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跨世纪文化的走向与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走向论文,论我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20世纪迈向21世纪,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跨世纪的转折,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转折关头,中国文化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新台阶,实现历史性的跨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一、建构我国跨世纪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建构好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是保证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缺一不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应该坚持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战略,只有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运行有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运行方式,社会发展有协调、模糊、畸形三种发展态势。在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风气淳正,人们的精神面貌好,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高度适应的体现。我国建国后的历史经验反复说明,如果我们弄不好,也会走向中性甚至恶性发展的态势中,特别是如果忽视甚至以牺牲文化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就不仅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而且也会陷入畸形发展的泥坑里,甚至迷失方向。
2.是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发展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人的需要概括起来说可分物质和精神需要,从层次上来讲,分为生存、享受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人民小康生活不断充实,人们的精神需要已提到突出的地位。在各种消费中,文化消费如接受教育、买书报、收视大众传媒、享受文学艺术、进行体育锻炼、参予戏剧文化等消费支出越来越大。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需要将还会不断增长,因此,发展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是迎接世界文化的挑战的需要。站在世纪的交叉点上后顾前瞻,21世纪将是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世纪,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特别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使各国的现代化的进程都大大加快了。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文化竞争也将日益激烈。面对这种逼人的态势,中国也应及早准备,面向21世纪,制定文化战略,以强劲的姿态迎接挑战。
二、建构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须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必须要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性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是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总结。
在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在邓小平文化理论中,有极丰富的文化思想,如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问题,关于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关于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反对“左”和“右”的问题,关于文化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问题等,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2.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来的关系问题。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就其“源”来说,还是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的和外来的整合。从传统与现代来讲,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形成汪洋浩瀚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它不仅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以博大精深的内容和雄伟磅礴的气势影响着世界其他民族,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称为“儒教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战后经济迅速腾飞,在现代化进程中引人注目。因此,在建构新文化时,要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食粮,决不能轻言舍弃传统。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有不少与现代化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如建立网络形社会结构同大一统的冲突,现代社会民主制度同传统家长制的冲突,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共性至上的冲突,法治同人治的冲突,竞争与中庸的冲突等,因此,在建构新文化时,必须要坚决而理智在加以疏导清理,排其糟粕。
在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中,还要处理好中国与外来的关系。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是现代化的文化。因此,我国新世纪的文化建构,必须要放眼世界,敢于吸引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会形成更加浩瀚的文化景观。但是在外来文化里,也有许多为中国文化所不能相容的东西。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否定其腐朽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理智而冷静地分析一切外来文化,既要看到其长处,又要看到其不足,以科学而辩证的态度来对待。
3.必须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但是,这种特色文化是和世界文化的共性相联系的。我国跨世纪的文化,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保持一定的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文化既是多样化的,也是统一的,因此,我们不能割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把统一性与多样性充分结合起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民族都在把本民族的文化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道,从而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现代化的主流文化,统一的世界文化的格局的形式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又要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4.必须处理好经济文化与伦理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我国跨世纪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因而必然要求我们的文化是以经济文化为中心。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伦理文化的建设。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十分注重伦理文化的,强调“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这种对圣贤人格和道德本性的追求,对于传统社会的道德建设,保持中国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五四以后,中国伦理文化开始淡化。特别是在文革之后中国文化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政治文化,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结果使伦理文化荒芜了。改革开放后,由于过分突出经济文化,因而使本来被轻疏的伦理文化迅速滑坡,造成了许许多多文化失范的现象。诸如,轻义重利,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等。因此,在建构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时,必须要注重伦理文化的建设。这就要求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建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以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为约束机制,通过强大的社会舆论工具和健全的民主法制来强化。通过伦理文化的建设,树立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三、我国跨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图式
1.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从历史特点看,中国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直保持自己鲜明的特点。从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来讲,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哲学、绘画等,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已有独特的认同感。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虽然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时代也有所变化,但基本的特征与历史个性没有变。这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强大的惯性。从将来情况看,中国独特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性。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国跨世纪的经济是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基础,必然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形态。从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文化的民族性有着民族共存亡的超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一旦形成,就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影响着对于民族有天然认同感的每一个个体,使之世代延传而保持不变。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历史时就有这样的感觉,他说:“我们越是深入的追溯历史,同出一源的各个民族之间差异之点,就越来越消失……这是由这些民族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在建构我国跨世纪的文化时,必须使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保持民族文化的优良风格与特色。
2.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须是以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的多样性的文化。坚持我国跨世纪文化的社会主义主流,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我国跨世纪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份并存的经济,必然决定了在我国,还不能建立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数量比重上必须要占绝对优势,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核心作用。正如江泽民要求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因此,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须要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须是科学的现代化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等,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现代化,因为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不能真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具有现代化水平与素质的人,那么其它现代化就会成为空话。当前,科学技术正在以令人弦目的速度向前发展,宇宙科学、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原子能、微电脑等,形成了又一次汹涌澎湃的大潮,把人类从工业社会迅速推向了信息社会。这是文化史上的又一次跃迁,这种跃迁,自然要给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带来机遇与挑战,正如让·雅克·赛尔旺·施赖贝尔所说的:“无论一个社会、一国人民、一个民族的工业化水平、发展水平和富裕水平如何,从工业阶段向信息阶段转变,都是刻不容缓而又切实可行的。”可见,世界文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文化尤其是跨世纪的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
4.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然是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寓示着一种文化的转型。尤其是在21世纪将是我国市场经济由起步到成熟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围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使人们了解与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经济管理的业务知识,了解相关的行政法律与法规。尤其要彻底转换依然存留的陈旧观念,培养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价值观念的更新问题,因为它在人们的观念中起着核心作用,支配与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重德轻财,重行动轻效果,尤其是在“义利”观上,倚重于“义”鄙视“利”,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把“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视为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观也是不利于我国新世纪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建设,来不断加以规范与调适,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