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学范式——评“图书馆学是前科学”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范式论文,观点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1“图书馆学是前科学”之说的产生背景
随着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信息产业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了。70年代,美国信息服务业开始兴起,其中收费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量激增和信息寻找日益困难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增加——从60年代末的20多家发展到70年代中期的81家,到70年代末,已达300家。与此同时,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却面临着危机:一些图书馆学院、系将“情报(信息)科学”或“情报(信息)学研究”等加入到院、系名称之中,从而成为“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专业。据统计,1978年至1997年,美国已有16所有名气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系关闭,一些原来称为“图书情报学”的院、系,如德克塞尔大学、塞拉修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的图书情报学院、系纷纷采用“信息管理”等取代原名称。有人甚至认为,将会有更多的图书情报学院系改名,“因为信息学比图书馆学更具有学术意味”。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界80年代也开始倡导“图书情报一体化”,不少图书馆学院系纷纷改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又改名为“信息管理”系,引发新一轮的专业改名风潮。这两次大规模的改名引起了学术界一些人的思想混乱。
于是有人对图书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提出质疑,也有人认为图书馆学还未形成一门科学,仅仅是一门前科学。其代表性观点是:图书馆学“发展近两个世纪而仍处于前科学阶段”。“一元化理论格局的形成标志着该门学科已经成熟,是图书馆学常规科学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该学科得到社会承认的首要条件。”目前图书馆学“多元化理论格局不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相反,它是前科学的主要特征。”
这种观点甚至被作为前沿性理论课题列入《图书馆年鉴(1996)》一书,人云亦云者众。它关系着对图书馆学研究甚至对整个图书馆学发展史的评价,关系着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那么,图书馆学究竟是不是前科学呢?
2 应该正确理解T.库恩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
前科学之说源于T.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反常危机→革命→……(有人称之为科学划界理论)。库恩提出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有着其学术背景;理解其模式阶段,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其核心概念——范式。
2.1 正确理解库恩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学术背景
T.库恩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在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对科学史发生了兴趣,并形成其科学观。1958年到1959年间,库恩在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他发现各位社会科学家对于科学的合理性问题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存在着许多深刻的分歧,而自然科学家对这一切也没有更可靠、更稳定的答案。但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所特有的根本原则上的争论,在自然科学的各部门却没有。他还发现,这缘于自然科学的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成员之间意见的一致。起初,库恩以为这种意见一致在于他们共同规定了理论术语的特征,但据其经验,不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不大会有人去讲授这种定义,即使提及,也常常引起严重的分歧。1959年初,库恩认识到,科学家不是先通过定义,而是根据解决特定问题的标准方式和范例,才能共同从事大体一致的研究工作的。这种一致是解决问题的一组标准事例,就像语言教学中学习动词变位、名词变格所使用的标准事例,英文一般称之为paradigm(该词源于希腊文,有“共同显示”之意,引申出范例、典范、范式等含意)。于是,库恩就找到了阐述其科学观的核心概念——范式。在其《必要的张力》[8]一文中,首次提出范式的概念,主要是当作示范性题解来理解的。根据其核心概念,库恩于1961年初完成其《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初稿。
从上述阐述可知,库恩的学科背景是自然科学,其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而言的。而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不完全一样。如哲学,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各种学说流派,存在着种种范式。历史学、心理学等也无不存在各种学说学派,形成了种种范式(难道能说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直到现代还是前科学么?)。
2.2 正确理解库恩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核心——范式
范式(paradigm)这个名词自从被库恩提出后,已变成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讨论中常常出现的概念。该名词在大陆既译成范式,也译成规范,台湾则称之为派典或曲范。
范式是库恩科学观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复现率最高的词汇。库恩认为,这样一些著作“具备两个根本的特点。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同时,这种成就又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凡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此后我就称之为‘规范’。”
据英国剑桥语言研究室玛格丽特.玛斯特曼的统计,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包括21种不同的意思。玛斯特曼在其《范式的本质》一文中,把库恩的范式概念归纳为3种:一是形而上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她认为:“库恩的社会学范式概念的独创性:范式是在还没有理论时起作用的那种力量”。“元范式在范围上要比理论广得多,而且其思路也先于理论,即是一种整体的世界观,由于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即是一套习惯,故而也是先于理论,不同于理论的”,“范式是一种能用作解难题工具的人造物,而不是形而上学世界观”。“而他的构造范式”,是能“促使实际的解决疑难活动发生的东西,故而不那么像是一门理论”。“范式是用来类比的具体‘图像’,因为它是一种‘看的方式’。”玛斯特曼认为,只有把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全面理解库恩的范式。
针对人们对范式概念的批评,库恩发表了《再论范式》,他指出:不管范式有多少用法,还是可以分成两个集合。在一种意义上,是综合的,包括一个科学集体所共有的全部规定;另一个意义,则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规定抽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它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
这就如马恒通先生所说:“规范(范式、范型)是指科学家集团约定俗成的一些科学准则和范例”,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规定了该学科发展的共同方向。”
显然,库恩的学术背景与范式概念,并非如马恒通先生等学者所说的是一种统一的定义、观点的理论体系。故此,不能以有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作为划分图书馆学是前科学还是常规科学的根据。但马恒通先生及很多论者在划分图书馆学的发展阶段时,却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没有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公认理论”说成是没有形成范式。应该知道,图书馆学不是只有基础理论,它发展最迅速、成果最多的分支是应用、技术部分——应用图书馆学!
诚然,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模糊的,即他认为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库恩以后,拉卡托斯提出了“研究纲领”概念,认为研究纲领由一个“硬核”和“保护带”构成。“硬核”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组成,是最根本的部分,这一点不容反驳或改变。“保护带”则围绕着“硬核”,由一些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构成,可用于针对反常情况,随时调整改变。他试图通过“研究纲领”内在结构的精确分析,排除范式中的非理性非科学因素。拉里.劳丹则以“研究传统”概念取代范式,着重发展范式的“形而上学”成分,排除范式的心理要素,调整了本体论、方法论同理论之间的关系,使“研究传统”能合理地说明科学发展中的各种形式和内容。
3 正确理解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式
如库恩所说,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科学共同体则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其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比较一致。共同体可以分为许多级,“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低一级是各个主要科学专业集团,如物理学家”,“还可以抽出一些重要的子集团:有机化学家”。
图书馆学这一科学共同体由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其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比较一致,这已经是社会公认的事实。由于分支学科非常丰富,共同体可以分为许多级,全体图书馆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低一级是各个主要分支学科专业集团,如文献分类学家、目录学家,还可以抽出一些重要的子集团:如参考咨询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等等。
正如库恩所指出的:“有时正是由于接受了一种规范,才使以前只关心研究自然界的那批人成了同行,或者至少建立了一门学科。在这些科学中,形成专门化的期刊,创立专家的学会,并在课程中要求专门地位,通常都同一个集团第一次接受某一种规范有联系。至少,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科学的专门化第一次成为制度起,直到最近专门化知识已经建立了威信为止,情况就是这样。”
事实上,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技能已被作为各国图书馆对专业人员进行聘用、考核、评定职务职称的条件,也用于培养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英、美、日和我国都把图书馆学教育与学科建设纳入国家教育科学发展计划(如我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九五”规划要点》中就列有图书馆学课题)。1929年,国际图联(IFLA)成立,至今已有140多个国家地区的1300多个团体会员,设有许多专业小组,共召开了64届国际图联大会及学术讨论会。我国图书馆学界的现状正如文榕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到1996年,我国已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25万多个,从业人员近百万;已有图书馆学教育的院系专业近60个;中国图书馆学会共有会员10500人,而且,它与中国情报学会先后建立了其下属各行业、系统、地方的分支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我国创办的图书情报刊物逾300种,到1993年底,大陆仍有图书情报学刊物94种,台湾有38种;本世纪我国参与研究图书馆学的论译作者约1万人,发表的图书馆学论文超过7万篇。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百科全书》。正如《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中所指出的:“这些高质量的工具书的出版,对于图书馆学界来说,意义深远”,也标志着“学科地位为学术界所公认。”
如此规模的图书馆事业、如此庞大的专业工作者队伍(实际工作者、教育与科学研究者),以及大量的专门化刊物、专家学会、研究成果和专业教育机构构成了图书情报学的科学共同体。这种“科学的专门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恐怕马恒通先生及有关论者也都无法否认吧!
马恒通先生及有关论者还认为:“中国图书馆学同世界图书馆学一样,发展至今从未形成过规范——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统一理论规范,这正是‘前科学’的特征,也正是前科学区别于常规科学的主要标志”。“中国图书馆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理论规范(范式),一直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多元化格局。198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指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在我国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认识,……而且这些观点见仁见智,谁也不能说服谁。仅这一点便可充分证明,中国图书馆学在80年代初期尚没有形成理论规范。因而不是常规科学,实际上是处于前科学阶段。”但由于不是出现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一元化局面”,就一定要把上述事业、队伍、专业刊物、学会、成果及专业教育机构都生硬地规定为没有“共有的东西”——即没有约定俗成的科学准则和范例,也没有专业或学科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的传统、学科发展的共同方向,也即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范式。不知马恒通先生及相关论者对以上客观事实如何理解?诸位又对自己提出的范式概念作何解释?难道中国图书馆学乃至世界各国图书馆学就只有基础理论,并且只有基础理论形成“一元化局面”,图书馆学才因此而形成了范式?!
我们认为,图书馆学的范式是图书馆学研究者所共有的东西,即专业的一些科学准则和范例,专业或学科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的传统、学科发展的共同方向,就是用来解决图书馆活动实践之问题的基本原理方法(主要包括图书馆藏书建设、分类编目、读者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这些基本原理方法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工作者和研究者都要掌握的共同的传统性知识技能。换言之,这种横向式业务环节的原理方法,构成了图书馆学专业共同体实践和研究的核心模式,不管人们对图书馆活动的形态作何种揭示与描述,其基本原理方法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如库恩所说,范式“具备两个根本的特点”:它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强制性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学范式影响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各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大同小异。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包括:图书馆学概文化论、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文献编目、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管理学、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目录学、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现代技术、图书馆自动化、读者研究等12门。在这里,应清楚地指出,图书馆学概论所谓“前科学”的依据,即多元化的图书馆学概论,仅仅是12门核心课程之一。显然,核心课程是图书馆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200年来,正是通过核心课程,才培养并形成了庞大的世界各国图书馆学专业队伍——图书馆学的科学共同体!
如果图书馆学确如马恒通等学者所说“还不是一门科学,而仅仅是一门前科学,没有统一的范式”,那么,它以什么去培养专业人员呢?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或教授们又在研究或讲授什么?图书馆职业与图书馆学又何以至今仍独立于社会分工体系和科学之林?
收稿日期:200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