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预测与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能出现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时期论文,趋势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预测研究部 侯永志 翟凡)
一、对“八五”经济发展的简单评价
在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第八个
五年计划时期。“八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也
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八五”时期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系统
地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经济体制正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演进。
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实现了绝大多数商品由市场定价;在税收体制方面,建立
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和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在金融体制方
面,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建
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确立了商业银行企业化的改革方向,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
,实现了汇率并轨;在计划体制方面,国家计划开展转向以市场为基础,指导性
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的主导地位;在微观经济机制方面,国有企业改革进入
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双轮”驱动下,“八五”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获得了
年均11.7%的增长(“七五”时期GNP年均增长7.9%)。据国家统计
局初步测算,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7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
1980年的4倍左右,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八
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比“七五”期间翻一番,出口额
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由“七五”末的1.65%提高到1995年的3%左右,
居世界第11位。“八五”期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增长中得到了明显
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增长8.2%,大大高于“七五”年
均递增3.7%的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增长4.6%,高于“七五”期
间的增长速度。“八五”期间,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国
有单位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部门的投资达15735亿元,比“七五”时期增
加11116亿元,增长2.4倍,占全部投资的39%,投资比重提高1.5
个百分点。
“八五”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构目标并没有完全
实现,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地位
脆弱的状况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八五”的效益目标也没有实现,40%以上
的国有企业始终处于亏损和盈利水平下降的状态。“八五”时期,宏观经济体制
改革的动作较大,而微观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展缓慢,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
设困难很大。“八五”时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1984年
物价上涨了24.2%,1995年虽然下降到14.8%,但是一系列刺激通
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九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及结构变动
1.“九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需
要,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要有一定的速
度。“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一种方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的目标来
推算,一种方法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来测算。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规划的“九五”计划时期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
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
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一目标,“九五”期间,
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应为8%左右。
但是现实经济的运行结果有可能与规划的目标不一致。“八五”计划时期的
规划速度为6%,而实际执行的速度远超过这一数值。根据对“九五”时期经济
运行的预测分析,我们认为“九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8%而
至9%以上。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在
“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
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扩张劳动需求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从总的趋势来看
,GNP增长快,就业增长也快。我国城镇失业率低且变动不明显,但是这并不
说明我国经济低速增长时,失业问题不严重。因为,我国城镇潜在的失业和农村
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没有进入失业统计的范畴。事实上,城镇失业率的微弱提高都
有可能反映着整个社会失业者的大量增加。我国的就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
呈逐年下降之势。这就是说,“九五”计划时期,要保持与前一阶段相同的就业
增长速度,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一个阶段。从1980到1994年,我
国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为3%,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0%。换言之,就业
增长每增长1%,GDP就要增长3.3%左右。“九五”时期,由于长期执行
的人口控制政策可能对就业机会需求总量发生影响,就业机会需求的增长率可能
要低于前一个阶段,假设为2.5%;而就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可能下降
,假设就业机会需求每增长1%,GDP要增长4%。根据上述假设,“九五”
时期的GDP年均需增长10%左右,才能满足就业需求增长的需要。
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要素。经济增长可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资
本的供给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
水平上,有些年份的投资率超过40%。见表—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
的储蓄倾向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判断,“九五”时期,我国的投资率
不会低于38%。1978—1994年,我国的产出资本系数[①]大多数年
份小于4。考虑到资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可假设“九五”时期的产出资本
系数为4。在这种假设条件下,“九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5%左
表—11978年以来我国产出资本系数等的变动
年份GDP增长率(%) 投资率(%)产出资本系数
197811.7 38.3 3.3
1979 7.6 36.3 4.8
1980 7.9 35 4.4
1981 4.5 32.3 7.2
1982 8.5 32.1 3.8
1983 10.233 3.2
1984 15.234.5 2.3
1985 13.538.7 2.9
1986 8.8 38.4 4.4
1987 11.636.9 3.2
1988 11.337.5 3.3
1989 4.1 37.1 9.0
1990 3.8 35.2 9.3
1991 9.3 35.4 3.8
199214.2 37.2 2.6
199313.5 43.4 3.2
199411.8 40.8 3.5
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来看,“九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亦不可能低于9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四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周期
的从波峰到谷底的过程中。根据经济波动的规律,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很快进入另
一轮的循环。第四个周期的谷底很可能在1996年。1995年我国GDP的
增长速度为10.2%,据预测,1996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9
%。因此,除非经济紧缩的力度特别大,否则,“九五”时期我国GDP的年均
增长速度将不会低于9%。
国际环境也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国与国之间虽然不断发生利
益摩擦,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大规模的国际冲突还不会发生;
产业生产技术和组织创新不断发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国际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进一步增长,经济重心正
在向亚太地区转移。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1995—2000年全球G
DP的年均增长率为2.9%,高于1990—1995年2.1%的速度;1
995—2000年全球制成品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5%,继续以高于GD
P的增长速度增长;1995—2000年全球资本流动的增长也将快于GDP
的增长。1995—2000年东亚和南亚(包括中国)的GDP和贸易继续以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GDP年均增长7.2%,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
9.7%。
表—21990—2000年全球经济增长
GDP增长率(%)
1990—19951995—2000
全球 2.12.9
发达国家 1.72.5
东欧 8.70.7
发展中国家4.84.7
拉丁美洲3.12.5
热带非洲1.32.2
北非及西亚 3.02.8
印度次大陆 4.35.0
东亚和南亚(包括中国) 8.17.2
资料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表—31990—2000年全球制成品出口增长
制成品出口增长率(%)
1990—19951995—2000
全球 4.54.5
发达国家 3.43.1
东欧 3.13.7
发展中国家8.58.7
拉丁美洲2.03.8
热带非洲2.64.6
北非及西亚 3.96.2
印度次大陆 6.37.4
东亚和南亚(包括中国)10.89.7
资料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2.经济增长的部门结构
为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应发展替代资本的技术和产业。然而,替代
资本的技术和产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九五”时期我国劳动者的
素质不可能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超越“重化学
工业”阶段,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因此,“九五”期间,我国
的技术进步从性质上来说则可能依然是节约劳动的。这可能与就业机会需求的增
长对技术进步的要求不一致,然而却具有现实可能性。发展替代资本的技术和产
业在“九五”时期还只是方向性的。
根据上述假设,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我们测算了“九四”
时期在GDP年均增长9.5%的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的部门结构和就业增长的部
门结构。(见表—4)。
表—4“九五”时期经济增长结构和就业结构
注:(1)采掘业不包括“煤炭采掘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它们包
含在能源工业中。
(2)1995年数据为估计数。
由表—4可见,“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下降比较明
显,轻工业、能源工业的份额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采掘业的份额下降不甚明显
;我国建筑业份额的上升比较明显,机械工业、服务业等上述产业之外的其他产
业的份额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就业部门结构的变动是:农业劳动力
份额下降比较明显,能源工业劳动力份额有微弱的下降;建筑业、服务业劳动力
份额上升比较明显,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劳动力份额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他部
门劳动力份额上升均不甚明显。这种结构的变动,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化
学工业”后期相关联的,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建筑业的GDP份额和
就业份额都有明显的上升说明“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增长的依赖
依然很强,经济增长方式还不可能完全转换。能源工业的GDP份额和就业份额
的下降说明“九五”期间能源利用效率有一定的提高。服务业GDP份额的上升
幅度小于其就业份额的上升幅度说明,“九五”期间服务业的增长主要靠低层次
的服务业如餐饮业的发展。
三、“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1.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问题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是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
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重要性是再强
调也不过分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发展滞后,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时,“瓶颈”制约就会加剧。“八五
”期间,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有了较快的发展,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仍
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九五”时期,必须继续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
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一要继续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二要提高交
通通讯业的比较利益水平以吸引社会其他资金投资于交通通讯业。中央政府已经
做出允许外国资本介入某些交通通讯领域的决定,这将有利于我国交通通讯业的
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交通通讯业的投资回收期很长,社会其他资本的介入毕竟
是有限度的。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的资本投入在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方面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的国家,交通通讯业设施建设所需的资本由政府投入,而
其运营由民营企业掌管。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
解决我国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一要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二要改善能
源结构,降低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三要积极利用国外能源资源;四要依靠科
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
资源总储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储量小。能源资源多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资源的开
发要有长远眼光,要符合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国际市场许可的情况下,要
积极利用国外能源资源。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几倍,也高
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节能的潜力很大。要积极推广节能设备,加快高耗能设备的
更新与改造。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低耗能的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材料工业
的发展,要摈弃那种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思路,把重点放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
、降低消耗上。
2.农业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
农产品供给偏紧,价格上涨,农民购买力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容量有限等等,都
与农业发展的滞后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多,特别是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的难度
要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稳定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然而,发展土地的适
度规模经营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而且,应当明确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区别。在农业生产力
水平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不能过多地强调集体统一经营。否则,党在农村的路线
将受到误解,农民的积极性将受到挫伤。应该看到,在农村改革中相对失去利益
的阶层对于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感兴趣。集体统一经营在我国
的大部分地区来自于这部分人的愿望而非来自于实际的需要。农民的负担在“统
一经营”的口号下加重了。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在不适合搞集体统一经营的地方
搞统一经营,必然导致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
要稳定农业的发展,必须防止农村基层政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过多干预和农
村基层政权的官僚主义倾向。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农民对基层干部的“瞎指挥
”很有意见。
要稳定农业的发展,必须完善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这包括三个方
面的内容:在生产方面,要增加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农民改善生产条件;在流通
方面,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吞吐调节,稳定农产品价格;在农民权益方面,要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的途径之一是大幅度减少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数
,提高基层政权的办事效率。
农业是比较利益低下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
高效农业。依靠知识技术密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以创造高
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如70年代以后,以色
列进口低价值的粮食和饲料,而将农业转向发展水果、蔬菜、棉花、花卉等高价
值作物,面向出口,走创汇农业的道路。
3.劳动就业问题
“九五”期间,随着“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制度的建立,劳动就业从
数量型向效率型的转换,农业生产方式由分散向相对集中的转变,公有部门潜在
剩余劳动力向社会的分离,我国的劳动就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政府和人民
对失业压力的感受将日益强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要减少劳动力供给,二要扩张劳动力需求。减少劳
动供给的办法,一是,控制人口增长。这种办法只具有长期意义;二是,减少劳
动工作日。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在短期内不会有再减少的可能
;三是,实行带薪休假制;四是,推迟就业年龄,并强迫执行,禁止雇佣不到法
定就业年龄的劳动者。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还是要扩张劳动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宏观就业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的措施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为创造
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这里要正确处理控制失业
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政府要明确地把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
标之一。控制通货膨胀不能单纯地从控制需求入手,主要地应从增加供给入手。
否则,实际的失业率就会上升,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还要调整就业结构。对于我国这样的劳动力过剩的经
济来说,应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劳动替代资本的战略同时缓解资本不
足和劳动过剩的矛盾。而劳动替代资本的战略的最基本的方面是加快发展第三产
业,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经济增长中的通货膨胀问题
90年代以来,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来是严重的通货膨胀。1995
年通货膨胀率上涨的势头虽然受到了遏制,但是通货膨胀率仍处于高位,且存在
着随时反弹的可能。从长期趋势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大约5年一次的周期
波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波动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波动。“九五”时期我国
的经济增长可能要进入改革以来的第五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物价水平有可能
发生波动。因此,“九五”时期,控制通货膨胀仍应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
从近年来消费需求增长的情况来看,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动较少地受到宏观经
济政策的影响,增长过程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程平稳得多。这说明,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的可调节余地较大,而消费需求增长的可调节余地较小。“九五”时期
,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重点应放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上。目前,我国宏观经济
调控以货币手段为主,“九五”时期,要逐步向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并重过渡。
当然,这需要配套的财税体制的改革,要增加税收政策的变动和政府支出尤其是
建设性项目对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革命。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
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
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一位的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为
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摆脱贫困和愚昧。
我国是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处在第一位的更应是发展。当
然,这种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必须为保
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物质保证。
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环境状况表明,我国既无条件走工业化国家
“高资源消耗,高生活消费”的道路,也不应当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
理”的覆辙,而必须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要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
济手段对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一
直处于扭曲状态,电力、煤炭和灌溉用水的价格都低于其生产成本。“原料低价
和资源无价”导致了资源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极大浪费,造成了资源损耗过
快、生态恶化加剧。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使资源价格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确定
,以诱发企业进行稀缺程度低的资源对稀缺程度高的资源的替代。
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资源产权,强化资源资产管理。从我国资源财产
所有权体制来看,资源资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应由国家加以系统的管理。在明
确资源产权之后,要实行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走清洁生产之路。清洁生产,可概括为对产品及其生产
过程持续实施综合污染预防的策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生产过程
,它意味着充分利用原料和能源,消除有毒物料,减少各种排放物的毒性和数量
;对于产品,则意味着减少从原料选取到产品用后最终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
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的影响。
6.经济增长的社会环境
经济增长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九五”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可能有以下因
素:(1)严重的腐败。改革应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然而,一部分人在
改革过程中却通过了腐败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严重地响影了政府的管理效
率。腐败直接动摇着社会稳定的基础;(2)收入差别的扩大。经济发展使我国
居民的收入在整体上得到提高,然而,不同居民群体收入的提高程度并不相同。
近些年来,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在
城市居民中形成了一个贫困阶层,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3)地区发展绝
对差距的扩大。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地区经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然而由
于地区发展梯度推移战略的实施,地区发展绝对差距扩大了。发展差距的扩大,
有可能导致地方利益的冲突;(4)失业人群的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
使更多农业劳动力向二、三次产业转移,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如部分人因失业
而失去生活的手段,就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从而威胁整个社会的稳定。
政府要给予上述问题充分的注意。
①产出资本系数等于投资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产出资本系数越低,资本
使用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