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口语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表明,基于一定交际任务的课堂互动能够有效促进目的语习得,并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以下简称L2)交际能力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而现有的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常常出现不利于互动的情况,如课堂互动中学习者中介语简单化、低水平化、偏误化石化以及缺乏交际策略等。要解决上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另一方面要通过模仿真实交际的师生互动和纠错技巧,帮助学习者在准真实语境下获得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以L2教学领域中的交际互动为题,以初级汉语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建构互动式汉语课堂微观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启示。
一、实验设计
1.1 研究问题
近20年的SLA研究表明,成人要习得L2,必须通过一定程度的语言形式强化输入与练习,有意识地提高对语言规则的认识(Ellis 1994);而很多L2教学研究也表明,一味强调功能意义而忽略形式,容易造成偏误化石化,会阻碍L2习得过程的进展。研究发现,对语言形式的高频反复、大脑中新旧知识的关联、语言形式突出性效应和语言反例等认知因素可以直接促进L2处理及习得。(Doughty 1991;Ellis 1994;Cass 1997;Lightbown 1991)因此,我们以大剂量强化输入、重述反馈和强化输出① 这三类基于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考察其对促进课堂互动和学习者汉语形式习得的作用。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我们借鉴了欧美L2教学流行的主题导入法,即利用课文的主题,从情景出发,将有关的目标形式和相应的交际功能联系起来进行交流,让学习者通过篇章的主线或者课文的主题来学习,从而获得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的关系,并为其进一步的语言使用做好铺垫。
综上,我们希望建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级阶段口语课堂上,以主题导入法为引入方法,教师设置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习者了解和熟悉交际功能,并通过大剂量强化练习、重述反馈和强化输出强化学习者对汉语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的认识。本研究将考察这种新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汉语形式习得和促进师生互动的作用,我们分别将之操作性地定义为被试在口头测试中使用目标形式的正确率和学习者对教师重述反馈的注意度。
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两个平行的初级水平教学班,按照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两个班均为随机分班的欧美亚洲混合班,参加实验的被试各14人。两组均接受16个星期的教学实验,周学时为4课时,每周完成一课,即一项交际任务。实验者为同一位汉语教师,担任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口语课(4课时)。基于可操作性原则,两组均使用相同的教学材料,并接受相同的测试方法。
1.3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以《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为蓝本,并结合《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第1、2册)的相关内容,挑选出每课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形式,并根据这些形式设置准真实语境及交际任务。实验过程共选取12个交际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设置70个语言形式,并配合一定数量的图片,部分材料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1.4 评估方法
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录音、口头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和评估。
1.4.1 录音及口头测试
在征得学习者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部分课堂教学及四次口头测试进行了录音,重在考察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使用正确率及对教师提供的重述反馈的注意度。我们以四个星期为一个教学阶段,每个教学阶段结束时,安排一次口头测试,采用的方法是以学习者之间的生生互动为主体、教师提供评价及重述反馈。
我们以实验组和控制组学习者使用目标形式的相对正确率作为其语言形式使用正确率的衡量标准。相对正确率采用的是相对频率法,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是为了解决语料分布不均,且样本容量小、无法进行等量随机抽样的问题,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施家炜 1998)该算法可建立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上:在本研究所获得的语料中,相对正确率越高,学习者正确使用目标形式的频率越高,反之则越低。为保证测量效度,在测试中,学习者正确使用某语言形式多次,我们只记作正确使用一次。
在课堂教学和测试中,教师只对学习者关于语言形式的偏误提供重述反馈,我们重点考察学习者对重述反馈的注意度及重述反馈类型对其注意度的影响。根据前期实验结果(郑家平2006),我们将学习者对重述反馈的注意度操作性地定义为:在师生互动中,在重述后学习者能否即时准确地回忆出重述内容。
“即时回忆”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刺激后,在“第三话轮”无间隔地马上回忆出之前的重述反馈。关于回忆重述的正确率,我们根据被试的即时回忆与重述和初始话语之间的关系,将之划分为“修正性回忆(记作X)”、“调整性回忆(记作T)”和“没有回忆(记作M)”三个水平。“修正性回忆”是指学习者对重述话语的正确回忆;“调整性回忆”是指学习者对重述的回忆不正确,可是却对初始话语进行了调整;而对初始话语的重复和没有对刺激声音做出任何反应都记作没有回忆。测试方法同样采取相对正确回忆率。
1.4.2 问卷调查
为了解本实验的实际效用,我们对实验组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实验组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第一次问卷调查在学期初语音阶段以后(教学约一个星期以后),主要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个人情况,并重点调查学习者对自己目前汉语水平的评价以及对本学期学习结果的期待水平;后测(第四次测试)以后、期末考试以前,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考察学习者对这种新教学模式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现有汉语水平的主观评价。
1.5 实验过程
实验组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第1、2学时,教师通过主题导入法帮助学习者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大剂量强化输入,促使学习者运用目标形式与教师展开互动问答,进而强化其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主要是让学习者初步确立形式与功能的联系。第3、4课时,教师通过各种基于真实交际的任务,促使学习者进行强化输出,其中包括师生、生生问答互动,主要采取分组讨论和个人陈述的形式。其他学习者针对发言者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点评,点评过程中,以重述反馈的形式对学习者的语言形式偏误进行澄清式提问,若学习者未注意到教师的反馈,教师并不打断交际,而是用其他问题引导学习者对语言形式进行重新理解。
控制组采用“引入/复习—生词—课文—语法—口头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即:第1、2课时,按照上述模式处理第一部分课文及练习,第3、4课时,处理第二部分课文及练习;或者第1、2课时,处理生词及语法点;第3、4课时,处理课文及相关练习。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形式偏误,教师使用直接纠错的方法。
二、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测试结果
2.1.1 新教学模式对语言形式使用正确率的作用
在四次测试中,我们以约30个语言形式为目标形式,对学习者强化输出的要求也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比如,在后测(第四次测试)中,我们要求学习者完成约6—8分钟的陈述,并综合使用各种语言形式及相关话题。经过初步分析,在四次测试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正确使用语言形式情况如下表1:
表1 实验组、控制组在测试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情况(句子数)
由上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正确使用语言形式数量及其使用句子总数都呈现递增趋势,这说明,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两组学习者都能够使用更多的句子进行表达,并且正确句子的数量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四次测试中,除第三次测试实验组(73.62%)与控制组(69.23%)的正确率略为接近外,其他三次测验中,实验组正确率都高于控制组约:10%左右。我们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习者在四次测试中的语言形式使用相对正确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以.05为显著性水平。在四次测试中,p值均小于.05,并随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减的趋势。由此我们认为,在四次测试中,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关于语言形式使用的相对正确率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差异显著性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这说明,我们采用的新教学模式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正确使用汉语语言形式,即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汉语语言形式的习得。
2.1.2 学习者对重述反馈的注意度对促进汉语形式习得的作用
根据实验设计,一旦学习者正确重复或改正了自己的初始话语,我们就认为学习者注意到了教师提供的重述反馈,即实现了修正性回忆。我们从每个教学阶段中随机抽取一次课(2小时)的录音,共约8个小时,以此考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者对重述反馈的注意情况。
表2 课堂环境下学习者对重述反馈的正确回忆情况(句子数)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者所获得的重述反馈逐渐增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学习者对音节数小于等于6的短重述和改变1个语法项目的简单重述的较高正确回忆率(分别为80.36%和83.33%)说明,这两类重述反馈更有利于引起他们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学习者对于较长重述和改变项目较多的重述反馈,正确回忆率较低,但是在分析录音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习者能够注意到这种较长、较复杂的纠错性反馈,其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停顿(约两秒)或调整性回忆。对实验者提供的重述反馈,学习者无回忆的情况仅为8%左右。
在四次测试中,教师针对学习者的语言形式偏误提供重述反馈。四次测试中,实验组获得重述反馈情况如下表3:
表3 实验组获得重述反馈情况图
我们对重述长度对正确回忆的影响进行了基于相对正确回忆率的配对T检验,结果(如表4)表明,学习者对音节数小于等于6的短重述的正确回忆率高于对音节数大于7的长重述的正确回忆率,t(3)=4.735,P=.018,P<.05,而根据Eta squared result,,因此,约有63%的数据变异是由重述长度引起的。由此我们认为,重述长度对学习者正确回忆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表4 重述长度对正确回忆影响的配对T检验
在四次测试中,学习者对长重述和短重述的正确回忆率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下图1所示)。其中,从第一次测试到第三次测试,学习者对短重述的正确回忆率高于长重述,不过,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从10%降为3%左右;在第四次测试中,学习者对长重述的正确回忆率明显高于短重述,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使用的句子趋于复杂,句子的长度也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述长度对学习者的正确回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早期,学习者更容易注意到音节数小于等于6的短重述。
图1:重述长度对正确回忆率的影响情况
另外,我们对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对正确率的配对T检验(见下表5),检验后的结果显示,三组P值均小于.05,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对学习者回忆重述的正确率有显著影响。
表5 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对正确回忆影响的配对T检验
结合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对正确回忆影响的配对T检验,我们认为,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三种差异对正确回忆率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下图2所示)。特别是在经历了第三次测试后,学习者对改变语法项目4个以上重述的正确回忆率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重述长度对注意度的影响趋势很相似。我们认为,这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而对于初级阶段早前汉语学习者来说,改变项目在4个以内的简单重述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图2: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对正确回忆率的影响情况
综上所述,本项教学研究表明:在汉语课堂中,汉语学习者能够注意到教师提供的重述反馈,其中,重述长度和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对其注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长度在7个音节以内的短重述和改变项目在3个以内的重述更有利于其注意形式差异并进行修正。并且这种反馈形式有利于促进课堂的师生互动。
2.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促进汉语课堂互动的实际效用,我们对实验组学习者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根据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有91%的汉语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汉语口头交际的能力,希望自己能较自由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而85%的学习者则希望在中国工作或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这些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求汉语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速成、实用、真实的效用。
第二次问卷调查,我们主要考察学习者对新教学模式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已有汉语能力的主观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实验组学习者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
我们也对学习者对自己汉语水平的主观评价进行了调查,采用开放式答题,即:现在你能用汉语做哪些事。我们对学习者提出的能力进行了整理,如表7所示:
表7 学习者自我汉语水平评价
由表8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给自己的已有汉语水平比较高的评价。由这些评价并结合实验者的课堂教学观察,我们认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为期约16周的学习,汉语学习者基本能应用汉语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具备了一定的在生活中自学汉语的能力,这与课堂互动及重述纠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手段帮助学习者养成了良好的汉语交际习惯,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继续学好汉语的信心。
三、结语
经过实验分析,我们认为,在初级阶段口语课堂上,以任务为基础、以形式为中心、以促进学习者对差异的注意和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互动式初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剂量强化输入、重述反馈和强化输出三类主要教学技巧,能够加强汉语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相关交际功能的认识,进而促进其汉语形式习得,培养其互动技巧,树立用汉语交流的信心,有效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
L2教学强调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语言形式对于初级水平学习者很重要,对于高水平学习者也同样重要,因为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要接受的语言形式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初级水平学习者接触的多为日常生活的口头表达语言形式,而高水平交际者则必须掌握适应正式场合的书面交际形式。因此,对任何水平学习者都不应忽视形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围绕一定的交际任务改造并设置具体的语言形式,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连贯而复杂的表达习惯。因此,以形式和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样适合高水平汉语学习者。
考虑到客观教学要求和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选择了口语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但这种教学方法对综合课以及阅读课同样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这是因为,这种以形式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主体导入法为引入办法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发挥教材资源的效用,同时从课文引入交际,因此,更适合陈述性的课文文体,以及要求成段表达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在课程设置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总学时大大多于口语课堂,因此,我们设想,将本教学模式引入综合课堂教学,收到的延时效果将更加显著。而对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开设的阅读课,往往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略显枯燥,我们认为,阅读课同样担负着交际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同样可以引入阅读课,帮助学习者通过阅读文章,掌握正式交际中需要的语言形式和有待表达的语言功能。
总之,我们认为这种以任务为基础、以形式为中心、以促进学习者对差异的注意和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目前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能够最大限度的将教材与真实交际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协调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的关系。
注释:
①大剂量强化输入的方法是教师设置大量不同的语言活动,让学习者高频率、大剂量地接触目的语形式。重述反馈是在NS-NNS口头互动中的一种隐性纠错反馈形式,其主要做法是在不打断互动、不改变学习者初始话语意义的前提下,本族语者改变学习者话语中不合目的语规则的部分,用另一种方法重新表述,从而达到反馈的作用,其主要做法是采取打断不唐突、改错不直接的重复法。强化输出的方法是教师设计大量具有针对性地交际任务。对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提出明确的、有一定挑战性的结构要求,让学习者围绕目标形式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