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期,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应当积极的思考探索,如何在城市乡村建设时能够保证自身的文化传承,而不是对其西方发展经验的全盘照搬,使得所有的乡村城市变得千篇一律。特别是中国的乡村,他们既相似却又独一无二,千年来我国最广大的农民在那里生活着,他们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聚集在一起,凝聚成村落。任它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在这片自己开辟的村落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坚实的延续着风俗文化,人情伦理。然而,随着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瓦解,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现代的工业文明和资本经济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这种断崖式的改变使得还在延续传统的农村被冲的七零八落。一方面,延续了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的农民们确实感受到了现代化的好处,生活的丰富,经济的丰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充斥着各种西方文化,无不挤兑着传统文化狭小的生存空间。物质的丰富却不能给予人们精神的富足和寄托。所以新农村的改造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一次灵魂与传统的呼应。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写到:创造力的获得并不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在我们的身后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因此在新农村的改造过程当中,不能与实际脱节,完全照搬城市和西方的设计方法。必须深入的了解村落的发展历史,遵循历史传统,尊重村民的意愿。
例如中国乡建院的傅英斌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发现村民有敬字纸的习俗。他们会收集所有带字的东西。收集满了之后,他们会到村庙旁的河边烧掉,然后把烧剩的灰倒进河里。在了解到这个风俗以后就给村民设计一个跟村庙结合在一起的敬字炉,从而帮助村民们恢复了当地的一个传统。这个作品就是在设计师了解村民的习俗之后对村民一种悠久传统的尊敬。
在意大利的一座小镇的中心,建筑师设计了一座公共文化建筑。此建筑主要分为了地上的演奏厅和地下的停车场两个部分。地下空间还设计了俱乐部房间以及排练厅以供村子里的乐队使用,地上与地下完美协同。这个建筑的内部有着复杂空间,但是从表面看起来却好像只是一块孤独的天然的巨石,实际上设计师把它的其他功能空间都隐藏到了地下。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了紧挨着的广场建筑立面可以不受到影响。建筑师很好地将新建筑与村子融为了一体。用料和形式的设计很好地让传统与现代结合到了一起,藏于地下的部分让建筑显得足够的谦逊,更好像扎根地下一般与整个村落共生在了一起。
在中国有大量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村落,它们面临着存在亦或灭亡的问题,随着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乡村的关注越来越多,会有更多的人去参与设计去探索村落的本土化之路。正如王澍在改造文村的时候说的那样:“新村最理想的状态,就像是在老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在他看来,未来的乡村,就是一个“ 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而发展的趋势也基本遵循着这四个基本途径:对传统的复兴,然后发展传统,再扩展传统,最后对传统重新进行诠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际项目中的陶艺馆,也是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改造的,因此新的改造也是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划分,使其能够用于居民的各种交流,文化,运动,休闲娱乐等活动,从而满足大多数村民和游客的需求,并且能够使之成为不断创新的场所。改造后的建筑能更好的与村民与环境产生互动,能够融入村落,再塑村子的公共空间。
现有的陶艺馆位于村子的中心,是交通流线和景观流线的重要节点,背靠白鹭观景区,面朝村子中心湖水景观,因此具有绝佳的地理位置。现有的陶艺馆,以及散落在周围的已建好的和在建的民房,这些房屋的布局没有合理的规划,功能散乱,空间上也不具有连贯性,空间体量,功能设施也不能满足一个现代化的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空间的要求。
将场地的房子进行整合,重新划分空间,调整空间体量,完善功能布局,使之能够满足更大的使用需求,能够方便使用者轻松自如地到达各自的目的地,进行各种活动。大间距的柱网排列,通透的玻璃幕墙,使外界能够清楚地看见设施内各场所的活动情况。
为了使用者的多种要求,空间的设计上要有灵活性,自主性,能够随着不同需求对空间功能做出不同的调整,尽量营造开放式的格局,与周边的环境产生呼应,既可以在室内欣赏室外的风景,也可以在室外观看到室内的活动,传达出人与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空间的连贯性和交通流线的便利性。该区域地形自东向西呈三级阶梯式,从而使得在空间流线的改造上,从东到西更具节奏感,从北到南更具整体感,每一个空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既可以相互共用也可以独立专用。这种不断升高的空间走势也正好迎合了传统建筑空间布局里不断利用台阶调整各进之间的高差,使每一进院落标高均不相同,越往后越高,体现了“步步高升”的寓意。
虽然是作为村落的公共空间,但其又是一个具有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的特色村落,所以陶艺馆部分的改造要加强其商业性的部分。为了使其在经营上能更灵活更具特色,因此要完善陶艺馆的功能设施,让陶艺馆的经营和管理可以与多样化、高度化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在设计的前期,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使用习惯,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例如为他们设立单独的村史族志室来保存他们的村史和族谱,设立展示空间来展示他们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些都有利于展示村落的文化特色和促进文化传承。同时他们希望能够保留传统的建筑样式风格,这样在延续了村子的传统的时候,又形成了自己村落的旅游特色。这种保留不仅让那些外出务工的人们对村子有了更多的归属感,还能够吸引他们回来创业,保证村落的良性发展。
在这次佳源村改造的课题研究中,完成了佳源村陶艺馆的改造,将之改造成了一个村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通过这次课题,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下完成的,设计不是设计者主观臆想的产物,而应该尊重事实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的并不一定最合适,特别是对于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东西,更应该抱有敬畏的心。正如傅英斌所说“恢复公共空间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应。至于设计的形式,是一个仿古的样子还是现代的样子,倒并不是一个问题。”好的设计是精心考虑与仔细权衡的结果。
通过这次的改造设计可以发现新农村的建设不单单是一个设计项目,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乡村解决方案。它涉及到金融,社会学,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它是一个整体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还应该以人为主导,我们对房屋的改造,对景观的设计终究还是在解决人的问题。村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很好地生活,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在这里生产,这样就进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循环状态,形成了一个好的良性循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我们通常以为农村相对保守,但通过与村民的交流发现其实村民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力和包容力,对于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事物都很愿意去接触,所以良好的沟通和尊重才能做更好的设计。
如今乡村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的越多的人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来。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的人来说只有抱着谦卑的心态去到乡野之中,去参与更广泛的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知和综合能力,才能探索出一条更好的本土化之路。
论文作者:伍贤章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村落论文; 传统论文; 空间论文; 村民论文; 陶艺论文; 乡村论文; 是在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