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期论文,长效机制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合理配置资源,着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第一,前移审计关口,突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以前,我们过多地把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放在离任审计上,这种做法已经落后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落后于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形势需要。从审计监督的效果来看,客观上造成了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执行困难,审计发现的问题难以整改落实,经常出现“新官不理旧事”,离任者与接任者意见分歧大等现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事后监督,审计结果成了“马后炮”。从干部考核、评价、使用这个角度来看,离任审计的对象一般是已经调离、提拔或退休离岗的同志,审计结果不能及时作为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难免出现个别带“病”提拔、带“病”换岗的现象。因此,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事前、事中监督功能,必须改变以离任审计为主的方式,前移审计关口,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期审计为主。除退休或提前离岗的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外,其他的都要在任期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把握审计重点,共享审计资源。在审计对象上,突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及掌握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机构负责人。在审计的内容上,突出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工作实绩,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廉洁自律情况。在审计的方法上,实行“三结合”:把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决算审计相结合,即在每年进行财政预决算审计时,把其他应该审计的项目结合进去;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即在财务收支审计时,将其他有关方面一并列入审计;把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资源共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审计监督的针对性、严密性和有效性。
第三,规避风险,科学准确地界定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风险因素更多,主要表现为“三不满意”:查出了问题,当事人不满意;有问题没查出来,群众不满意;审计结论对领导干部评价不准确,领导不满意。如果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失误、评价不当,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还可能引发用人风险。要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必须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可靠、责任明确、评价恰当”,切实坚持“四性”,把好审计评价关。一要坚持客观性。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事项,尽量运用翔实的审计数据,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结果。二要坚持全面性。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要全面看待,避免以偏概全。既看到领导干部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看到潜在的成绩;既看到当前效果,又看到长远效果;既看到经济效益,又看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要坚持准确性。把领导责任与直接责任、决策责任与执行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区分清楚。四要坚持统一性。对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审计范围和评价标准要统一,坚持用一把“尺子”量长短,在比较、鉴别中区分干部的优劣。
二、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
监督机制,科学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努力做到“三结合三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相结合,坚持把审计成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量化标准。以往考察考核领导干部,侧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的依据,增加了准确评价干部、合理使用干部的难度,有时还容易造成选人用人上的失误。经济责任审计给了组织部门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去衡量领导干部的尺码,为客观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有效依据。因此,在干部选拔程序上要明确规定,凡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独立法人、掌管专项资
金、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机构负责人,在提拔或交流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用人单位向上级党委(党组)呈报干部时,必须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结论。按法律程序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必须提交审计报告和结论。要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大胆选拔重用政绩突出的优秀领导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的干部。
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加强事前、事中监督相结合,坚持做到既设“关”又设“防”。事实证明,加强干部监督,发现领导干部有缺点、有问题时,组织上给予提醒、批评、帮助、指正,是对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利用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算好细账,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搞“秋后算总账”。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把经济责任审计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开展工作。一要实事求是地报告审计发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时纠正领导干部在执行经济发展指标和财经制度上的偏差,防止和杜绝领导干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不作为的问题。二要把领导干部抓发展的能力和业绩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方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尽心竭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绩。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着力构建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
第一,构建上下分级负责、左右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首先是党委、政府要强化“有任必审、有审必果、有果必用”的意识。对提拔重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坚持做到先审后任;对退休离岗的领导干部,坚持做到早审再离。要坚决改变看表面、凭印象选人用人的做法,把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真正注重政绩。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为审计人员坚持原则、依法审计保驾护航,排忧解难。其次是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形成工作合力。坚持采取“三联”方式,协调好部门关系。即“联席会议”,由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及时研究和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联络机构”,由检察、法院、公安、纪检、监察等在审计部门设立联络处,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协同办案;“联合办事”,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承办,纪检监察部门协办,必要时有关部门可以直接参与审计程序,协同作战。
第二,构建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应对的工作氛围。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进行审计就是来找碴子、挑毛病、要票子,有的甚至发牢骚、设阻力。正确的态度应该把经济责任审计看做是“裁判员”、“公证员”,将审计监督视为关爱,将组织上决定审计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主动应付,欢迎经济责任审计。凭审计的事实向组织上展示自己的工作业绩和廉洁情况,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还本人一个清白。第三,构建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共同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复杂的工作,要保证其长期规范开展,必须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好的成熟的做法,并以审计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操作性,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功能,把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执纪执法监督、群众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运作,共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促进领导干部对该作为的事尽职尽责地干好,对不该为的事情“不能为”、“不敢为”,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干部权力运行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长效机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