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混凝土作为重要的施工项目,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而,必须提高土木工程混凝土的技术水平。本文在此从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几个因素出发,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要点做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艺
前言:当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土木工程的建设,所以,对土木工程的建筑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施工技术的使用,相应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做基础的材料,是由砂子、石子和水泥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而成,较其他建筑材料具有造价低的特点。按照国家规定,土木工程必须使用混凝土。混凝土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定进行控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没有及时发现,必将给建筑主体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二、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水灰比的影响。由于混凝土强度与水灰比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其中水灰比越大则混凝土的强度越小;而在具体的水化过程中,水灰比直接决定着水泥的孔隙率。要想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提高,需要充分捣压和混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有效降低水灰;如果采用同种水泥,水灰比越小,则骨料和组分之间具有越大的粘结力,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另一方面是水泥自身强度的影响。由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水泥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混凝土中水泥的强度越高,则配制形成的混凝土具备越高的强度。影响水泥混凝土的主要因素就是水泥的细度及其化学组成,而水泥质量波动函数和相应的混凝土强度波动函数保持一致性,其直接决定着水泥的细度,可以说,水泥自身的质量与强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三、做好土木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原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有水泥、骨料、水等基本材料,还有一些调节混凝土性能质量的粉煤灰以及外加剂等其他原材料。在选择这些材料时,需要严格把关材料质量,确保所有的原材料质量都能够符合技术要求。例如,水泥的强度等级必须要符合要求,骨料的含泥量与含水量都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水中不得含有侵蚀性物质。而对于外加剂,增加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需求,选择最合理的外加剂,以满足混凝土的性能需求。一般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会加人适量的粉煤灰用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而外加剂则主要是添加膨胀剂,以尽可能的降低混凝土的收缩补偿作用,减少或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
2、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的确定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其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定中,需要充分结合实际的施工状况、气候环境以及原材料的相关参数等,根据试验室的试验结果合理确定配合比。其中尤其需要注意到水的比例设定。因为若水含量过高,则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而水含量过少,又会使混凝土在泵送过程中出现堵塞现象,这点是需要设计人员格外注意的问题。
3、施工现场的其他准备工作
除了混凝土的配制以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还需要将施工的基础处理做好,相关的隐蔽工程要进行验收处理,模板支撑体系也要确保牢固可靠,不留缝隙。另外,还需要做好测温管的安置,在冬季施工时还需要准备养护所需的保温材料。最后,经基础施工等技术交底工作经隐蔽验收及技术交底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技术要点
1、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并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浇筑,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
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捣实
捣实就是入模混凝土成型及密实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施工来确保混凝土的结构构件能够形成准确的外形,并且保证其强度以及其它的性能指标也能满足设计所需的要求。混凝土在进行入模之后必须及时进行振捣,进而使入模混凝土能够充满到模板的所有空间,将气泡排出,这样就能确保混凝土的搅拌物能够得到充分地密实,并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振捣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振捣,另一种是人工振捣。人工振捣就是运用插钎或是捣滚等工具进行夯、插等作业,进而达到使混凝土成型的目的。通常只在小范围施工或缺少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而机械振捣能够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机械振捣。
3、施工缝
由于设备、技术或是人力限制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能连续的进行,并且间歇的时间要超出混凝土初凝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留置施工缝。而施工缝留置的位置应处于混凝土在浇筑之前按照设计的要求与施工技术使用方案来确定。因施工缝所处位置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力比较差,属于结构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所以,施工缝最好留置于结构承受剪力比较小,并且有利于施工的位置。
4、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后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以促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泥土硬化,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以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自然因素如风吹、曝晒、寒冷、干燥等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后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因此要及时洒水养护,具体的措施主要是:
第一,混凝土养护的时间不少于28天。
第二,低塑性混凝土在浇筑之后,要马上喷雾养护,然后再及时的洒水养护。塑性混凝土要在浇筑完后的6-18小时之内,再进行洒水养护。
第三,混凝土的养护应当连续进行,中间不要中断,确保在养护期间内,被养护建筑一直处在表面温润的状态。
五、结语
综上,混凝土施工技术直接关系着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在施工之前应清楚的了解混凝土的结构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安全使用寿命,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彦.土木工程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8:314.
【2】王晋.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商品混凝土,2012(08).
论文作者:覃艺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8
标签:混凝土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 强度论文; 水泥论文; 水灰比论文; 质量论文; 模板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