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与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传统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认真研究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和基础。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内涵博大精深,而民族精神、人生哲学、传统美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和价值。爱国主义首先是一个有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基础则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它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

1.尊道贵德:对道德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先”(《论语·述而》)。要求人们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倚于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陶冶与塑造完美的人格。

2.律己修身: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的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

3.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而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4.诚信如礼:“诚”是真实无妄。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美德,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意”,对事业的“忠诚”等,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准则,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5.精忠报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匡正去邪,疾恶如仇。

6.天下为公: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熏陶了一种群体主义精神,并进而扩大到整个国家。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境界的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7.以义制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以道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进而升华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

以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美德培育造就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而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又是同中国文化倡导的做人的基本伦理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有“养浩然之气”之说,它对于培养人的正气、公正之心、优秀人格和民族精神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具博大胸怀的人生的正气才能使一个人脱离狭隘,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二、爱国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人的爱心和责任感的升华,是人格、人品的一种表现、一种境界。大凡爱国者,都是富有公心,正气凛然的。一切有高尚道德的人都必然是爱国者,而只有爱国并以实际行动对国家作出奉献的人也才能称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

爱国主义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表现为对鲜明而突出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宋人王安石有一首《续史》诗,其中的两句是:“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麦难写是精神。”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夫杰,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他强调人们应当培养“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对此更有通达的认识,他指出:“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刊……”(《汉书、司马迁传》)。这种坚韧不懈、奋力进取的精神,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爱国主义不仅是炽烈燃烧的火焰般的情感,且具丰富的理性内涵。因为爱国主义无不时刻关注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在社会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无数爱国志士为了祖国、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可歌可泣。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古老、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中国古代,爱国主义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维护民族团结、反抗外族入侵的强烈情感。在近现代,它则表现为救亡图存,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并把争取国家独立,抵抗外侮的斗争同争取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努力结合起来。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到李大钊、周恩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日战争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心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努力奋斗,爱国主义具有了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成为凝聚和调动最广泛社会力量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

三、社会主义是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古代到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被提出来,这本身就表明它是同现实的文化运动相联系的,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相联系的,也是同民族前途与国运盛衰相联系的,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同时,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也不断发展,爱国主义不断升华到更高的理性阶段。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中国的历史进程实践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追求的目标。

首先,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维护的民族独立,要靠社会主义来保障。一个民族能否完全做到独立,是衡量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否的首要标志。中华民族曾长期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其独立地位的赢得和巩固,完全是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曾不止一次地提出,使中华民族结束丧权辱国历史的,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面对各种形式的外来压力和威胁,她都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独立地位,始终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东方,平等地和世界各国交往,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们民族的独立就要靠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

其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增进的民族统一,要靠社会主义来凝聚。实现和强化民族内部的统一,是每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也是爱国主义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国内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行业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共同的纪律、共同的意志等等,正是依靠社会主义来实现的。邓小平同志还曾告诫说:在我们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就统一不起来。我们主张以“一国两制”方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也同样要靠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

再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求得的民族富强,要靠社会主义来实现。一个民族要真正做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是要使自己富强起来。历史证明,贫穷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民族富强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我们应牢记历史教训,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要珍视我们民族的瑰宝,勇于继承,锐意创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将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奋斗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时,是把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重要问题来看待的;而他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时,又是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殊价值:一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一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毛泽东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时,还把总结、继承历史遗产看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因为不懂得“历史的中国”便不能真正懂得“今天的中国”作出正确的抉择;而总结、继承历史遗产正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中国”的必经之途。同时,只有认识了“历史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才能全面地根据中国的特点,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充满信心地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致走向中国。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新使命。一是文化发展在全球性发展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际间文化交流越来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更加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进一步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后进中崛起,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目标,一方面还要有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三是在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愈来愈重要。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不能没有现代思维,不能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样也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建设和发展现时代的民族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弘扬”包含着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真正的创新,又不能不包含着继承。江泽民同志前不久在讲到宣传文化工作时精辟地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爱国主义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其文化基因有巨大的再生性、传衍性和透射力。在现时代,爱国主义的文化浸润功能会很自然地体现为激发全民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塑造出了各行各业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孕育了全新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爱国主义,焕发振兴中华的自力更生精神,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标签:;  ;  ;  ;  ;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