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性论文,传统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14)06-0039-07 对于中国武术的学者来说正面临着这样一种环境:一方面全面深化变革传统武术的号角阵阵,另一方面现实环境错综复杂,变革的紧迫要求必须做到“蹄急”,环境的复杂又要求尽量保持“步稳”。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当下传统武术的现状与问题,以找出更合理的对策,这正是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中西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西方强势文化的异化侵袭,人们思想观念的急速转变,使得传统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自武术的发展道路出现分化(竞技套路与传统套路)之后,分道扬镳的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差异与歧义。一方面,发源于传统武术的竞技武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发展体系健全、影响范围日益广泛的国内外知名体育运动;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导致了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不断边缘化和西方化。作为中国武术核心的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沦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正一步步走向低谷和迷途。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异变和中国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对传统武术发展出现的各种“误读”,无疑成为当下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所以在传统武术快速走向衰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它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当下武术研究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1 关于传统武术概念的界定 传统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传统武术的基本依据。关于传统武术的界定,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从运动特点和方式上来看,温力先生认为,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体育进入中国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产生与发展,竞技武术随之出现。竞技武术的现代竞技体育特点突出,它与民间流传的武术区分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将在民间流传的武术称为“传统武术”。[1]学者李龙在文化社会学视角来看传统武术,认为“中国武术发展形成了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两大格局,传统武术是指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至今依然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以拳种为基本单位的各种武术流派和门派的总称”。[2]有人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3]栗胜夫指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散手和各种功法为主要练习形式,注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4]赵国庆将传统武术定义为:“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体用兼备,打练结合,并融健身修身、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运动”。除此之外对于传统武术的研究还有很多,但是传统武术至今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前提下,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武术是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并延续至今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以血缘或模拟血缘关系为主要传承方式,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目的并以打练结合作为主要练习形式,注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民族性的身体技艺。 2 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 昔日的辉煌和时下的低迷 传统武术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5]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孕育而生的,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与宗教、哲学、美学、道家、中医等相互交融,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武文化”,还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出现了流源有序、博乱繁杂武术拳种。首先,从运动形式来看,传统武术不仅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为直接或婉转表现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体现“实用技击能力”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为提高某一项身体技能而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特技;其次,从风格流派上讲,传统武术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派、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技法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与此同时,传统武术还出现了相应的武术著作,如《陈式太极拳图说》、《少林武当考》、《心意六合拳谱》、《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国术史》、《拳经》等等著作问世,以及相应的武术思想理论,如形神统一说、拳法阴阳说、柔守处雌说、尚武崇德说等等。近代之前的传统武术不论是从拳种数量、门派分类还是理论体系、动作风格都是空前和绝后的,所以若要对过去的传统武术做一个评价,用“辉煌”一词最为恰当。面对传统武术昔日的辉煌,现阶段传统武术的发展无疑显得尤为尴尬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市场化进程。在很多方面上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价值观念落没、现实社会道德失范等现实使中国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场价值体系的转折和重建。[6]正是在这个骤变的时期,传统武术出现了困惑,迷失了方向。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致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外日益频繁的交流、西方思想观念、体育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变以及娱乐项目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至于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受到彻底改变,同时由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以及对外来体育项目的新奇,导致了传统武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边缘化程度越来越突出。其次,域外体育以及竞技武术的快速发展间接或直接的致使了传统武术的衰退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各区、县、市体校的武术教学和训练均要针对省和国家级竞技比赛的需要而进行设项,传统武术难以与以高、难、美、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代竞技武术竞争,而被进一步边缘化。以至于冉学东在《当代文化空间中传统武术的存在方式》一文中认为:“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竞技武术的强势,传统武术生存的文化空间被不断挤压,致使一些门派拳种成为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面对如此困境,“鲜有部门和单位对传统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进行关注,以致使传统武术处在自生自灭的境界中”。[8]所以说,传统武术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依稀地告别了昔日的辉煌,逐渐走向满目疮痍的凄惨现实。 2.2 丰富多样的拳种体系和单一的套路比赛形式 流传于中华民族各地区不同流域、不同风格的拳种体系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知识。其中,拳种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武术包罗万象的流派体系中。武术流派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多种多样的套路表现形式。同时由于门派的相互对立,使得武术各派都保留着相对稳定的并可以区分与其他拳系的“拳种风貌”,正是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五花八门的拳种,它们独特的风格,姿态迥异。例如长拳架势舒展,大开大合,高飘响脆;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绵绵不绝;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上,勇猛刚健;形意动静相间,劲力雄沉,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南拳发劲脆短,以气催力,拳势猛烈;通臂甩膀抖腕,法力透达,放长击远[9]等等。风格迥异的拳术体系和套路风格汇合成多姿多彩的传统武术套路,据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这些经典拳术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中国劳动人民聪明的才智,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敛性、艺术性等特征。也正是传统武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使得一些学者认为“武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的民族运动项目。” 然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西方体育浪潮的侵袭下,逐步走进“文化模仿”的歧途。正如《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王岗著)一书中说道“我们所有的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开展推介的大多都是西方体育项目,我们的所有竞赛程式全部移植西方竞技体育模式……更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效仿着西方的竞赛模式在开展”。[10]在这种“文化模仿”的驱动下,导致我国武术相关的竞赛体制中,单一的武术套路竞赛模式与应有的传统武术评分体制之间的鸿沟愈加不“和谐”。特别是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的驱使下,在追求武术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化的发展进程中,竞技武术在追求奥运会竞赛方法、选择奥运会竞赛模式、在追求动作技术的“高、难、美、新”的技术过程中,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武术的精神实质,异化为西方体育的另类形态。[11]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竞技武术“作为传统武术标准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已演变成为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异化,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造成了严重挤压”,[12]从武术竞赛的发展来看,今天的竞技武术比赛规则正在大横其道,独自掌控着武术比赛规则的大权,强行扭曲着传统武术的形态,致使传统武术也是越来越远离历史的传统味道,使得传统武术也逐步沉沦为西方体育的派生品。纵观武术比赛赛场的各大赛场,竞赛内容与传统武术之间显得毫无瓜葛,即使有个别的也是挂着羊头卖着狗肉,有其名号无其内容,在极其稀少的传统武术比赛中,演练出来的传统武术的风格也丧失了原有的意蕴和味道。这些不可回避的事实导致了传统武术在“误读”的同时发展更加滞后。可以说,今天传统武术丰富多样的拳种体系和单一的套路比赛形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传统武术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3 武术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广博精微的武术技术,还包括底蕴深厚的武术文化。特别是进入“文化软实力”时期,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武术也“由原先的‘搏杀术’到今天的‘运动武术’进而逐渐嬗变为‘文化的武术’”,[13]而文化的武术在传统武术中更为凸显。传统武术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就是有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因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武术早已形成了内涵广博、层次纷杂的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兵学、伦理、美学、文学、舞蹈、戏曲、音乐等关联紧密”。[14]传统武术在传统礼数的规约下,在道统思想的牵引下逐步升华为一种“尚德”的文化形态,在推己及人、内圣外王的思想指引下,趋向于艺术的写实,强调和谐有度的变化,在岁月的浸染中演化为一种充满哲理与谋略的文化载体。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中国独有的身体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在身体层面的重要外现”。[15]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本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精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同时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式思维,散发着浓厚的传统韵味以及象征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折射出来的传统武术,在哲学、伦理、美学、文学等范畴中提炼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多种渠道传承与传播,它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利于中国武术文化的发扬。 武术自身固有的文化底蕴具有深而广的特点。然而现阶段传统武术的内涵在时代的发展中已经在逐渐走向消亡,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也出现“空洞式”的没有灵魂的躯体传播。“传统武术存活几千年而生生不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渐渐地丧失了自己一贯坚守的阵地,从而流失了传统武术所固有的优秀文化”。[16]因为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武术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的影响和强势文化的侵蚀,导致其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的生存濒危特性。[17]所以,就武技文化而言,各种外来武技文化纷纷涌入中国。“外来武技文化符合现代人喜欢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口味’,现代青年人愈来愈钟情于它。很少青年人再钟爱需要花费很多气力才能学会、读懂的传统武术。由此对传统武术造成的冲击是:压缩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18]正如马文国、邱丕相在《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19]一文中说的那样“休闲娱乐文化的冲击、西方体育意识的渗透、现代社会对传统武术的‘祛魅’以及对外来武技的无奈导致了武术文化的遗忘和流失”。传统武术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传统武术文化的流失和消亡,是中国武术根本性的灵魂的抽离。因此,这种流失速度越快,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危害性越大。若不加以控制的话最终会导致中国武术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所以,若再不重视武术文化的定位和传承,传统武术可能真的会在的多重挤压和忽视中消逝,到那个时候再谈及中国传统武术,我们只能在记忆或图像中搜寻“昔日的辉煌”。 2.4 传统武术的趋西方化和人才断层 高超的技术、博大的理论和深邃的精神思想构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文化单元,是中国武术文化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绵的根基,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20]但是,纵观武术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世纪以来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以来没有摆脱强势的西方体育的示范性主导的牵引,走进了一个问题的时代。[21]其中,传统武术发展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日趋西方化。由于西方体育以及竞赛规则的引入,导致各级武术比赛评判标准都趋向西方竞技运动项目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以及申奥、入奥情怀等原因,直接致使传统武术在技术内容、运动形式、评判标准上都被限定在西方体育竞赛模式之中,趋西方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例如2004年8月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会,采用专业体育竞技运动的评判标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交流的评判标准。用这种西方化的竞赛模式、西方化的竞赛体制、西方化的评分标准来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赛事体系的评价观,无疑将会成为西方化趋势的间接舵手。 与此同时,现阶段的“传统武术后继乏人,缺乏必要的改革创新,成为被遗弃在角落的国粹”。例如,“山东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0个拳种项目反映出共同急迫问题——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方式单一。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诸多拳种传承后继乏人现状较为严重”。[22]在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与生俱来的门派观念、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传承观念,也是致使许多优秀武术传承人脉日趋式微,甚至出现有源无流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传统武术的人才仍滞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后备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使得传统武术的培养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仅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在陈式太极拳发源地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近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一名在研习“陈氏太极拳术”有所突破的武术人,反倒是在陈家沟的武术学校里“竞技散手”和“跆拳道”却风靡一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竞技武术的异化、传统武术的失宠、学校武术的尴尬、大众武术的失落、域外体育的挤压等等,谱写出一曲现代武术的悲歌”。[23]传统武术的趋西方化和人才断层是武术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时代发展的特性与传统武术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更合适、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武术的发展时,传统武术所表现出的“场景”无疑是不尽如人意的,尽管近年来国家(或体育总局武馆中心)对传统武术开始了重新的重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传统武术的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武术“被边缘化”的事实却不是朝夕就能够改变。今天,每当武术在国际场景中获得赞誉时,人们想到更多的是“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每当赛事改革和创新时,对应的武术主体更多的是竞技武术;每当电视屏幕中出现的花哨、优美的武术片段时,更多的也都是竞技武术的身影。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根基与核心,“却总总被忽视、总总被淡忘,以至于人们已经不知道传统武术到底是何物,它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24]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源,时代文化是‘流’。‘源’与‘流’两者不是并行的,先有‘源’而后有‘流’。‘源’是‘流’的起点,‘流’是‘源’的发展。”[25]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传统武术是“源”,现代武术是“流”,“流”不能脱离“源”,因为,没有“源头”的“流”最终的结局只会是断流和枯竭。所以,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来看,若再不加强对传统武术的重视、保护与革新,中国传统武术可能真的会成为“逝去的武林”。 3 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性思考 在当今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社会所兴起的科学浪潮之比刚刚从传统历史中走漩涡出的武术体系,是固守还是摒弃;是保护还是改革;是“守城”还是“进城”、“出城”[26]已经成为我们对武术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大量的武术发展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解放思想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抉择”、改革创新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回归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立足之本”、传承和保护并重是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有效保障”。 3.1 解放思想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诉求” 自古便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为纽带的社会形态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伦理道德至上”的思想价值观。中华民族能够长期稳定并和谐的发展,伦理道德的约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是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特别是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武术,之所以与新时代发生脱节主要是因为思想的滞后。在这种长期的封闭、封建的环境熏陶下,在儒家思想阶级制度的牵制下,使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传统武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封闭思想和保守思想。武术是一个不断习练、不断体悟、不断革新的身体技艺,正因如此,才有了“武不尽势”的说法,由于不同的人对武术的认知和体悟的各不相同,在传统武术的历程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门派和技法。而在每个拳种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继承人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即使是一个拳种也有可能分植出多个拳系。例如太极拳,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已经在不同思想和表现手法的影响下,分枝出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等不同形式的太极拳。其实,这种不同范式的传播对传统武术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固化和老旧,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各种思想弊端。“门户之见”、“自我主义”、“保守心态”、“互相攻击”等等相继出现。在这种落后思想的束缚之下,本来就相继没落的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无形之中陷入“思想的羁绊”之中。 所以,武术的传承思想的转变、旧守观念的突破是确保传统武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决定着传统武术发展道路的长远。因为,农耕文明孕育而生的传统武术,“传统和权威受到尊重和模仿,掌握着经验的长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作为小辈则以必须服从的代价换取这种经验,师父及长辈所言的一切便是经验和智慧的化身”,而这里的长辈所言的“一切”代表的是从师傅口中说出来的即便是错的,也是对的。而在当今现代文明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安于现状,不敢主动寻求突破和真理的守旧心态已经不利于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不仅如此,“缺乏对传统武术多元化功能的梳理和引导,而导致习练者缺乏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认识;缺乏高素质的指导人员以及参与人员良莠不齐难以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27]这些有待转变的思想误区都是制约传统武术推广的重要因素。现如今,随着文化复兴的迫切需求“传统武术发挥着自身的优势,正在释放着与世界全面接轨的能量”。[28]所以,这些不利于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的快速转变已经成为武术传承的必然选择。 3.2 改革创新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人们所处时代所需要的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相适应的。落后的、过时的事物必定会被新的事物所代替,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一般都是精华和糟粕相互杂糅的,即使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也有无价值的或不适于当代发展的内容,所以在保护和传播中就要求我们要对其进行仔细的分辨和筛选,要把有价值的、符合当代发展的文化精选出来,加以保护和传承,无价值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则要坚决舍弃。传统武术的发展亦是如此。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来看,固守和保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为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新鲜事物的强烈刺激使得原本就受到世人冷落的传统武术更是雪上加霜,岌岌可危。充满农耕文明社会特征的传统武术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如若再坚持固守所谓的“不变”、“原汁原味”,那么传统武术最终的道路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是要在继承自身文化“取其精华”的同时,勇于“去其糟粕”。就像跆拳道、柔道一样,勇于与世界发展潮流相融合。因为,“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武技也是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武术应与之进行连续不断的、开放性对话和相互诘难,传统武术才能不断地吸取精华,摒弃自身不足,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29] 所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革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并无他路可寻,因为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我发展的一种必然抉择”。[30]从历史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先进的文化总是影响着落后的文化,体育亦是如此。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交融的时代,先进的体育文化则会吞噬落后的体育文化。因此,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勇于自我创新,以积极有利的姿态融入现代和谐社会之中从而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虽然当代传统武术技击价值取向有所削弱,但是在健身、娱乐、商业及艺术价值功能却得到明显的提升。因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期,传统武术在现代文化生态下的文明社会中仍然有着许多无法替代的生存价值”,[31]所以,合理的科学的对传统武术进行有机改革或创新是未来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3.3 文化回归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立足之本” 武术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武术上。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武术当作体育项目而是把它看作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32]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面前却显得是那么娇弱和无力,以至于多少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地走向消亡和异化,又有多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名册中的一行枯枝,等等的这些问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我们的文化创新意识不够,文化自信程度不高、文化表达能力不足。所以“面对文化争夺的硝烟和文化流失的痛楚,我们应当有所觉悟,有所启发,因此需要从文化的视角为处于窘境的传统武术寻找其失落的尊严与厚重,为传统武术在文化碰撞的时代构筑起与西方强势文化交流的话语平台”。[33] 传统文化回归到中国武术的构建原本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中国武术原本就属于中国文化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支惊涛骇浪,它既有来自源头的活水,又有流经各级的水源,最终汇集在文化的海洋里生生不息,永不间断。于是乎武术界一些具有远见卓识和历史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武术,提出“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口号,并指出当下中国武术发展应该向传统武术回归,回到原点,“传承要精深,力求原汁原味,先继承下来再创新发展”。[34]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继承并不是盲目性的,而是要有选择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武术文化我们要予以发扬和保留,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的武术文化我们一定要主动舍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传统文化的回归,意味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要:有鉴别,有选择,有继承,有摒弃,不能囫囵吞枣,有用无用整个吞下去。对待武术文化的回归我们要进行整理和甄别。理清即是要整合、理顺那些经典有益的传统武术文化,使其能够渊源有序,系统的保存并流传下去,为后世的传承做出基础保障。甄别即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做出甄别,要确切解释其原始意义,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科学的分辨出那些属于武术文化正能量,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具有超时代、民族和意识形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我们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弘扬;对那些带有明显的守旧、负面影响的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观念和负作用的,我们要果断对其进行剥离和摒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传统武术的文化自信、重拾传统武术的文化精神、重建传统武术的文化话语权。 4 结语 曾经辉煌的传统武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和发展的,正是在这种封闭、单一的社会背景下寄居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才发展的如鱼得水。然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武术发展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主要原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已经不再适应传统武术原有的发展模式,所以面对传统武术过去和现世之间的逆差,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道路将是一条“艰辛的变革”之路。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机构、专家、学者已经已经意识到这些危机,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效果似乎不太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传统武术,我们首先要找回传统武术的自信,不能盲目的为了迎合别人的喜爱而忽略自身的优势,不能只看脚下的寸土利益而不看长久的持续发展。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武术要想在今天更好地发展,就要朝着革新的必然性、文化的回归性、继承与保护的统一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几个大的方向前进。因为只有这样,传统武术才能在确保大武术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打破竞技武术一方独大的格局,找回自己的尊严与地位,重建自身生存的空间、活动的机制以及展示的舞台。 收稿日期:2014-11-03 修回日期:2014-11-28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思考_武术论文
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思考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