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区域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在保持和增进人类社会旅游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当前各种需要,实现旅游发展的“公平与可持续”。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使得区域旅游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在区域发展的时空内得到体现。区域旅游的作用日益凸显,区域旅游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实践中,区域旅游的价值主要在于——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合理的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开发、发展、提升该区域所能带来的旅游效应,为该区域的旅游经济整合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进而提升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两个要素:一是应该充分实现旅游发展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即实现世代间的公平发展;二是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与进步,即区域内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不能以影响或牺牲区域内其他地区的持续发展(包括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为代价,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当前的旅游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发展旅游的能力或潜在能力为代价。

区域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旅游生产者、旅游消费者及旅游环境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盟地区作为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多年的发展中两种要素相互影响与制约,在区域旅游实践中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精髓。

一、东盟旅游发展战略体系构成分析

东盟地区的发展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尤其引人注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旅游发展认识包括旅游发展与旅游管理理念,对东盟地区的影响随之加深,这一地区对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区域联盟的角度来说,自1971年东盟旅游协会在雅加达成立后,东盟区域内旅游合作就已经开始运作。1976年东盟贸易与旅游委员会下设的旅游小组委员会(The Sub-Committee on Tourism,简称SCOT)是其正式的合作开端。部长级别的旅游会议成为成员国间就各国旅游发展的问题进行的最高行业管理商榷机制。东盟区域旅游也逐渐形成相应的区域战略联盟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东盟旅游发展战略框架体系

1.东盟旅游发展目标

东盟根据区域发展的自身特点,以东盟秘书处为区域合作依托,制定了将东盟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一旅游目的地进行发展与规划的总体策略。在这一过程中,东盟旅游部长会议成为东南亚国家旅游业合作的最高级别的组织,使得区域合作在组织上规范化,制度上常态化。

2.东盟区域旅游发展原则

由于东南亚拥有以热带气候与海岛特征为主体的三“S”(阳光、海水、沙滩)的自然资源特征及其多样化的民族融合的特点,使得这一地区在旅游吸引物上独树一帜,卓然于世界旅游队伍行列。东盟也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和践行着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原则:即最大限度的资源保护;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区域协调与平衡。各国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看具有共性,即将旅游业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并在政策与管理措施层面给予重点支持与扶持。

以新加坡为例,作为本区域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新加坡一直对本国的旅游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地提出了发展策略。上个世纪末即完成了新加坡“旅游业21世纪远景发展规则”,提出将新加坡重新定位为一个兼具旅游地点、旅游商务中心及旅游枢纽功能的城市,全力实现国家成为旅游商业中心及世界旅游集散地的目标。

3.东盟旅游发展评价与修正体系

区域旅游发展与评价的相关体系有赖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东盟秘书处是这一体系的中心与框架依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东盟旅游发展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包括:1997起源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2001-2003年由中国广东开始漫延的SARS疫情以及禽流感疫情等传染病疫情,2004年以来的海啸等自然灾、2008金融风暴等。东盟国家在这些事件中受影响的程度不一,但在东盟相关组织的协调之下,各国大多采取了一致的措施,以减轻这些事件带来的联动影响。

另外,由于东盟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国家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国的政策给予旅游发展滞后国以人员、信息等的扶持,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自身的修正与评价体系。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均实施过相关的旅游培训计划,帮助培训老挝、越南等国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二、东盟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

1.区域旅游市场增长迅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盟旅游业发展迅猛。区域旅游的增长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国际游客人数从1992年的21,771,581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65,680,000人次,增长近3倍。其二,增长时间持续时间长,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表1可以看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时间达20多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2%(其中还包括了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当年增长率为-14.78%)。

2.培育了世界性的入境旅游市场

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均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在2000-2008年的东盟入境游客分布统计中,日本、中国、韩国、英国、德国依次为本地区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所占市场比例9年均值达到28.4%(表2)。

在东盟前10位的旅游客源中之中,前7位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中、日、韩三国都是本区域国家。东盟本区域旅游占整个市场份额的44.6%,其他地区占55.4%。

可见,本地区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为其主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其中中国作为客源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在东南亚十国中,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国年接待中国游客人数均超过六位数。中国现已成为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四国在亚洲的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成为新加坡、泰国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客源市场。

还有,欧洲、美洲等东盟区域外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也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区域旅游市场的份额一直在4~5成左右,充分说明区域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凸显出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与区域发展相一致的“10+3”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性地位也日益显现。随着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旅游已基本实现了免签证政策(越南等新四国需到2015年正式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日本、韩国的旅游关系与旅游模式也已得到很大改善。

3.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东盟旅游合作的进步与发展与其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息息相关。成员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区域旅游业的自由贸易及旅游合作。2006年,东盟10国(除缅甸外)已签署《东盟各国互免签证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以社交访问为目的的东盟成员国公民可享受14天免签证待遇,将之前只有泰国、菲律宾两国与缅甸之间包括普通公民在内的双边互免签证协议扩展组合成统一的合作规则。

4.中国客源国地位突出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2000-2009年入境游客国别分布均值中所占比例为6.2%,在东盟区域外的旅游客源国中仅次于日本,是本区域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除香港和澳门地区外,东南亚地区国家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首批开放目的地。1988年,泰国成为中国批准的公民出境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国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自此起步。二十多年来,这一地区已成为最受中国公民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游客赴东南亚旅游的人数在2006年就已达到100万人次。这一数字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变化的水平有年度的上下浮动。

三、东盟区域旅游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东盟区域旅游系统中,旅游生产者、旅游消费者及旅游环境的发展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区域内各国合作动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从全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国际合作角度出发,最大的目的是全球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同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兼而有之;另一种是基于经济合作层面的进步与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寻求最大化的利润与利益。在这样的动机因素之下,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呈现出与已认识的发展理论相符的状况,比如,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以更大程度地获取各国旅游发展所需资源的策略,旅游资源的粗放经营过程相对较长。在此过程之中,作为生产者的旅游开发与经营者、作为消费者的游客及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资源环境的发展状况值得认真分析与研究。

东盟地区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与其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大多进入工业化的发展快车道,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完成了出口导向的转变。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急需大量资金的支持,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出境旅游的方式。旅游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行者。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均制定出本国的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举国同力发展入境旅游以尽快获取发展经济急需资金。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被视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之一。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参与旅游发展的旅游商、经销商(包括各类旅游设施和景点的经营商)均表现出很大的发展热情。

1.旅游生产者状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东盟旅游提供商不仅从硬件设施上,同时也在旅游服务的软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以旅游服务为例,新加坡、泰国等国的旅游服务质量备受称道。泰国曼谷东方饭店连续多年被评为亚洲最佳饭店,服务实力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作为旅游生产者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首先是发展方向与目标的调整问题,在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旅游生产方应摒弃一味追求入境旅游人数而忽视旅游服务质量的问题,改变旅游供给的粗放型特点,重视产品的品质与顾客感受。其次,采用可持续的市场运营策略,摒弃短视行为。东盟地区旅游产品的一大特点是一条线路贯穿多个国家,既有线路的衔接问题,又存在旅游服务差异的问题。加强各国及各层级提供商的横向联系,对于涉及旅游安全、交通、导游、购物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处理,维护这一地区整体的旅游商誉。

2.旅游者状况分析

如上文所分析,本地区的近一大半客源来自东盟内部及亚洲区域内旅游市场。他们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消费习惯对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培育良好的旅游客源有利于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由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既有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又包含广泛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发达地区。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消费模式也有很大差异,游客对不同档次和发展水平的产品均有需求,旅游消费目的从起步阶段的观光旅游到较高层次的休闲旅游均存在。这种状况的存在给旅游商品的提供者提出了注重产品差异化的要求。

3.旅游环境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似,东盟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损害旅游发展环境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毁灭性的开发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不可逆转的问题。比如对原始热带森林的大量砍伐,使得东南亚在热带雨林这一原本为富集区的区域几乎荡然无存;滨海旅游的过度发展也使得红树林的生存面临着考验。

旅游设施的过度发展带来资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泰国、菲律宾均发现大量由于观光业与酒店业的过度发展导致环境受损的问题。泰国已不止在一处发现滨海油污,菲律宾最富盛名的伊富高人高山梯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如不加紧拯救,将取消这一地区世界遗产的荣誉。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包含社会、环境、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作为拥有十个成员国的区域组织来说,东盟地区面临的问题也较多,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与发展方向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致力于健全无国界的旅游自由贸易区

建立内部全方位开放的旅游贸易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区域内部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成果。如前文所分析,这一地区已基本建成自由贸易区,并与日本、中国、韩国建立了“10+3”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建成启动。

建立无国界旅游区域是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环节之一。而进一步健全各项机制,使其良性运转则是未来发展中更为重要的问题。在关税、签证、交通、信息、安全、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未来这一区域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已建立的互信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这种全新的旅游无国界发展模式涉及的部门与机构众多,也需进行调整与修正。加之这一地区旅游业发展层级不一致,也会为合作的展开带来一定难度。

2.致力于区域旅游品牌的建设

在世界旅游发展实践中,区域旅游品牌的建设有利于区域内各成员的发展与进步。东盟各国旅游资源既有同一性又可以互补,发展层级也有差异。应在以下两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在对外旅游宣传中融合各国品牌精髓,兼顾海洋旅游区域特色与人文旅游特点。东南亚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海洋旅游优势,加之丰富的民族风情、多彩的宗教特色,使得这一地区多样化特征明显。

第二,注重品牌的南北结合(南部岛屿与北部高原山地),打造差异性与共性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海洋旅游资源与高原山地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带给旅游者不同的体验,将这些特征加以融合,组合多样的产品样式,从而以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在世界旅游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3.依托东盟区域建立应对各类危机的合作机制

根据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修正的危机管理理论“MPRR”模式,危机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由缓和(Mitigation)、准备(Preparation)、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阶段构成,即首先应尽快对危机形势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并开展实施危机预案以缓和局面,进而迅速对危机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协调各国部署,完善沟通信息。

由于东盟地区在旅游市场的形象具有整体性与一致性,关联度高,以整体区域形象作营销规划与危机处理更能符合本地区特点。因此,东盟地区应加快建立本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与规划,充分运用东盟这一区域性组织的作用全面提升本地区旅游危机处理实力。

4.致力于旅游资源的低碳化开发与利用

基于新的技术和理念的低碳经济概念一经问世便得到了旅游业的支持和响应。本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对于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大力构建本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东盟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这与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结构相比有着绝对的碳排放优势,但合理调整现有能源结构,优化低效率的能源利用方式,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仍是东盟地区的发展重点。

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区域内成员尤其是北部发展中国家成员提高能源利用理念,积极提供新的能源发展方案,避免这些国家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最后,还应将重点放在海洋旅游活动的低碳化方面。海洋旅游活动的开发与开展仍属于“高碳”活动,而且涉及领域与行业众多,旅游资源的最终利用也与各旅游要素相关联。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游客“低碳化”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滨海旅游的碳汇潜力,从源头实现东盟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东盟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