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4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王静梅

巴彦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1800

摘要:目的: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的病例进行研究调查。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皮肤标本进行临床研究,对其症状进行回顾。结果: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形态多样,分为上皮样细胞、棱形细胞、小痣样细胞、透明细胞及瘤巨细胞等,排列也多样化,呈巢状、梁状、腺泡状、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等阳性率分别为84 %、72 %、80 % 等。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结构以及形态多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关键词: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特点为发展快、转移早、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不断增高,每年新增的患者可达5万。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具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大部分发生于皮肤、眼、外阴,其次为直肠、肛门、生殖道、消化道、鼻窦、喉、肺,也可发生于脉络膜及软脑膜等处。与黑色素瘤发生相关因素有遗传、紫外线、色素痣、外伤等。因其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形态的多样性,部分肿瘤不含黑色素,容易误诊和漏珍。本文通过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性 15 例;发病年龄23 - 83岁,中位年龄为59 岁;其中22 - 48岁共 7 例,占 18 % ,49-83 岁共34例,占83 %,男、女性别比为1.67 : 1,病史,1个月至 4年;多以色素斑块增大伴糜烂、溃疡不愈或肿块形成为主诉;并转移至不同的脏器伴有相应的局部症状及体征。这40例患者的发病部位为:分布于足部17 例(其中足底5 例。足跟4例,足趾 6 例,足背 2 例)伴大脑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 1例;手指4例(指腹、甲下各2例);头颈部7 例(头皮2例,颞部 1例,外耳道、口唇及颈部各1例);躯干部 7 例(胸壁 3 例。腰背部 3 例。外阴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大腿 3 例;前臂2例。入选标准:符合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标准,且依从性较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EORTC QLQ-C30量表调查。排除标准:经病理学证实为非恶性黑色素瘤者,身患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疾患,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过 4 % 中性甲醛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切片、苏木素 - 伊红(HE)染色;全部病例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鉴别,采用的是Envision二步法。所用抗体 HMB45、S-100 蛋白、Vimentin、LCA、CK、EMA、desmin均为 Dako 公司产品。EMA、LCA 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标志,其余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标志。以上免疫组化均严格按操作说明进行。由 2名高年资病理医师重新复查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苏木素-伊红(HE)切片及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3统计方法

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采用SPSS 17.0的统计分析软件包输入电脑,根据调查量表数据建立原始数据库,选用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解及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素分析,量表积分的标准分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选用t

检验或近似t检验,一律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

2.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

由表一可知,该40例恶性黑素色瘤的免疫组织的化学检验结果。患者的各方面对应因子的P值都<0.05,充分说明了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统计意义。

2.2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

通过光镜可以明显看到,该40例患者的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上皮样细胞型22例,占 55.0 %,瘤细胞体积大,呈圆形,边界清楚,核圆形、椭圆形,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瘤细胞排列成巢状、腺泡状或

片状结构。②棱型细胞型6例,占15.0 %,瘤细胞异型明显,呈梭型,核呈卵圆形,深染,胞质少淡染,瘤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漩涡状。③小痣细胞型8例,占20.0 %,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体积小,胞质少,边界尚清楚,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深染,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梁状排列。④混合细胞型4例,占10.0 %, 瘤细胞为上皮样细胞、梭型细胞、小痣样细胞、气球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混合,多核巨细胞多为双核,核分裂像多见。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束状、编织状。

3.结论

3.1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病因

导致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很多,但尚未完全弄清楚。首先就是日光的暴晒导致。各国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与性别有关的皮损解剖学分布差异、移民研究、居住纬度和种族差异研究,提示:阳光辐射是浅皮肤人种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黑色素瘤集中于间断性曝光位置,在持续避光部位呈散在分布。男性躯干,尤其是上背部是最多见的发生部位。而女性更多见于小腿和上背部。除恶性小痣外,各型黑色素瘤的头颈部累及少见。其次,就是种族和遗传。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已明确一定表现型特征与黑色素瘤易患度有关。浅色皮肤,易于晒伤,金色或红色头发,皮肤苍白,起雀斑,蓝色或绿色眼睛,因此,北美、欧洲等人容易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白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黑人高。。同时部分恶黑也有家族发病史,有家族黑色素瘤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8%~12%。有家族史者首次发病年龄较早,平均为41.9 ± 16.6岁,而散发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除此之外,还有性别以及激素的影响。内源性和外源性激素对黑色素瘤临床病程的可能影响已成为长期令人们感兴趣的问题。首先,青春期前很少发生黑色素瘤,此外,1期和2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女性生存期长于男性。最后就是黑色素细胞痣的影响。长期的观察发现:一部分黑色素瘤发生于获得性和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有研究推测约有1/3的黑色素瘤与残存痣有关。痣的测量(数目,全身或上肢)直接与黑色素瘤的危险度有关。

3.2恶性黑色素瘤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来源于皮肤和其他器官的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发病隐匿的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上升趋势,且在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在不同人种有不同的特点。因此, 在诊断方面是相对复杂的。与此同时,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较复杂,本组仅7例术前确诊,其余患者分别被误诊为慢性溃疡、色素痣、血管瘤及鳞癌等其他疾病。因此,在该瘤病理诊断方面,应充分注意到该瘤极易与其他恶性肿瘤,如低分化和未分化癌,软组织肉瘤,大细胞淋巴瘤等相混淆,观察细胞内是否有黑色素对确立诊断有很大帮助,必要时可多切片寻找黑色素,应注意的是黑色素颗粒与含铁血黄素的区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由于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确诊本病有极大的帮助。S - 100蛋白和HMB45为诊断MM很好的标记物。前者的特点是敏感性高,本组病例阳性率达84 % ,但是S - 100阳性对MM缺少特异性,其他很多肿瘤如神经源性/肌上皮源性/脂肪组织源性等肿瘤亦可能阳性,需结合肿瘤形态综合考虑;HMB45敏感性虽稍低,本组中阳性率为72 % ,但特异性强,其他肿瘤很少有阳性表达,与S - 100联合对 MM 的诊断更可靠。

4.结束语

通过对我院的4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可以更加明确该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为我院今后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5.参考文献

[1] 李江涛.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1例原发于阴道后壁的恶性黑色素瘤)[J],现代肿瘤医学, 2007,11(5):201-203。

[2] 孟刚,40例原发性粘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7,13(1):27-30。

[3] 吴贻平,粟占三,周文,等,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J],医学信息,2010,23(4):943 – 945.

论文作者:王静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  ;  ;  ;  ;  ;  ;  ;  

对4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王静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