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中不同类型ID的主题框架--以强大的人民网社区中日论坛为例_中日关系论文

网络论坛不同类型ID的议题框架——以人民网强国社区的中日论坛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网论文,论坛论文,为例论文,议题论文,强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8)02-0107-06 收稿日期:2008-03-04

网络论坛是中国网民重要的意见传播渠道。自2000年以来发生了诸多网络舆论事件,从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厦门“PX项目”事件,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事件,都证明了网络论坛的巨大能量。“舆论领袖的意见对BBS舆论的形成发挥着导向作用。”[1]在网络论坛中,抛开潜水者①不计,帖子写手和帖子读者互相转化,网络论坛用户集传、受于一体。无论作为传者或受者,网民在参与网络论坛讨论时都会使用自己的框架来分析问题。

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中指出人们通过框架来认知、了解社会,它的形成与存在均无可避免。人们在思考或解释外在世界时,常因认知世界中较熟悉某些事务而习以为常地以此为架构,用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框架界限以外的真相。恩特曼认为框架存在于传播过程的四个环节:传者、文本、受者和文化[2]。传者在筛选传播信息、设定传播文本议程和意义、受者解读理解文本时都不可避免使用框架,而框架与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有密切关联。

如恩特曼所论述的,媒体通过突出某一方面、削弱其他方面来构架新闻,从而将读者的注意力导向被突出的部分。“构架的要素是可调大小的——夸大或缩小所描述事实的元素从而使其突出或不突出。”[2]吉特林认为新闻媒介藉着选取(或遗漏)社会事件中的某些素材,来表达对此事件的看法与意见[3]。在网络传播中,传者在选取素材撰写文本(帖子)的过程中会受其个人框架的影响,而受者在阅读帖子的时候也会启动其个人框架来诠释。整个网络论坛的传播框架又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大背景发生联系。

前期研究中已定义并提出领袖类ID筛选模型②。网络论坛领袖类ID被定义为在论坛中具有极高声望的活跃分子。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借鉴国外学者的“影响力扩散模型”,首先计算出中日论坛每个发帖者的论坛影响力,分离出影响力较大的论坛活跃分子;然后以“论坛声望”作为分类指标对活跃分子进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论坛领袖类ID。同样作为论坛活跃分子的靶子类ID,则较少得到网友认同和响应。本文旨在研究中日论坛领袖类ID的发帖内容是否存在特定的传播框架。主要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中日论坛领袖类ID和靶子类ID的帖子内容文本,并试图分析议题框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借鉴了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SSI)合作进行的“全球中文时事论坛研究项目”的抽样方案,抽样方法如下。

以强国论坛《中日论坛》2006年7月1日至2006年12月30日这半年中发布的所有主帖作为抽样总体。以主帖的分布构建抽样框,将跟随主帖的回帖看做是主帖的一部分同时分析。参考国内学者对强国论坛的研究成果,强国论坛日常话题存活期一般为一周,故以“周”作为初级抽样单元。

第一步,抽取星期,按照总体的半年时间中月内周和跨月周所占比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即视月内周和跨月周为2个不同层,分别建立月内周和跨月周抽样框。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1个跨月周和5个月内周。

第二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选中时间段所有的主帖及其跟帖。去掉无回复的独白帖子共下载491个讨论串,去掉3个日语讨论串,余下488个讨论串作为研究的对象。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抽取具体帖子作为研究样本。帖子抽取过程如下。

采用先ID后时间段的搜索方法,首先,搜索领袖类和靶子类ID的发帖,共获得2 300条记录。然后按照第一步抽取的时间段,采用先搜索时间段,再将该时间段内的所有帖子按照ID类别将文章归类,共获得样本帖子571篇。对获得的样本在EXCEL中编码,初步阅读分析后,发现中日论坛于2006年9月4日下午就《东京审判》这一电影请该片导演高群书参与进行过一次线上讨论,这段时间的发帖不能代表中日论坛的常态,因此将该段时间的讨论帖删除。在上述样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系统抽样,抽取样本中的所有单数贴,获得二相样本269篇主帖。

对帖子内容表现出来的态度、消息来源、帖子内容题材、被报道的主角和帖子主题依次进行内容分析③。

1.态度分析

将帖子态度分为感性亲日、理性亲日、中立、理性反日、感性反日五类。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立:内容通常是忠实表述事实,附加的评论不多,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感性亲日:没有经过陈述事实或论证,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中国应该放下历史的负担,进一步与日本加强经济教育等方面合作,互利互惠。

理性亲日:通过事实说话,以事实为根据发表观点,赞扬日本文化、希望与日本合作、倾向于中日友好的归于理性亲日类。

感性反日:带有明显的敌对日本情绪,在帖子中表现为直接表达反日情绪,没有事实支撑,甚至对靶子类ID具有事实依据的论点也进行情绪性的批判。

理性反日: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和对日本文化等的分析,对日本方面的历史遗忘症表示不满,对日本抱有戒心。

2.来源分析

将帖子来源分为中国媒体、日本媒体、原创和其他四类。划分的标准为以下几方面。

中国媒体:援引自中国媒体的文章分入中国媒体类,此类报道仅包括各大报章、杂志及大型网络媒介中正式刊载的文章,一些非正规刊载不被归入此类。

日本媒体:包括明显标注有源自日本新闻媒体的转载文章和一些日文原文文章。

原创类:由网友自己撰写、反映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引用数据或媒体报道超过帖子内容的80%则不算在此类。

其他类:该类别包括了学者文章、回忆录、政府发言人纪实,等等。

3.题材分析

将所有帖子题材分为经济、文化、军事、历史、政治、其他六大类。划分标准如下:

经济类:文章主要涉及两国经济发展。

文化类:关于文化教育的内容。

军事类:帖子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题材,如军备、武器。

历史类:回顾侵华战争的内容。

政治类:帖子内容主要涉及中日两国政府动向或者国际政治局势。

其他类中,不被归入以上题材类别的内容。

4.主角

帖子内容中报道的主角有:

中国专家学者:包括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各方面的中国专家学者。

日本专家学者:包括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各方面的日本专家学者。

日本政府官员:主要是日本政府的高级官员,如首相、外相、各省长官等,也包括天皇以及其他重要的皇室成员。

中国政府官员:如国家主席、总理、外交部长等。

中国民间团体:包括中国民间团体,也包括个人,但不包括中国专家学者。

日本民间团体:包括日本民间团体,也包括个人,但不包括日本专家学者。

多主角:包括上述主角中的两类及以上,且不容易区分其主次。

中国网友:通常以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发表言论或观点。

其他:通常是中日两国之外的人,如美国总统,韩国政府官员等。

5.主题

中日论坛帖子主题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战争历史问题:中日之间的战争历史问题,除了二战,还包括近代历史上其他战争,包括历史事实(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化学武器遗留问题等。

中日关系:通常与发帖时的外交热点相关,主要包括中日领导人的互访、中日政府发表的言论声明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中日外交前景的讨论或估计。

日本的国际关系与外交:包括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日本与东亚各国尤其是韩国的关系,日本与俄国的外交或领土争议,日本与欧盟国家的关系等。

靖国神社问题:主要包括中韩等亚洲国家对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态度,以及日本国内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经济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包括经济合作,共同研究历史,中日民间互访等活动。

日本国内时政与社会新闻:包括日本国内时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动态。

其他:与中日关系无关的话题。

二、不同类型ID内容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领袖类ID与靶子类ID在对日态度、信息来源、帖子主题、帖子题材、报道主角等方面存在不同。在对日态度方面,领袖类ID中立态度占37%,与理性反日的31%相差不大,而靶子类中立态度则高达66%。由表1可知:领袖类ID中反日态度的帖子数比例要高于靶子类ID。

领袖类ID与靶子类ID帖子的信息来源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领袖类原创(38%)和转引中国媒体(27%)的帖子居多,很少(6%)引用日本媒体消息;靶子类消息来源比较多元化,原创(30%)、转载中国媒体(29%)、转载日本媒体消息(25%)各占三分之一。显然论坛领袖更喜欢原创和援引来自中国媒体消息。

在帖子题材方面(见表3),政治为两类ID都关注的题材。双方对经济题材都议论不多,但在历史与文化题材上差异很大。领袖类ID关注历史题材,而靶子类则关注文化题材。报道主角方面,靶子类更关注非政府主角(36%),而领袖类较多关注政府主角(41%)。

在帖子主题方面(见表4),领袖类除了关注日本时政与社会新闻(20%)之外,还对战争历史问题(20%)、中日关系与外交(17%)投入了相当的注意力。从前面的交互分析可以看出,战争历史问题中,77.5%的帖子有反日的态度。而中日关系主题的帖子中,虽然中立态度(48%)占主要地位,反日态度(30%)的帖子也占了较大的比重。而靶子类关注最多的是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29%),这类主题的帖子虽有61%的是中立态度,亲日态度(29%)远超过了反日态度(10%)。

由表5可知,两类ID都较多关注日本政府的动态。但是对于日本非政府主角(日本专家学者和日本民间团体)的关注,靶子类(22%)远远超过了领袖类(4%)。对于中国类(除中国网友)的主角,两类ID的关注度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领袖类更关注政府官员,靶子类更关注专家学者。

为了更加细致考察论坛ID在哪些题材和主题上对日态度敏感、报道主角与报道主题关系,将ID对日态度与帖子题材、主题,将报道主角与报道主题做交互分析(表6)。分析结果如下。

军事和历史题材的帖子,反日情绪较重,但理性反日比例高于感性反日。历史题材中,反日的帖子占67%。而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其他题材的帖子,中立的态度占主导地位。其中政治题材的帖子表现出的反日情绪(35%)高于亲日(12%),且感性反日的比重高于理性反日。而经济和文化题材的亲日态度高于反日态度,且主要是理性亲日,通常表现为对日本经济文化方面成就的肯定。

由表7可见,战争历史主题的帖子,77.5%的反日,其中理性反日占该主题的59%。除此之外,在各种主题的帖子中,中立态度占主导地位。其中,以靖国神社问题、日本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日本时政与社会新闻、中日关系与外交为主题的帖子,态度偏向反日,而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帖子,亲日态度占主要地位。应该指出,主题为中日关系与外交的帖子中,理性亲日态度的比例仅次于中立态度。

由表8可知,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日本时政和社会新闻最受关注。日本政府官员与日本民间团体最为频繁地出现在日本时政和社会新闻中。与其他各类主角相比,日本政府官员在所有帖子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总帖数的28%。各类ID都比较关注日本政府的动向。

中国政府官员在以中日关系为主题的帖子中出现最多。中国专家学者和民间团体主要出现在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帖子中。而多主角通常出现在中日关系和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帖子中。通常政府与外交等方面有关,而民间团体和专家学者在文化交流等方面出现较多,这也可从表8中得到印证。

三、结论和讨论

对帖子内容表现出来的态度、消息来源、帖子内容题材、被报道的主角和帖子主题依次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日态度方面,领袖类ID中立态度占37%,与理性反日的31%相差不大,而靶子类中立态度则高达66%。在帖子的信息来源上,论坛领袖更喜欢原创和援引来自中国的媒体消息,很少引用日本媒体消息;而靶子类ID较多引用日本媒体报道。领袖类ID关注历史题材,而靶子类则关注文化题材。在帖子主题方面,领袖关注战争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与外交,而靶子类关注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报道主角方面,靶子类更关注非政府主角,而领袖类较多关注政府主角。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将中日论坛帖子的框架划分为两大类:领袖类框架和靶子类框架。领袖类框架=战争历史主题+政府主角;靶子类框架=中日经济历史文化交流+非政府主角。恩特曼指出框架建构通常涉及四个步骤:凸现问题、分析原因、价值判断、提出措施。在领袖类ID看来,领土争端和反省二战历史是发展良好中日关系的最重要基础。问题未能解决的主要责任在于日本政府某些要员和极右势力企图否认历史,推卸战争责任。只有在认真反省历史的基础上,中日关系才能云开雾散,继往开来。而靶子类ID则认为目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现象说明中日友好不可阻挡,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抛开分歧、寻找共识、淡化历史、放眼未来,以务实态度处理中日关系为靶子类ID帖子框架。这两个框架可以调和的空间非常有限,某种程度上互相排斥。领袖框架强调历史,靶子重视现实;领袖反省过去,靶子放眼未来;领袖着重批判,靶子呼吁友好。事实上,无论领袖框架还是靶子框架都可以从中国新闻媒体框架中找到影子。“反省历史”和“中日友好”为中国新闻媒体对日报道的两个主要新闻框架,框架随着中日关系起伏和中国外交政策而调整;但反省历史为采用时间最长的主流新闻框架。之所以如此,源于中日两国关系波折不断。

回顾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历史,从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经常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发生波折:钓鱼岛争端、二战侵华历史、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残留化学武器处理、慰安妇赔偿,等等。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以及企图否认二战侵略历史的做法,深深刺痛了中国民众,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内心的隐痛,根植脑海。2007年中日联合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大为改善,但学生与一般市民都认为,中日关系的两大障碍依次是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4]。在本研究中,领袖类ID发帖主题、题材等也有类似发现,如:领袖类ID的帖子内容多关于战争、历史主题,关注日本政府的动态,特别是日本的对华外交。因此,中日论坛领袖类ID的发帖议题框架其实是集体意识和价值的投射。

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没有脱离集体的个人记忆,所有的个人记忆都是集体意识和价值的投射,“集体记忆”的实质也就是强制记忆[5]。亲属关系、宗教和政治组织、社会制度都是构建集体记忆过程的一部分,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回顾和描述,而且是对过去的“重构”。如同秦志希教授所言:集体记忆源自集体,定格过去,规约未来。集体记忆是集体认同的前提,是国族凝聚力之泉源所在[6]。70年前那段惨痛的历史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伤痕,敏感、脆弱的中日关系更唤起对历史的反思,每年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9.18事件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标志性事件纪念日的专稿、活动成为传递和维持中华民族的集体伤痕、民族记忆和达成集体共识的“仪式”和“习惯”[7]。在这些“仪式”中,中日论坛领袖类ID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69周年纪念日,中日论坛网友自发在论坛发帖以志纪念。这一天中日论坛发主帖36个,主题是纪念“七·七”帖子就有25个,其他类帖子11个(其中社会文化类5个,政治外交类5个,张学良1个)。一个很有意思、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领袖类ID在7月7日或转帖、或写帖回顾历史,分析现在,展望未来;而论坛最活跃的人物靶子类ID大丰战友和鬼子孙没有写一个有关历史回忆的帖子,他们的帖子全部关于社会文化类相对“软”得多的内容。某个靶子类ID发帖“历史的冷饭炒不得,这对中日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也”,遭到网友无情讥讽。由此可见,基于民族创伤集体记忆的“反省历史”框架为中日论坛网友的主流框架。网友们以此框架写帖,也以此框架认知、解读别人的帖子,于是靶子类ID“中日友好”框架设定下的帖子在论坛遭到反对、嘲笑甚至挖苦也就不以为奇了。

注释:

①潜水者为网络习语,在论坛中指代那些只看帖不回帖的网络用户。

②筛选方法和过程详见余红博士论文《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中筛选模型章节。

③编码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7级2名研究生完成,编码员之间信度达到0.90。

标签:;  ;  ;  ;  ;  

网络论坛中不同类型ID的主题框架--以强大的人民网社区中日论坛为例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