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自然表达;课堂
1 国内美术课堂现状
第一个教学片段选自王晓文老师的《云林水岸》,王老师将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观赏倪瓒云林山水作品,领略其风格感悟其精神;探寻笔墨,临摹其作品;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研究的浓厚兴趣。
王老师的课堂颇具水墨情境,气韵悠远,但是在云林水岸意境幽深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被学习任务单框住,笔墨被临摹任务框住,学生失去了作为一个有差异性的个体去欣赏的机会,对名作的体会仅限于一问一答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墨,如何用笔,以及构图方式的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或许能知道什么是留白,也能学到三远法的三远是哪三远,但是学生对名作的鉴赏将被渐渐框死在老师所教授的公式里,无法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从而变成像大多数的“大人”一样,只会用临摹的方式,去致敬自己欣赏的作品。
2 国外优秀课例展示
第二个课堂片段来自日本的佐藤贤思老师,他也给我们展示了两堂鉴赏课。这两堂由日本老师带来的鉴赏课,与我们平时上的鉴赏课大相径庭。首先,佐藤老师并没有给课堂设置任何的教学目标,他只向上课的同学提出了一个要求:这堂课不存在正确答案,请大家务必要不停地交流。第一堂鉴赏课,佐藤老师准备了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是一张名画,然后请学生分组游戏,一人默默选择卡片,其余组员根据这位同学的描述猜出他选择的是哪一张卡片。课堂初始,同学们都还有些放不开,对于画面的形容词还局限在:有没有蓝色,有没有圆形之类比较具象的画面构成上,然而随着课堂深入,同学们的描述愈发精彩,出现了:画面是否给人混乱的感觉?颜色是不是很跳跃?之类比较抽象的形容。这堂课没有教师小结,没有评价,学生沉浸在名画卡片游戏中直到下课铃响。第二堂课开始了,佐藤老师收回了名画卡片,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幅外国名作,并向学生提出了问题,画面中发生了什么事?你从哪个细节中发现的?整一堂课就围绕着两个问题,请学生不停地观察,回答,依然没有教师的小结。
从佐藤老师的鉴赏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何去鉴赏,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教学,如何去表达,更不需要我们用图式将学生框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他独特的生长轨迹,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学生基于他不同的经验也会得到不同的感悟。我们的老师总喜欢将课堂设置成一条跑道,每个学生都依照着既定的轨道从起点到达终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往往会压抑了一部分同学的天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告诉学生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而是让学生想这样做或是想那样做。
第三个课堂片段依然来自日本的一位老师,香月欣浩老师的两堂颜料课。课前香月老师做了很充分的课前准备,他准备了三色颜料,铺满整个教室的画纸,纸板和瓶子,课堂环节依然以分组游戏为主,游戏分三部分,每个部分请学生分别使用三种颜色三种工具,在纸上用各种方式随意涂抹。随着课堂深入,我们发现低段儿童的工具使用能力,创造能力都超出我们的想象。第二堂课,香月老师准备了一些中间挖空的卡片,他请学生用卡片在上一节课的作品中框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部分,并沿外框剪下,与卡片粘贴在一起,并为这一作品取名。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更加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选取的部分都非常精彩,或是有色彩的激烈碰撞,或是有巧妙的形状堆叠,更令我们吃惊的是,学生为自己的作品取的名字都充满了诗意,印象最深刻的一幅,是学生用卡片中间挖空的圆形区域选区了一方黑色中透着微微红色的作品,起先与其他作品相比并不起眼,但是这位二年级的同学的取了个相当有意思的名字——《小光》,小光让我们这些美术老师瞥见了孩子心中对于美的认识的独特一角,让我们看见了孩子自然表达出的充满趣味的与如今盛行的比赛场上的画作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香月老师的课让我们认识到,只要提供一个场地,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再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就能做到自然表达,假如我们的课堂有起点,那么只要是孩子们想去的地方,都可以是课堂的终点,美术课堂中有许多隐性知识我们难以言说,是需要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去无意识学习的,我想美术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感觉,去思考,去尝试,然后发现,然后继续去尝试学习的过程。
3 我的课堂实践研究
受到佐藤老师和香月老师的课堂的启发,我在学校进行了一次三年级造型表现课的实践研究。
这一堂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我们爱劳动》,在听过两位老师的课之前,我已经依照教参上完了303班的这一堂课,在302班的课堂中,我着重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了课堂环节的重新设置。过程与方法目标设定为:观察分析人在劳动时的动态变化,以版画的形式加以表现。
具体的课程设置对比呈现在下表:
303 302
教师活动:出示若干劳动人物的剪影,提问:
猜一猜,他们分别从事哪些劳动项目?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板书:动作,劳动工具 教师活动:提问:你会做哪些劳动?请上台来用肢体语言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欣赏人物劳动时的图片资料,探究分析人物运动时的肢体变化。并用火柴人画一画。 学生活动:观察同学的动作,不贴切的动作可上台指正或自己上去做。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抓住人物劳动时的体态特征,完善对人物造型的深入刻画。 学生活动:画出一个劳动时的动作。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303班的课堂设置比302班要更复杂,步骤也更加详尽。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302班是优于303班的。
303班的这一课堂环节,由于学生对陌生形象的不了解,从观察到研究分析人物的动态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得不进行示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框住。而将这一环节设置成游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由学生自身的经验入手,利用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让学生更好的回忆呈现劳动的形象,有利于学生的自然表达。
4 总结
从儿童的自然表达走向美术的学科表现,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在学科要求下,许多从教者无法保护孩子生命成长周期自然表达的能力,在儿童期让儿童自由地,自然地表达,是我们美术从教者的责任,儿童美术学科表现的规则,方法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但需要的恰当的时间节点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是在生活情境的感悟中给予的,而不是灌输给孩子的,于此同时,也需要在家长方面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让家长明白何为教育,何为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技能表现问题地现象学案例研究》,中国美术教育,2008年第四期。
[2]李力加,《保护儿童地自然表达》,中国美术报,2018 年7 月16 日第 018 版。
论文作者:甘沁茗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卡片论文; 自然论文; 这一论文; 堂课论文; 《新疆教育》2019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