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沈林教授辨治胃肠道肿瘤学术思想探析

刘沈林教授辨治胃肠道肿瘤学术思想探析

陈玉超[1]2004年在《刘沈林教授辨治胃肠道肿瘤学术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刘沈林教授在运用中医药调治消化道肿瘤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辨治之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本文以临床侍诊体会为基础,主要从治法着手,兼顾病因病机、组方、用药,采用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深层次上展示和探析刘沈林教授辨治胃肠道肿瘤的学术思想。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医文献和现代医学对胃肠肿瘤的一般认识,并分别指出其各自特点和存在问题,为在临床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奠定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刘教授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特色、用药特点。刘教授认为肿瘤发病之根本为本虚标实,即“虚气留滞”,先虚其气,后为留滞,终成癌肿;肿瘤致病又具其独特性,正因有“癌毒”为患,才使疾病的治疗更为棘手;正与邪,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的矛盾贯穿于肿瘤的全过程,也左右着其治法的确立。治疗上强调培补后天脾胃之气以养正祛邪,只有如此,方能“留人治病”。注意扶助阳气,振奋脏腑功能,倡导气贵以流通,重视理气解郁,化湿行滞,反对一味苦寒清热解毒,病情复杂者宜寒温并用。既要紧跟现代科研的步伐,辨病用药,又要不失中医辨证施治之旨。最后,列举了常用抗癌药的应用心得和简析二则病案,务使更具体,更全面地反映刘教授的辨治特色。

陈悦邦[2]2007年在《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研究》文中指出胃癌是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胃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02%,居各类肿瘤之首。临床病理切片根据其转移与浸润深度分为四期。胃癌临床表现隐匿,诊断后能手术根治者仅占35%左右,根治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50%-60%,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论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基于导师刘沈林教授研究诊治中晚期胃癌的学术思想,探索和深化中医药对中晚期胃癌的认识,防治理论和临床研究。通过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中晚期胃癌的认识历代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中医对这类病证的认识分为四个时期,(1)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为初步形成时期,对于胃癌相关的症状,病因与发病,诊治与预后的有了一定的认识。(2)晋、隋、唐是研究与发展时期,关于胃癌相关病证的体征上有了更深一步的描述,治疗上出现了更多的方法。(3)宋金元是充实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多医学流派,也产生了很多学术观点,充实了胃癌相关病症认识。(4)明、清是一个系统与初步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前人观点的系统记载的着作,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临床运用上都达到了系统与初步完善的程度。充分挖掘中国医学文献宝库,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传统中医对于中晚期胃癌的辨证论治规律并指导临床实践,将对当代中晚期胃癌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分析古代文献,研究了古代中医关于胃癌的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家研究成果,分析了中晚期胃癌的病因病机,论述了胃癌的传统中医之辩证治疗方法。恩师刘沈林教授在运用中医药调治中晚期胃癌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辨治之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本文以临床侍诊体会为基础,主要从治法着手,兼顾病因病机、组方、用药,采用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深层次上展示和探析刘沈林教授辨治中晚期胃癌的学术思想。导师认为脾虚是该病的发病根本,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痰湿毒瘀。包括舌诊经验、扶正健脾、温振阳气等治法特点和临床治疗路径等。并据此,确立了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的治疗方法,拟复方芪冬汤为部分胃癌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亦能为进一步研制抗中晚期胃癌中药制剂打下基础。最后例举了导师诊治中晚期胃癌的病隅4例。综述对目前中晚期胃癌治疗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

安祯祥[3]2007年在《刘沈林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在探析脾胃学说发展源流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导师刘沈林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第一部分回顾了脾胃理论的发展源流。《内经》对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脾胃学说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制定了一系列辨证纲要和治法方药,为脾胃学说在临床诊治运用树立了规范。李东垣创立了“脾胃论”,并撰有《脾胃论》一书,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确立了脾胃病的治疗大法及创制了一系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使脾胃学说较前有了长足发展。叶天士在脾胃论方面主张脾胃分治,临证特别重视胃阴,创立了胃阴学说,倡导甘凉濡润养胃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学说。第二部分根据叁年来跟师体会及导师的口传心授,从脾胃病的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对导师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灵魂,辨证为本,有机结合辨病,辨证注重舌诊,从阴阳、虚实、寒热、气血、湿证、脏腑兼证等多方面诊查脾胃疾病。治疗中注意兼顾脾胃,调整脾升胃降的功能,相关脏腑同调,治脾注重温补升燥,治胃注重清润通降。并对导师习用的治疗大法如健脾法、扶阳法、养阴法、辛开苦降法,进一步展开了的论述。补虚时需先健脾胃,攻伐时勿伤脾胃,久病长期服药须培补脾胃。扶阳法则从理论源革到临床用药都进行了探讨,其温扶脾阳,可起到日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养阴法注重甘凉濡润以养阴,酸甘合用以化阴。辛开苦降法则从寒热并用切病机,攻补兼施,分清主次,辨证组方方面进行了探讨。第叁部分就导师对脾胃病中常见的慢性胃病、慢性泄泻、消化道肿瘤、脾胃湿热证的诊治,分别进行总结。慢性胃病以健脾为先,不可攻伐过度;对阴伤液亏者,治则酸甘凉润合用以养阴;迁延不愈见寒热错杂者,治则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久病入络成瘀者,活血化瘀是其治疗要法;结合辨病,注重综合治疗。慢性泄泻以久泄脾虚湿滞为病机关键,温扶脾阳为治疗要点,肝脾同病,则肝脾同调,扶正不忘祛湿。消化道肿瘤治疗注重病证合参,中西医结合;益气健脾不偏颇;甘凉濡润切病机;抗癌祛邪善伍用。脾胃湿热证治疗清利湿热,重在祛湿;理气化湿,气化湿亦化。第四部分介绍了侍诊记录的部分医案,结合医案对健脾、扶阳、养阴、寒热并用等治疗大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析。

刘沈林[4]2019年在《中医药治疗胃癌临床述评》文中认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胃癌的现代医学治疗以手术为首选,并结合辅助化疗以及放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中医药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手术创伤的恢复、减少化疗毒副反应、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等方面,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胃癌在防治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难点问题,需要中西医共同寻求应对方法。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临床角度研究报道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方法和经验,显示出中医药良好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提倡在肿瘤病证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辨治规律,创新理论,研究有效方药,建立符合循证医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沈林教授辨治胃肠道肿瘤学术思想探析[D]. 陈玉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研究[D]. 陈悦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刘沈林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D]. 安祯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4]. 中医药治疗胃癌临床述评[J]. 刘沈林. 江苏中医药. 2019

标签:;  ;  ;  ;  ;  ;  ;  ;  

刘沈林教授辨治胃肠道肿瘤学术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