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论文_郭惠惠

宣城中心医院 安徽 24200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有效对策,获取临床新生儿护理前瞻性研究数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间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90例,根据新生儿出生次序将其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取二次断脐法进行护理,对照组仅采取常规脐部护理干预法,统计和比较两组脐部出血、感染发生率和脐部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的脐部愈合时间要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同时,实验组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对比有显著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新生儿脐部创口愈合,促进脐带自然脱落,从而有效抑制了脐部出血、脐炎,值得产科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脐部护理;新生儿;效果;对策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病房中的常见病症之一,该病是指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在接受断脐护理时脐部受到了损伤,再加上新生儿本身的抵抗能力较弱,是外界病原菌的主要侵袭人群,断脐创口容易成为病原菌入侵的重要渠道[1]。本文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间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90例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探究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有效对策,并获取临床新生儿护理前瞻性研究数据。现围绕主要研究过程及结论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间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新生儿纳入标准:足月儿;Apgar评分高于7分;脐部无先天畸形;未发生宫内感染;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根据新生儿出生次序将其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中男24例,女21例,胎龄36~41周,平均胎龄(38.72±2.08)周;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38.85±1.79)周。比较两组的胎龄、性别构成以及感染情况等基线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之后,均给予聚维酮(5%)常规消毒脐部皮肤,采用脐圈在脐带根部结扎处理,并于离结扎部位约1cm位置间断脐带,充分排尽残血,对脐带根部、残端和脐部周围进行碘伏(5%)消毒,脐带残端使用无菌纱布完全包裹妥善之后,进行包扎处理[2]。

对照组采取常规脐部护理法,即于新生儿沐浴之后,常规给予碘伏(5%)消毒脐部周围皮肤,之后24h暴露脐部。实验组采取二次断脐法进行护理干预,主要方法如下:新生儿出生之后,给予乙醇(75%)消毒皮肤,在脐轮和脐带根部之间0.5cm左右位置作断脐处理,排进残血,之后使用愈脐带袋芯固定脐眼。在新生儿每日沐浴后更换一次愈脐带,同时进行脐部消毒处理。在新生儿出生之后30h~45h之内,脐带将呈现比较干燥的特点,但是未出现明显干硬的情况,此时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断脐部位避开脐带根部明显受压处,操作时向上提拉牵引线,使其与患儿腹壁呈30°角,沿顺时针方向剪除脐带残端,消毒皮肤后,粘贴脐贴,护理干预24h之后暴露脐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脐炎的发生率,进行电话随访1~2周,调查两组患儿的脐部愈合时间和有无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上述数据,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 t 检验及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及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脐炎、脐部出血的发生率以及脐部愈合时间,对比详情如下:实验组脐部愈合平均时间为(6.34±1.62)d,对照组为(9.40±1.50)d,实验组的脐部愈合时间要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t=9.30,P<0.05);同时,实验组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对比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3 讨论

脐带是胎儿和胎盘的核心连接通道,属于管状结构,在胎儿生长发育期间,脐带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将母体营养输送至胎儿体内。胎儿脱离母体之后,需进行断脐处理,在失去血供的条件下,脐带会逐渐发硬、变干,直至干枯而自然脱落[3]。通常,发生这一变化需经历1周左右的时间,但在脐带缓慢愈合过程中,常常回暖分泌一些胶质物质,成为很多病原菌的滋生温床。因此,新生儿断脐后常常会发生脐部感染,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轻微化脓,若未及时给予对症处理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脐周脓肿和蜂窝组织炎,诱发败血症,重则威胁患儿的生命。本次研究主要将常规脐部护理与二次断脐护理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有关数据显示,在脐部愈合时间方面,实验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证实二次断脐法能够缩短脐带残端的自然脱落时间,有利于促进脐部更好地愈合。同时,实验组中的脐部出血率、脐炎发生率均比较低,说明二次断脐法有利于降低残端渗血率,防止脐部感染,因而具有保护脐部的作用。二次断脐主要指于新生儿出生之后的2~3d内,在保证脐部稍微干燥且未完全干硬的情况下,将其再次剪断。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克服过早剪断脐带的缺点,不会因脐残端未干而引起血管闭合不全,同时其含有的胶质水分显著减少,在剪断处理之后不会出现严重渗血或者渗液情况,因此,能够起到防止脐部感染的作用。综合上述观察和讨论,在新生儿脐部护理工作中,采取二次断脐法能够有效避免新生儿脐部感染,有利于脐部创口愈合,促进残端自行脱落,值得护理工作人员借鉴和采纳。

参考文献:

[1]赵化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3(21):621-622.

[2]王芝兰,郭庆玲.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09-110.

[3]黄春玲,周晴.浅谈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和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27(08):116-117.

论文作者:郭惠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论文_郭惠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