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人民医院 836700
摘要:目的:分析MRI与CT评估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MRI诊断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8±0.7%,CT为27±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71,P>0.05)。CT检查发现钙化63处,MRI发现47处;MRI检查可疑钙化但Ct未检出14处,CT检查可疑钙化但MRI未显示26处。CT和MRI检查成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未显示出斑块内的出血情况,MRI发现7处斑块内有出血点。结论:MRI和CT检查均能够对颈动脉发生病变的管腔的狭窄程度进行诊断,但MRI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可以根据其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判。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MRI;CT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最为重要的病因,颈动脉斑块的破裂以及血栓的形成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因此判断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稳定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后者相对而言更加重要[1]。目前,临床应用与颈动脉斑块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超声、高分辨MRI、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RI检查和CT检查,两种方式都能够帮助确定缺血的病灶,清晰地显示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确定。本研究则主要是对这两种方式评估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的价值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8-82岁,平均69.4±7.8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超声检查确定颈动脉的分叉处存在粥样硬化,并对其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进一步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的特征,以进行确诊。
1.2检查方法
CT检查时首先对患者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ml生理盐水,然后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连续扫描,得到患者颈动脉CT检查的图像。MRI检查时对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磁显葡胺,扫描范围为颈动脉分叉中心点上下2cm的范围,扫描序列为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之后采用脉搏门控黑血成像技术进行增强检查,以评价斑块中的各种成分。
1.3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内容包括:颈动脉血管腔狭窄程度、钙化情况、斑块内出血情况、纤维帽状态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血管腔狭窄率=(1-最狭窄处血管腔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腔直径*100%。MRI检查中,T1WI和T2WI序列无信号区为斑块内钙化,高信号为斑块内出血。采用颈动脉分析软件对CT检查获得的斑块形态学和组成成分进行处理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记录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甲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采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RI诊断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8±0.7%,CT为27±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71,P>0.05)。CT检查发现钙化63处,MRI发现47处;MRI检查可疑钙化但Ct未检出14处,CT检查可疑钙化但MRI未显示26处。CT和MRI检查成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未显示出斑块内的出血情况,MRI发现7处斑块内有出血点。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式为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方式,而在整体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制定中,检出和正确的评价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意义重大。颈动脉筛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良好的方法需要具备快速、简便、经济、风险小以及真确性高等优势,其中MRI和CT则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判断颈动脉官腔狭窄程度以及粥样硬化程度的方式。
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其凭借对比剂显影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官腔的狭窄程度,而且不影响患者的血流状态。目前,CT诊断管腔狭窄的敏感性高达100%,特异性也高达100%。而且其还具有无创和安全等有优点,在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筛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MRI成像技术则能更好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血以及稳定性,通过专用的颈动脉成像线圈以及较好的T1WI空间分辨力可显著提高图像的质量,对管腔的狭窄情况进行准确地判断[3]。本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8±0.7%,CT为27±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发现钙化63处,MRI发现47处;MRI检查可疑钙化但Ct未检出14处,CT检查可疑钙化但MRI未显示26处。CT未显示出斑块内的出血情况,MRI发现7处斑块内有出血点。这说明两种方式对于管腔狭窄的诊断非常接近,某些CT显示的钙化情况MRI无法检出,某些MRI显示的钙化CT也无法检出。而且因为无法事先对出血的CT值进行界定,因此不能通过CT检查对斑块中的出血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导致MRI和CT在钙化的判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4]。
综上所述,MRI和CT检查均能够对颈动脉发生病变的管腔的狭窄程度进行诊断,但MRI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可以根据其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判。
参考文献:
[1] 冯宇宁,夏军,刘伟宗,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83-1785.
[2] 张晓洁,于薇,毕涛,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多层CT血管成像研究[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16-20.
[3] 阿力木·吾甫尔,买买提吐尔·克力木,张小宁.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1):72-76
[4] 齐旭红,毕冬梅,李娟,等.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6):28-30.
论文作者:陈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狭窄论文; 颈动脉论文; 粥样论文; 血管论文; 程度论文; 检出论文; 方式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