日常动作相结合,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更大范围形象的舞蹈动作系列。

Virtools对大型舞蹈现场的模拟仿真设计

上文提到的Dance form软件主要是针对单人虚拟舞蹈动作设计,相对适合编舞家独立完成对于舞蹈段落(小品)的初期设计,那么Virtools虚拟仿真技术软件的逐渐普及,则将虚拟舞蹈设计从“个人化”阶段一跃提升为“集团化”阶段。而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千人击缶传歌”、“活动字模变幻”和“中华太极表演”等段落亮丽登场,便显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大型舞蹈文艺演出中具有突破性的成功实验。

一、大型舞蹈演出的虚拟场面设计

一般舞台上的舞蹈表演,对于编创者来说,最需要的是在十几米长的有限空间里使舞者的动作得到最大限度地伸展,即便是较为复杂的舞剧叙事也只是利用景片的区隔或是舞台纵深的视差来制造舞台的多重空间。

大型舞蹈演出与一般舞台演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场面的设计要先于单个舞蹈动作设计,因此要求编导必须具有确立“全局”意识。以目前进行大型演出的体育馆(场)为例,其可供编导进行场面设计的空间组合可能性非常之大,同时也就意味着工作量的剧增。

Virtool所依赖的虚拟现实技术,实质是在计算机上将演出场地按照实际尺寸进行数字化转换,并且按照预设的点阵大小可以对数字化场地进行任意的分割组合,简言之,就是在电脑屏幕上实现了场地任意形状、大小的拼装组合。这就使得编创者在不需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进行实地踩点的情形下,就能根据其构思初期的多种意图进行各种尝试,以尽早获得一个相对满意的场面设计方案。

此外,对于大型舞蹈演出而言,不同分隔场地间舞蹈动作的进程配合也非常重要。以常见的“字符标志”型组合表演为例,往往要求同一场地不同区域的演员有先后地进行队形或动作的变换,变换时机稍有差错,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变形。虚拟现实技术同样提供了时间轴的设置,可以按照设计要求为各个区域设置时间进程的差值。这样在演出设计之初,编创者就能对场地上不同区域的虚拟动作群进行各种动作时间差值的尝试,以获得最佳的分场地配合效果。

二、由点到面的复杂动作设计与变换

一般舞台演出,编创者考虑的观看视角通常也是观众席方位的平视视角,由于舞台上所能容纳的演员人数的限制,演员动作一般也是着重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而大型场地的舞蹈演出,往往需要格外重视俯视角的画面,同时出于目前电视对大型活动现场转播的需要,也必须确保演出向上中下各个机位提供好的拍摄角度。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基于演出的虚拟现实技术必须能够提供上下幅度变动的动作设计。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动字模段落为例,要将甲骨文的“和”字逐步转换为简体的“和”字,不能依靠队形的变化,而是转而依靠演员对于道具高度的变化。通过数字演示,虚拟方阵中每一个时间点上,每一个演员的每个动作高度都可以随时进行精确调整,直至获得一个较为可行的动作方案,而排练中演员们只需记住自己的动作幅度与节奏即可。

再以太极表演段落为例,太极常见于单人表演项目,通过自身动作的变化来体现行云流水般的力量。而将单人太极改编为几千人合练的太极,整体的视觉效果就难以直接判断,此时特别需要将Virtool虚拟现实技术与动作捕捉技术相配合。利用Moven惯性动作捕捉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捕捉人体多个自由度(甚至包括手指)的动作数据,并将其直接采集为数字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进行“由点到面”的复制,导入Virtool平台即可将几千人的动作展现在电脑视屏上,并进行反复的动作修正、演示、整合,从而避免了上千演员反复学习和实时演练的浩大工程,极大地压缩了排练资源的无效支出。

舞蹈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新趋势

科技手段的创新性应用,总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新的载体。上述多媒体编舞软件与演出虚拟现实软件主要是应用于新的舞蹈节目或演出开发,而目前在数字化传统舞蹈艺术保护与数字化舞蹈传播空间开发领域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尝试。

在此领域,世界范围内最著名、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实例,就是日本“舞蹈机器人”的制作。研究人员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如实完整地记录老艺术家的动作姿态、幅度及运动轨迹等,再把这些数字素材转换成机器人可以识别的格式。智能机器人获取了数字化舞蹈动作集,便可在人的操控下翩翩起舞。在我国,浙江大学承担的“面向编钟乐舞的虚拟人舞蹈动作编排系统”科研项目也属于此类实验。它借助了激光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和动画设计等技术,让传统画卷中人物与场景由“静态”变为“动态”,实现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人物舞蹈场景的虚拟仿真,这同样是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一种挖掘与激活。

必须承认的是,在我国无论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舞蹈编创,还是将多媒体技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发展水平都不高。要实现中国舞蹈元素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如下所述的几方面工作应同时启动操作。

一、虚拟舞蹈人的数据及形象设计

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中国舞蹈的编创与虚拟舞段设计,必须首先设定能够体现符合中国人特征的虚拟舞蹈人物形象。在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中国舞蹈人物的形态、结构、素质、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二、中国舞蹈动作素材库的建立

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能够捕捉到表演者真实运动的数据,而真正要在电脑软件中实现中国舞蹈的编创,必须将连续的虚拟动作轨迹分解为若干单一的动作素材。这样才能根据实际创作意图,在非线性编舞轨迹上实现任意动作素材的连续性组合。但究竟哪一些动作是某一舞种的基础性素材,这也是需要学界和舞蹈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虚拟现实技术对于舞蹈演出的全方位介入

虚拟现实技术并非只限于广场演出的应用,还可以应用于传统舞蹈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开发。利用彩幕景片与多媒体影像内容的配合,完全可以在一般舞台上创造虚拟立体舞蹈场景变幻的视觉效果。这在节省了实景舞美造型开支的同时,也依靠虚拟的灯光、影像变换赋予舞蹈表演空间无限的艺术可能性。

标签:;  ;  

多媒体平台#183虚拟人#183数字舞蹈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