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出版物的文化含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物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含量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多种渠道,这里所说的是无时无处不在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各种出版物。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的物质消费水平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同样,精神产品的消费水平也反映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出版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内容,即它的文化含量及其与读者的构成关系,直接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出版物既要有精品标准,又要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标准
词典对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的最大载体就是出版物。只有把文化筛选、凝结为出版物,才可以积累和传播,所以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于是,出版物就成了一代文明的标志。比如《史记》、《汉书》、《本草纲目》都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明水平。但是我们还不能仅仅把一本或几本高水平著作的出现视为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因为这些精神产品只有在充分普及之后,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才会提高。这也就是说,这些精神产品必须为群众所消费、所吸收,而这个消费吸收的过程就是出版物的出版、流通的过程。因此我们说,一个社会精神产品的消费水平,特别是出版物的消费水平,才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普遍水平。由此看来,衡量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高度,有两个标准:一是精品标准,即看社会上有没有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思想、艺术、知识水平的精神产品。精品标志着这个时代文明的高度。一是普及标准,或曰市场标准,就是说精品必须有一定的普及程度,有相当的市场占有量,要转化为群众的文化消费。精神产品掌握了相当数量的群众,才能变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不过,这两个标准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单是内容积极健康,却不能占有相当的市场,其社会作用就十分有限;如果离开质量标准,单看市场占有量,就会走向另一种片面性。我们的市场占有,应当是保证质量前提下的占有;我们的质量,应当是充分占有市场基础上的质量。
分析新中国5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的命运,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和出版物的消费曲线是一致的。这个曲线变化包括内容方面的和数量方面的。50年来的共和国史大致可以分为建国到“文革”前,“文革”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现在的新时期三个阶段。建国后到“文革”这一段,总的说来国家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奋发向上。这个时期,我国出版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精品,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风貌,如《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其中《红岩》共再版重印49次,累计印数达333.35万册。与此同时,还翻译出版和重新整理出版了外国名著和中国古典名著,这对提高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文化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革”时期是一个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时期,相应来讲,也是党风、民风遭到破坏,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明水平下降的时期。“文革”结束时的1976年,我国有出版社105家,年出书17000种,年出版报纸186种,期刊930多种,不但出版物数量少,其文化含量也降到最低,读者基本上失去了文化的雨露。新时期20年来,出版业已恢复发展到年出版期刊8135种,报纸2000多种,图书11万种。许多重要的中外学术名著、文学艺术名著得以出版或再版,特别是许多当代作家、学者的文集纷纷得到整理出版。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初首次公布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社会所拥有的精品量和普及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应该说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中的科学文化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无论是从精品角度还是普及角度来说,目前都是精神生产最繁荣的时期,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的表现。
二、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读者对出版物的五种需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解决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矛盾解决一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前进一步。读者的需求是精神产品赖以生产和存在的基础。有了这种需求才有各种各样出版物的出现。根据文化层次、社会职业、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各种读者的需求由低到高大致有五种:
一是为了追求刺激。具体地说,就是企图打破平静,追求奇特,在生理和心理的动荡中寻求本能的释放。从某一个角度讲,追求刺激具有原始野蛮性,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本能欲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这是一切黄色和凶杀、武打、猎奇等作品产生的基础,包括一部分广告,也是投读者所好,靠刺激来加深印象。在这种欲求的驱动下,会有出版物市场(如许多黄色、低档出版物),但是不会有艺术,至少不会有高档艺术,所以黑格尔在论及自然主义时说:“当然,人们常爱说:人应与自然契合为一体。但是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而艺术替人把这契合一体拆开,这样,它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
二是为了消遣。正像人们在紧张工作的间隙会无目的地散步、聊天一样,也会无目的地翻翻书报杂志。它只是一种休息的方式。在这种需求下,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鸟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各类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此类读物以作休息,所以国内外生活消遣读物的发行量都很大。
三是为了获取信息,特别是知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几乎从事每一项工作、决策每一件事情都离不开有关信息。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如商品、招工、交通、气象、出版、体育、演出等等。一条信息使一项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存在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人迈入社会是从接受知识开始的。他必须先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才可能认识并融入这个世界,才可能进一步开拓、创造,同时也积累新知识留给后人。人对知识的需求就像对衣食等物质的需求一样不可或缺。人在学生时期有一个专门的集中接受知识的阶段,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在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新出版的书、报、刊等,特别是书籍。可以说是知识需求支持着整个书业。而在报刊功能中,传播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
四是为了审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美的标准、美的层次、美的欣赏等美学问题,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和学科。它是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五是为了思考。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成功的理性思考一方面要借助大量的思想材料,一方面又要有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保证。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严肃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理论学术报刊。可以说,出版物是读者思想跋涉的台阶。
这五种需求合起来构成人们的文化需求。我们出版工作者要根据这些需求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有的要尽量满足,有的则不能满足,有的要搞好调节和引导。这种供需矛盾解决得好,社会精神文明就发展。
三、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与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
(1)要重视并具体分析出版物的文化含量。 根据读者五个方面的阅读需求,文化产品也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但这些东西不是平列的,它有高低档次之分。社会上的出版物也不是量越多越好,我们要的是其中的文化含量。出版物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大块。积极部分是指对人的精神生命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出版物,也就是能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出版物。中性部分主要指消遣娱乐内容。消极部分是文化中的腐朽部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已经不是文化,而是负文化或反文化。比如黄色出版物和大量的凶杀、作案内容的描写,它仅仅用来满足某些人低级趣味的刺激欲求。
我们所说的文化含量,主要是指出版物中有益的信息、知识、思想、审美内容。不但要反对出版物的错误、腐朽内容,还要克服出版物的平庸浅薄。虽然也可以有一部分消遣甚至刺激的内容,但不能把这些作为主体。要引导出版物,并通过出版物引导读者穿过刺激层、消遣层而进入信息层、知识层,直到思想、审美层。
(2)要通过引导市场、培育市场, 宏观把握读者的需求结构与出版物的文化含量结构。既然读者需求与出版物生产是一对矛盾,我们就不能不再细分析一下矛盾双方的具体结构。读者有五种需求,但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层面的读者群,其侧重又有不同。比如对青少年学生,主要是满足他们学习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需求。专家学者多关注某一方面的学术动态和最新成果,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需要相关的行业信息,单身打工族对消遣类刺激类读物读得多一些,等等。正是因为读者的文化素质有高低之分,所读书的文化品位也有高低之分,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也应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形结构。我们把自己出版的书报刊定位在什么层次、什么地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出版物的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这种定位是书海中的坐标,它直接牵涉到整个出版物市场的文化含量,又间接影响到读者未来的素质。因此,在宏观结构的把握上,第一,我们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静态需求,即现有需求。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有书报刊可读,这也是出版繁荣的应有之义。第二,努力把整个社会出版物的文化含量提高,使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满足并引导读者的动态需求,就是说通过市场引导,逐步提高读者的阅读欣赏水平,改造读者的文化结构,造就一代新人。第三,要限制部分需求。比如对学生,主要是供给他们知识读物,而要控制消遣类读物。对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文化需求,即信息、知识、消遣方面的需求,引导读者进到高层的思想、审美需求。这就是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
(3)要警惕出版物的负作用。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一代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的,掌握了最新知识,勇于开拓、牺牲,去为四化奋斗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了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出版物的两重性:其高文化内容可以教育人,其腐朽的文化内容也可以腐蚀人,所以在实行两个标准,即创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普及好作品的同时,还得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打击、扫荡、取缔那些黄色的、反动的、宣扬迷信愚昧的和传播错误信息、错误知识的出版物。
出版物和读者既然是一对供需矛盾,矛盾双方就都有影响对方的因素。需求可以牵动市场供应,市场供应也可以培养需求方向。特别是出版物作为精神产品,对读者会有一种调节、引导作用。相当多的读者总会有低档次的刺激需求和猎奇需求,就如街上撞车、打架会有人围观一样。文化就是要把人从这种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把读者引向更高的追求。我们要净化出版物市场,造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帮助读者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需求。对外靠市场阀门,调节供应,对内靠培养读者健康的阅读心理,抑恶扬善,增加高文化需求,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我们出版物的文化含量和新人的素质就会越来越高。
四、出版物精品的三个标志和出版工作者的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和西方出版业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出版业以赢利为目的,他们的确出版一些高文化含量的读物(如科技、学术类等),但也出版许多文化垃圾,甚至大量向国外市场倾销文化垃圾。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人,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所以要把目标定在出精品上。杜甫讲“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要讲“不创精品不罢休”。要着眼创造,着眼育人,着眼建设。每出一本书、一期杂志,就像铺一层台阶,不断地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所说的出版物精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或曰三个构成条件:一是它凝聚和浓缩了当代最新的文化成果,有高文化含量;二是它有创新,一出现就代表着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一个新高度;三是这个精品能够普及,能逐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因此提高本领域的文化水平,乃至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最后被载入史册。精品,总是以它独有的概括性、创造性登上历史舞台,并且为最大多数的读者所接受,最后以一个文化坐标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这就是作品的不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人,编辑出版了这样作品的人也将不朽,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出版工作者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