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列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列宁论文,要将论文,对立论文,抽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529(2001)01—0010—05
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发展,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有益成果。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理解,再加上极“左”思想的干扰,习惯于“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错过了一些极好的机遇。今天,重温列宁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规律作出社会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列宁后来所概括:“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的,它在历史上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起来的,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1](P243)可对于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进行详尽的描绘,只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时候,或在与他们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讨论的时候描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轮廓,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里生产资料将实行全社会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按劳分配,因而商品、货币将失去作用而退出经济生活,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将丧失原有的职能而趋于消亡。而现实社会主义首先并不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极端发达的英、美、法、德等国产生,而是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民族文化素质较差的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如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和二战后的中国等等。但是,马恩对新社会粗线条的设想相当深刻地印入后来社会主义者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因此,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领导人在实践中忠实于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过“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试图用直接的便捷的道路过渡到没有商品、货币、市场的社会主义。可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没有让自己继续受原有观念的束缚,而是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出发,不断修正过去信仰和尊崇的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在俄国革命前,列宁对俄国国情的认识在总体看是偏高了。他总是将俄国同英、美、法等国家相提并论,并一同列为处于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帝国主义”。但是,在俄国革命后,特别是在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以后,列宁对俄国国情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了。他认为,俄国之所以不能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不文明状态”[2](P357)。 他列举了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严重落后性,认为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提出和业已开始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与物质贫困、文化贫困之间的脱节”[2](P400)。 “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那么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可能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3](P221—222)。因此注重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就开始探索从一个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前进的特殊道路。
列宁从俄国具体国情出发,冲破现成的理论和公式,不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重新进行了思考。他庄严宣布:“我们应该以现有的东西为出发点,我们应该以绝对确定的东西为出发点。”[2](P302)这个出发点就是俄国落后的经济、 小生产占优势的国情。他认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以另一种速度,通过另一些途径,用“新的迂回办法”,实行整个过渡。因为“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向前迈进的第一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通过这一级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一级”[1](P164)。 所以列宁坚决主张将不惜用独裁的方式和野蛮的手段在俄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并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观点:“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4](P217)使私人资本主义也能促进社会主义, 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因此列宁多次强调不要害怕资本主义。他认为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本身是没有错的,而关键在于苏维埃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培植”资本主义。其基本思路就是“用资本主义之砖,筑社会主义的大厦”,即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列宁期望通过这条道路,使俄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大思路的重大变化,进而导致了他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这种根本改变是什么呢?早在1918年,列宁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5 ](P520)列宁在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比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剥夺剥夺者等等)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俄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落后,现代化大工业基础薄弱,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文盲半文盲占全国人口75%以上。这种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因为俄国没有比较丰富的资本主义“遗产”可以接受。因此,列宁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不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必须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要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就要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6](P254)。 在他看来,要建设无产阶级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包括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并不是资本主义独占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6](P332)因此,“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东西结合的好坏。”[5](P170 —171)
(二)要大力利用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管理
列宁认为,任何社会化大生产都需要技术和管理,但技术和管理的本领不会因为这个阶级是先进阶级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加之俄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资金、人才匮乏,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知识经验,就此而言,更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目的之一就是要尽快地把资本主义这套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学到手,不是仅仅依靠办学校,必须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学习。为此,他曾设想,把租让地区办成棋盘的格式,让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纵横交错在一起,以便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此,当时许多人不能理解,认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不是我们革命家干的事”。列宁坚决反对这种论调,他指出,有人认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5](P252 )。“如果你们不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7](P6)。 对于一部分人企图在苏维埃俄国禁止和堵塞利用资本主义的主张,列宁斥之为“愚蠢”和“自杀”,他强调,“一定要纠正这些错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鼓励大家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经济管理科学,他还亲自抓了在苏俄学习和推广泰罗制,并由国家出版了叶尔曼斯基的著作《科学组织劳动与泰罗制》,并为这本书写了《白璧微瑕》的书评,还建议把该书作为职业学校和中学的必修教材,以便在苏俄普遍推行泰罗制,但他并不主张全盘照搬,而是考虑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特点对这种制度加以改造。为此,他曾建议苏维埃政府同美国工人团体签订合同,请他们向俄国工人传授高度熟练的劳动技能,还要求在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工资制等。列宁说:“已经夺得政权的工人阶级,它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历史上是我们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5](P317 )并明确指出:要吸收欧美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俄国第一等的首要任务。
(三)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专家的作用
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经验,必然涉及到怎样对待掌握这些技术、知识的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专家的问题。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比以前更多的工程师、农艺师、技术人员、以及各种有科学知识的专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是以电气化为特征的大工业,这种大工业的劳动是社会化的、大规模的,是建立在科学成就基础上的,因而需要大批受过科学教育的专家,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指导,便建不成社会主义。但是在科学文化落后的俄国,去哪里聘请大批的专家呢?资产阶级刚胜利时,曾利用了封建阶级出身的人作管理工作,否则它就无人可用,而我们现在也有同样的任务。社会主义俄国的建设事业不可能由什么新人来完成,应该而且也只能吸引和利用浸透了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利用他们的文化和技术,除此别无选择。
因此,列宁强调,对旧知识分子和专家们要采取无产阶级的政策,即:政治上要团结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工作上要信任和使用他们,以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列宁把那些具有丰富知识,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当作宝贵财富,即便是一些对苏维埃政权不满的资产阶级学者、教授也是主张尽力争取,耐心教育。他要求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领导和指导专家们工作,又要爱护和尊重专家,虚心向专家们学习,并认为这是衡量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共产党员只能议论‘领导’,不善于安排专家做实际工作,不善于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成就。那么,这样的共产党员就毫无用处。”[3](P115 )“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得政权的先锋队去掌握和采用托拉斯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了。”[5](P289—290)他严厉批评了那些只会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不会与专家共事的领导者为“共产党员自大狂”,认为那些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要比妄自尊大的共产党员宝贵十倍。正因列宁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使苏维埃国家把科技、文艺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向资本家学习做生意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敏锐地看到必须向资本家学习做生意、学会资本家的经营之道。他在《论粮食税》中说:“不要害怕共产党员去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商人,向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学习’成绩,只有靠实践经验来检查:要比自己身旁的资产阶级专家做得更好,要学会用各种办法振兴农业,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流转。多花点学费并不可惜:为了学习要不惜破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他坚决地批判了那种轻商贱商的传统观念,并向全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现在,在我们和资本主义的(暂时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并存的条件下,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批发商这类经济界人物同共产主义似乎有天壤之别。但正是这类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8](P176 )为此,列宁提出了“大家都去做经济工作”的号召,要求共产党员向国内外资本家学习经商,学会做生意,学会做经济工作,并且警告“任何懈怠都是极大犯罪”。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是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2](P368)。 “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性,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主义复活,说起来苏维埃机构是全体劳动者都可以参加的,做起来却不是人人都能参加,不是法律阻碍了这一点,是文化的落后,对文盲来说只能是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现代政治。”[2](P399 )列宁强调:“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6](P309)所以, 列宁始终把扫除文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并向全党提出:“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8](P195)为此,在1920年7月19日专门成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列宁认为:“仅仅扫除文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水平。”[2](P368 )而且应把它提到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的高度来加以认识。“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2](P368)。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但“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还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说不上任何文化,既说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2](P357)。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列宁高瞻远瞩地提出:“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2](P358 )可以说列宁是社会主义国家里最早提出尊师重教的伟大决策人。
三
在人类历史即将迈入21世纪,知识经济倍受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之际,我们重温列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知识经济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其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有着巨大的功能和作用,对任何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又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而科教兴国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知识经济,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其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将增加,后发制人的优势作用将减弱。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为艰巨也更富有挑战性,要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更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在下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知识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性国策,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制约中国大跨度发展的瓶颈,抓准了促进中华民族综合国力尽快提高的切入点。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又是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世界范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又在教育。今日的科技成就决定明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教育却决定着明日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和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的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源源不竭的人力补充。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将加快,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周期将缩短,技术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将缩短。因此,是否具备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从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要奉行积极的“拿来主义”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成为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现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在提高综合国力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际性激烈竞争必将是高科技的对抗、智慧的拼搏和知识的较量,较量中的上升或下降,立足或被淘汰,关键取决于在这个崭新领域有没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在这种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需要参与国际新的分工交换,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置身国际交流之外是十分危险的。我国要尽快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立足实际,奉行“拿来主义”,借鉴吸收其经验并为我所用,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现代科技革命是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等多领域变革而形成的。在这场革命中,采用高新技术、实施现代管理、推行跨国运营是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特别是现代管理在与经济活动的紧密融合中,东、西方管理文化交相互补,形成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各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今天,我们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积极学习,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有益的管理经验,虚心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科技兴工之道,管理立业之经,发展立足之本,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地加快培养选拔各级各类人才,使他们尽快成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有用之才、复合之才和专家人才。对于人类史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都要有批判地学习,有选择地借鉴,有创造地利用。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建立在比较牢靠的基础之上。
在世纪之交,“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日益成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一定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
收稿日期:2000—10—20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