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的资本运营现状及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资本运营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运营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内在要求。衡量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重要的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资源是稀缺的,资本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稀缺要素,为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我国正在进行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
一、资本运营是商业发展的新动力
(一)资本运营的涵义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产转为可以增殖的活化资本,以货币化的资产为主要对象进行购买、出售、转让、兼并、接管等资产重组性经营活动,实现资产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的有效运作与经营,资本运营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增殖。
资本运营的客体主要是市场化的企业,其动机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其本质是企业产权的交易,其结果是企业产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及由此引起的企业资产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
(二)资本运营的效用
资本运营可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加速经济增长。资本运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基于此要求,资本必然由技术含量少、获利能力弱、成长性差的企业流向技术含量高、获利能力强、成长性良好的企业,由此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且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化、大型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集团化、大型化和规模经营。按照国际惯例,企业扩大生存空间规模经营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内部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寻求企业重组和扩张。后者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资源重新配置。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实践证明,跨国公司成长的“助推器”主要是兼并和出资收购,即资本运营方式之一。
资本运营可以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已经由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向技术含量的竞争,科技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跃居第一。资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0%,而我国则不足30%。所以,我国急需加速科技进步,而通过资本运营,可以迅速为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增大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使技术或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国际竞争的要求看,随着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国际竞争加剧,资本运营已成为开展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纵观近几年国际上的跨国集团兼并、收购活动,烽烟叠起,一浪高一浪。加上资本市场愈加开放,资本流动更加快捷频繁,资本运营的大势已不可阻挡。地球已微缩成一个村庄,国际资本在这里寻求最有利可图的缝隙或空间。在这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中,存在着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诱惑力,这就激起了企业内在的资本扩张冲动,二者相互推波助澜,遥相呼应,这也给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增加了热度。
中外商业企业都在各显神通,为最大化发挥商业资本的力量而绞尽脑汁。我国商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获得较好发展前景的例子数不胜数。北京西单商场积极尝试强强联合方式进行资本运营,首先与友谊合并,实现了零成本扩张。之后,西单又与北京万方实业总公司联合经营万方商城。其成功的资本运作方式,为商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00年9月,北京王府井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东安集团公司合并为北京王府井东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意味着北京商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大商股份成功的资本运营也使大商集团在扩张发展中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二、商业板块成为资本运营的热点
从2000年开始,商业板块重组浪潮兴起,买壳重组成为其主要重组模式。商业板块上市公司由于规模相对较小、股权结构特殊等自身特点,其壳资源价值已经得到市场充分的认同。国内商业“大亨”上海的联华、华联,北京的国美、华联、物美,天津的家世界,广州的广百大厦和友谊股份等商业龙头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正紧锣密鼓,2004年商业资本运营将更加火爆。
(一)行业业绩下滑加大业内公司重组需求
由于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自身业态单一、规模偏小、经营方式有限、扩张乏力等诸多原因,许多商业上市公司业绩从1998年开始连年滑坡,陷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2002年这种状况仍然没能得到根本改变,有70%以上的上市公司出现了业绩下降,财务指标也有恶化迹象,甚至部分原来业绩尚属良好的上市公司,如西单商场、宝商集团等在2002年年报中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从商业上市公司2003年第三季度报告来看,商业板块业绩不仅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反而业绩两极分化趋势还在加剧,总体业绩水平仍然不容乐观。不太乐观的业绩预期、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以及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启动,使得一些商业类上市公司,如ST济百、东百集团等走上了重组道路。
(二)公司规模和股权结构有利于重组的可操作性
商业板块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全部分布在0.9亿-5.9亿之间,其中,商业上市公司中总股本规模在1亿元到4亿元股本以上的公司数量占商业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比如下图。
图2 总股本规模在1-2亿元的公司数量占商业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比
图3 总股本规模在2-3亿元的公司数量占商业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比
图2 总股本规模在4亿元以上的公司数量占商业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比
公司股本规模偏小、流通盘比重较高,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使商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地位非常突出,这使得收购方实现重组在形式上变得相对容易,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重组的可操作性。商业股流通盘全部分布在3000万元到2亿元之间,有41家公司流通盘在1亿元以下,流通盘占总股本比例很高,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超过50%的公司数量达到21家,平均流通A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达到43.10%,最高如宝商集团的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竟高达70.33%。如从商业板块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布来看,持股比重在20%-30%之间的公司数量达到31家,占公司总数比为43%。
(三)公司资产质量提升了重组的效率和可行性
通过对商业板块的资产状况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商业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并不差,这与其行业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商业本身投资周期短,流通性强,风险小。在资本市场上,商业股是现金流量表现最好的类股之一。商品一手进一手出,很少应收帐款,虽有存货,但一般说来,进来的也大多是卖得出去的货,像工业企业那样的冷背商品、甚至为了发工资,明知没有销路也不得不生产的情形较少。
商业股的资产大多表现为流动资产,商业类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比例较小,资产主要是建筑物、土地等,又多处于城市中心繁华地段,易变现、易重组,而且增值潜力较大。加上商业股一般股本较小,在资本运营和产业结构重组中显得较轻便,容易受到重组者的青睐。
商业板块上市公司的主业大多处于衰退状况。核心竞争力渐失,可塑性较强,从而使收购方从内容上完成实质性重组成为可能。如南开戈德、创智科技、青鸟天桥等8家商业公司转向IT行业,ST高斯达、烟台发展转向生物制药。
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商业类上市公司近年都是重组题材之一。
三、外资重组商业板块热潮不断升温
我国国有资本正逐步退出商业流通业,留下的空白需要大量新的商业资本进入填补,这其中除了日趋活跃的民营资本外,客观上也需要国际商业资本加入;尤其是在我国入世后,零售业成为最先开放的行业,再加上商业板块的独特优势得以显现,使得商业类上市公司成为外资首选觊觎之地。
引资进入中国商业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并购将取代新建,这成为国际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主流方式。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源于贷款压力业绩不佳,但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却很大,能通过吸引外资,改善资本结构并在管理方面进行改造;而对国际商业资本而言,这种收购兼并式的扩张也要比自我建设式的扩张速度快得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量圈地,使好的商业用地逐渐成为稀缺资源,新进入的外资商业企业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出于这一压力,会选择并购拥有该资源的国内商业企业,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外资商业企业来说,选择并购国内上市的商业企业可以坐享中国股市的高市盈率,而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容易达到用中国人的钱替自己赚钱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所以,通过并购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商业企业并购对象产生了新的衍变。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资本运营,已经从单纯的绩差股借助“壳资源”为核心的重组转变到拥有资源优势的商业类上市公司,这说明外资更加注重商业上市公司的质地。
以下几类商业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外资并购对象:
第一类为具体表现为具有一定地域优势位于中心城市的成熟市场或商业区的老牌大型商业企业,同时在行业中地位较为突出的公司,特别是其中的上市公司。虽然这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已难现昔日风采,但毕竟还是行业龙头,在当地都有着相当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并且与政府关系密切。其中一些超大型百货商店收购之后可以依托本身的百货店作为购物中心核心店,有潜力演变为购物中心这一新兴的商业形态。
第二类为连锁商业企业,包括超市、大卖场、专业连锁企业、便利店等各种连锁体系。连锁企业所拥有的庞大的销售网络无疑是吸引外资并购的主要原因,而且作为整个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锁商业将成为外资并购发生最密集的区域。
四、商业板块资本运营新趋势
2001年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证券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以及经济调整的内在要求,商业板块资本运营出现新的变化,呈现新的趋势。
(一)股东更替型资产重组步伐加快
从公开披露信息看,2001年以来,已经发生控股权变更的有中商股份、铜城集团、青岛东方、ST海泰(股权划转)、杭州解百(股权划转)、长百集团(股权划转);已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有健特生物、ST昆百大、华一投资、天龙集团、东百集团、豫园商城、济南百货、PT郑百文和上海九百。
(二)民营企业成为借壳上市生力军
在98年初至2000年末的三年中,民营企业借商业“壳”资源上市的不到10家。而在2001年以来的15家股权已经转让或将要转让的商业上市公司中,青岛东方、健特生物、东百集团等8家公司的新大股东均为民营企业,并且都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随着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加大,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活动中来。
(三)商业资产重组质量提高
商业板块资产重组质量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大股东实力较强,如健特生物的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豫园商城的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PT百文的山东三联集团等都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二是有比较完整的重组方案,新大股东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投资理念的转变,使商业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资本运营能否有效提高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
(四)商业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产业转移
许多商业企业通过另辟蹊径,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新的产业,通过资本运营进行产业转移,作为摆脱困境的策略。据统计,98、99两年,共有34家商贸百货上市公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业转移。除1家进入综合型行业,4家重新选择了仓储、房地产和酒店餐饮等轻型结构产业之外,其余29家均超越原有产业,借助来自证券市场的资金优势,进入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这些公司选择顺序依次是:信息产业、高科技、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金融业和基础设施等近10个新产业,占产业转移总数的85.2%。
从目前行业发展趋势判断,未来3-5年内我国零售企业两极分化倾向将会加大,一些规模偏小的弱势企业将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临退出或被并购的命运,而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将通过并购重组提高其在国内零售市场地位,我国零售业90年代以来小而散的市场格局将会得到彻底改变,资本运营将为中国商业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