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经济学论文,国际贸易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2)03-0043-12
按照要素禀赋的国际竞争和分工理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发动机。那些在资本方面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主要致力于使用资本设备比较多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那些在劳动上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主要致力于使用劳动比较多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资本丰裕的国家将用其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丰裕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交换。很不幸的是,这种理论在解释美国的贸易关系时一直是不成功的。考察美国与其他所有国家的典型贸易时人们发现,总的来说,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刚好与要素比例理论对贸易流的预测相反[1]。事实对这种理论的无情否定,刺激了有关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有一种理论认为,经济学家对经济分析采取了宏观方法,那种称之为劳动的要素,实际上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混合性的投入要素。一般所说的劳动要素,不仅包括在装配线工作的蓝领工人,也包括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经过高度培训的研究人员,以及运用这种创新的工程师。这种理论预测,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拥有高度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将趋向于出口内含熟练劳动的产品。这种推测是有关要素比例的贸易理论的自然扩展。
另一种类似的理论是有关产品生命周期或外贸的技术差距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密集地投资于研究开发方面的国家,将向世界市场投放新产品或者生产类似的低成本产品。在该产品生产过程中,那些研究开发密集度高的国家将享有暂时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新产品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这种竞争优势将会逐渐消失。研究开发密集度高的国家将持续地再投资以进一步形成其竞争优势,其他国家将运用成熟技术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出口活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在开放条件下运用产业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和方法,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作另一种视角的考察,其特点是在产业层面进行微观分析,这种分析涉及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国际化的主要进展和线索,其基本结论对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公司而言,在超过一个以上的国家销售一种产品时可以有三种有效的选择性策略:它可以在本国市场生产并出口到一个外国市场(出口);它也可以在本国市场生产并在本国市场销售,同时为了在外国市场上销售而在海外新设一个工厂(外国直接投资);它还可以与一个外国公司签订一个有关特许权的合约,让外国公司独立地在外国市场上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特许权贸易)。现在我们先考察前两种选择: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图1(a)描述了选择出口到海外市场的决策(图见下页)。
我们假定该公司的市场需求曲线分别描述国内市场和出口(外国)市场。我们定义两种固定成本:第一种是公司的固定成本F[,corp),它是对一个公司所有部门都有益的固定成本,包括公司的管理成本、公司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以及开发公司品牌的促销成本。第二种是每个国内工厂的固定成本F(,dp),是指在国内市场上运营一个工厂的固定成本,这种固定成本的内容与工厂而非公司的运营相联系。
现在假设边际成本为常数c,它代表国内工厂每单位产出的边际成本。在国内生产并出口到海外市场的公司运营一个工厂,虽然只需要承担一个固定的工厂成本,但是它必须支付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时的运输成本(每单位s)和必要的关税(每单位t)。因此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在每一个国家的销售数量,将由在那个国家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决定。这种销售水平由图1(a)描述,公司所获得的利润就是:
π[,ex]=(P[,d]-c)q[,d]+(P[,ex]-c-s-t)q[,ex]-F[,corp]-F[,dp]
(1)
图1(a)的阴影部分表示在没有考虑固定成本时的公司的总利润(收益减去变动成本)。从图1(a)中可以得到的明显的结论是:如果公司选择出口战略,单位运输和关税成本越大,公司供给海外市场的边际成本越大,在此市场上销售的利润最大化水平也越小。因此关税和运输成本并不鼓励出口销售。实际上,如果(s+t)十分大,出口销售的利润最大化水平就趋于零。
与出口销售相比较,在海外开办一个工厂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在海外办厂的优势是公司可以避免必要的运输和关税费用。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公司就降低了供给海外市场的边际成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在于,多设立一个工厂意味着公司必须额外多支付一种工厂级的固定成本。进一步说,运行一个海外工厂的固定成本F[,fd],可能要比运行一个国内工厂的固定成本大许多。一个转移到外国的公司在外国领土上是个陌生者,进入过程将包括在国内市场上不会发生的固定成本,即在外国市场上做生意时所必然发生的信息成本[2](P13)。
图1 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决策
考虑到海外直接投资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但是同时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的特性,一个选择在国外设立工厂的公司将获得下列利润:
π[,fdi]=(P[,d]-c)q[,d]+(p[,fdi]-c)q[,fdi]-F[,corp]-F[,dp]-F[,fp] (2)
既然国外直接投资模式相对于出口模式来说,其在外国市场上生产运营的边际成本相对要小,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外直接投资模式下的海外市场的销售量相应就会比较大。
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方式还是国外直接投资模式,主要取决于能否产生更大的利润。如果关税和运输成本相对于价格来说比较低,出口可能就是最优的选择。因此一般来说,每单位售价较低的大宗的笨重性产品比较不适合出口,单位产品售价中内含的关税高,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宜进行国外直接投资。
如果运营一个海外工厂的固定成本比较小,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就是有利可图的选择。如在WTO背景下,当工商企业在类似于本国环境的国家运作时,公司就有可能选择直接投资模式。同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国的企业更可能在说英语的加拿大而不是日本开设工厂[2](P14]。
在国内运营的公司,由于已经承担了公司固定成本F[,corp],因此相对于一个企图进入外国市场的新公司,具有固定成本上的优势。因为当这个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公司进入外国市场时,它必须增加额外的固定支出,付出与在外国运营的工厂有联系的固定成本F[,fd],因此它所承担的全部固定成本就是F[,corp]+F[,fd]。
当公司的经常性费用很大时,已在海外建立的企业最有可能进入与横向有关的市场。这种公司的经常性费用可能来自于管理超大型结构,研究开发项目,分配网络,或者用于形成产品差别化的项目支出。这些无形资产支出鼓励企业跨国界经营,鼓励企业进行外国直接投资[2](P93-7)。例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汽车公司进行全球化运营,就不是偶然的巧合。
二、出口或国外直接投资决策:基于市场结构的分析
把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集中度、交易成本等作为决定贸易流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经济学国际化的重要特点。
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我们已经看到了当F[,corp]很大时,将会产生公司一级的规模经济问题,这将使决策倾向于选择外国直接投资模式。但与此同时,由于工厂一级的规模经济存在,却使决策偏向于选择出口模式。工厂一级的规模经济越重要,在一个单一工厂统一生产就越有利可图。这种统一生产会使企业在高产出水平上从较低的平均成本中受益。
在小国经济中,规模经济可能对鼓励企业出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出口,这种公司才能获取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3]。当最小最佳工厂规模相对于国内市场规模大时,出口选择优越于外国直接投资。
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结合在一起分析企业的国际经济行为,是近年来新产业经济学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如上所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要素禀赋的差异,把其作为决定贸易流的主要因素。这一关于国际贸易的表面上精致和具有逻辑的要素比例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二战之后工业化国家之间所发生的贸易关系的主要内容:那种具有相同要素禀赋但却在同产业的差别性产品之间所发生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问题。
如果我们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完美地解释这种产业内贸易形象。这是因为,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对一种产品的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却鼓励在单个国家统一生产每一种多样化的产品,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生产上专业化并相互进行贸易。因此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鼓励国际贸易,但是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内贸易问题既复杂又重要,必须给予专门介绍。
寡头市场。寡头市场结构对出口或者外国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可以用图2来表示。该图描述了一个作为垄断者的公司的需求曲线。我们可以使用反应曲线来分析数量型寡头市场,并考察这一市场结构特征对该决策的影响。
图2表示了在外国市场中,一个国内公司与国外公司竞争的反应曲线。对国内公司来说,有两条反应曲线。第一条是在出口战略下,国内公司的边际成本由生产、运输和关税成本(c+s+t)组成时的反应曲线。第二条是在外国直接投资战略下,国内公司的边际成本由生产成本(c)组成时的反应曲线。在基本的古诺模型中,那些拥有较低的边际成本的公司将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一个对外国市场出口的公司把自己放在一个边际成本的劣势上:它必须为每单位的销售支付运输和关税费用。如果这个公司在国外设立了一个工厂,如前所述它就必须支付有关固定的工厂成本,但是它也会受益:在海外市场营运一个工厂,它的边际成本是低的,所以其反应曲线就会偏离原点。在具有外国直接投资内容的寡头市场均衡中,与奉行出口策略的国内公司相比,国内公司的产出较大而外国公司的产出较小。因此可以断言,在古诺市场的产量竞争中,寡头之间的互动偏向于选择外国直接投资方式。
图2 在出口/外国直接投资下的外国市场反应曲线
市场集中度。微观经济学指出,在集中性市场中,公司可以更好地行使市场势力。具有市场势力的公司是偏向于出口还是外国直接投资?答案取决于贸易政策是否允许进行倾销。
我们知道,市场势力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在需求曲线的无弹性部分,厂商的价格提高1%,销售量的减少不到1%,于是收入增加了。所以一个垄断厂商的生产经营总是处于需求曲线无弹性部分,它会不断地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直到是在需求曲线的弹性部分从事经营。如果价格的稍微增加引起需求数量的快速下跌,那么行使市场势力的利润最大化公司或企业集团,就会倾向于选择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时的销售量,而不是放弃增加销售的努力。如果一个具有市场势力的公司面对不同弹性的市场,它将通过对具有高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市场制订较低价格的方式来获利。
一个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受到保护的公司,在国外市场将面临更为弹性的需求,这一假设应该是合理的。在国外市场中,这种公司会受到它在国内市场上从没有过的国外供给者的竞争,而且不同的国内外市场意味着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公司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个理性的垄断者将会由此改变价格策略。因此在其国内市场上拥有市场势力的公司,在国外市场上会更倾向于确定一种比国内市场低的价格水平。
针对国外市场较低的价格特征,具有市场势力的公司与具有同样边际成本结构的竞争性产业相比较,将会更多地选择出口,所以国内的市场势力偏向于出口销售。但是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关键取决于是否准许这些公司在国外市场上比在国内市场上收取更低的价格。这种价格歧视将会受到外国市场上竞争者的强烈抵制,他们会寻求其政府的帮助,要求在所有市场上执行单一价格。如果这种被称为倾销的形式被禁止,公司就有可能需要通过在外国市场开设工厂来回避价格管制。如果这种外国工厂所供给的产品可以用某些低成本的方式差别化,以区别于本国工厂的产品,那么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就特别有可能。这种差别化使对不同的市场索取不同的价格的方式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当倾销被禁止时,国内市场势力倾向于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
反过来看,国内公司的市场势力具有诱导外国供给者进入的作用。众所周知,具有市场势力的公司将使价格保持在边际成本以上;国内价格越高,进入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大;国内生产者手中的销售越集中,国内生产者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制订一种引发外国供给者进入的价格。这种进入是采取进口形式,还是采取外国生产者在国内市场投资设厂的形式,取决于有关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比较。这一情况可以见图1的描述。
三、贸易和投资的决定:交易成本问题
交易成本理论是新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在国际产业经济学中的运用主要涉及到解释特许权贸易、跨国公司跨越国家边界的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多样化的投资活动等。
特许权贸易。对一个否决出口战略的企业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并不是惟一的选择,它还可以通过授予特许权给外国公司,允许外国公司生产和在其市场上销售,并根据销售情况收取特许权使用费[2](P204-207)。
从授予特许权的公司的角度看,特许权的惟一优势是,它可以使企业避免在国外市场做生意时发生不必要的信息成本。一般来说,特许权获得者即外国公司可能已经具有了这种在外国市场上进行讨价还价的信息,所以当信息成本相对于所获的利润相当大时,就可能发生特许权贸易。在一个容量非常小的外国市场中,那种否决出口战略的企业,可能会作出把特许权授予当地公司生产的聪明决策。
可是,特许权交易涉及到公司间合约关系的交易成本。一个公司运用特许权授予的可能性,受到目标市场信息的制约。在实践中,可能成为特许权获得者的候选人往往有一大批,他们中的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是最有资格的。在目标市场中有关他们资格的正确的信息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同时专利授予公司也不可能把潜在专利获取人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一旦某个具体的公司被选中,专利授予公司就必须承诺付出特殊的沉没成本去维持这种关系,在整个合约期间讨价还价的权力就转到了专利获取人一方。从短期来看,这种交易成本会对运用特许权贸易开拓海外市场的公司战略产生不利的影响。
跨越国界的垂直一体化。交易成本方法对垂直一体化的分析,除了可以运用于国家边界内部的分析外,也可以运用到跨越国家边界的垂直一体化分析[2](PP15-24)。与利用市场方式组织生产相对应,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组织生产的交易成本包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讨价还价等问题。
在外国市场上,公司可能因为它不如在国内市场那样熟悉,同样的原因,因为有限信息问题,一个外国公司可能不容易防备国际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当一个公司在外国经济中投资时,可以断言它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遇到某些合作伙伴的讨价还价问题。一旦需要对纠纷进行仲裁,获胜者大多是外国的公司,特别当仲裁是在外国的法院进行时更是如此。如果在外国市场的运营需要对广泛分布的流通网络进行投资,或者为适应那个市场的营销对产品差别化进行投资,那么就会鼓励公司搞跨越国界的垂直一体化。
跨越国界的混合多样化。努力使公司的销售收入和现金流保持平稳,是跨国企业实施混合多样化的一个动力。当公司仅在一个国家经营时,全国性的衰退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全国所有的产业。假如企业可以从降低收入流的波动中受益,那么将会鼓励公司在国外市场上运作,因为虽然国内外市场在全球化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国外市场在宏观经济上独立于国内市场。在许多市场上扩展公司的经营活动以降低风险,是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动机。但是在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特许权之间的选择,将主要取决于前面所述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考虑。
四、汇率波动、国内价格和市场绩效
很长时期以来,学者们在分析产业经济的绩效时,往往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不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实际上,贸易和投资流也会极大地影响国内市场绩效,它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进口、出口、收入和投资流来影响国内市场绩效,二是通过汇率的波动影响国内价格从而影响国内市场绩效。
为了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机制,我们假设有一个单个的美国公司和一个单个的英国公司,它们在美国市场就一些产品进行类似于古诺寡头市场的竞争。每一个公司都在常数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条件下在其国内生产产品。美国公司的成本用美元衡量,英国公司的成本用英镑衡量。汇率e表示用一美元能够购买到的英镑的数量,e的增加意味着美元相对于英镑的增值,即在外汇市场上用1美元可以购买到更多的英镑。
美国公司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
π[,us]=(P[,us]-c[,us])q[,us] (3)
英国公司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
ep[,us]是英国公司在美国市场出口销售1单位时,以美元价格所收取的英镑的等价物。从上述公式右边的第二个表达式看,当边际成本是用美元的等价物衡量时,e的增加就意味着美元的增值,与英国公司边际成本的降低具有同样的效应。
我们知道在古诺均衡市场中,成本降低怎样才能影响均衡产出。英国公司用美元价格反映的边际成本越低,无论美国公司的产出如何,它的利润最大化的产出就越大。如图3所示,美元的升值意味着在美国市场上,英国公司的反应曲线上移。
图3 汇率波动与古诺双寡头均衡
这意味着英国公司均衡产出的增加,以及美国公司均衡产出的降低。美元升值对美国价格的影响,取决于这两个公司的联合产出是增加还是下降。在古诺模型中,如果英国公司产出的增加占主导地位,美元升值的效应就是美国均衡价格的下降,另一个可以显示的情况是,美国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小于美元升值的幅度。当市场是处于不完全竞争格局时,公司的产出变化意味着汇率波动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分配。
尽管对两个公司汇率变动前后而言,价格仍然大于边际成本,但是价格降低让美国的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美元升值也意味着美国公司均衡产出的下降,可以推测到的是必然意味着均衡就业量的下降。
五、市场结构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经验研究
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在表1中,经济学家给出了以美国工业作为样本,决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的部分研究结果。[4][5]
方程(1)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劳动力中科学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越大,即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力越强,出口商品占国内产量的比率就越大。根据国际贸易理论,由于美国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它更有可能出口那些要求具有熟练劳动力的产品。
同时十分有趣的是,广告支出强度却与商品的出口比率呈反向作用,每一美元的销售的广告费用越多,出口商品的比例就越小。这一点不仅在方程(1)中得以证明,而且在方程(2)中也得到印证:每美元的销售广告费用越高,对外直接投资越大。
方程(2)还说明最小最佳规模越大,对外直接投资越小,这为如下假设提供了间接的支持:规模经济仅仅鼓励产业中由若干大工厂来生产产品。方程(2)也表明国内市场的集中会吸引外方直接投资。
表1 贸易流动/对外直接投资
EXSR=0.262+0.023[a]Schooling+0.058[a]Technical-0.567[b]ASR
R[2]=0.487 (1)
FDI=-2.431+0.396[a]Technical+0.294[a]ASR-0.776[a]MES+0.450[a]ACR+
+0.788[a]CR4
R[2]=0.653 (2)
EXSR=国内生产中的出口份额;FDI=总利润中来自国外利润的份额对数值;ASR=广告销售比率;Schooling=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Techinal=劳动力中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MES=最小最佳规模产量;CR4=产业中4厂商集中度;ACR=以最小最佳规模进入时的绝对资本需求量。
对于72个三位数标准工业分类的产业样本:a表示1%的统计置信度;b表示5%的统计置信度。
资料来源:ThomasA.Pugel(1978,1981)
双边贸易流动。Audresch和Yamawaki将对贸易流的国际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美日贸易平衡,结果得到了比要素比例的贸易理论预期更加吻合的结论[6],对美国和其他所有国家的贸易的研究表明,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研究的结果如表2,表示在产业层面上,产业和产品特征对净出口的平均影响。如X是美对日的出口值,M是美从日的进口值,表2中所研究的变量为:
X-M
TB=──── (5)
X+M
即净出口是总的贸易量的一部分。如果美国的产业卖给日本的比从日本购买的多,TB则为正,当净出口仅为总贸易流量的一小部分时,TB的值会很小。
根据表2中的研究结果,那些资金密集度高(KIR)、差别化程度高(ASR)、研究开发密集度高(R&D)以及受非关税壁垒保护的产业,更能获得正的贸易盈余。
表2 美日贸易平衡
TB=0.5695[a]+0.6817[a]KLR-0.2094[a]SKill-0.0047[b]CR4
0.2889ASR+0.1880[b]USNTB/JNTB-0.1486[b]JR&D
TB=(X-M)/(X+M);X=1977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M=1977年美国从日本进口;KLR=美国产业的资金劳动比率;SKill=美国每个雇员平均年工资与受教育程度低于8年的雇员的平均年工资的差异;CR4=1977年美国产业4企业的销售集中度(%);ASR=1977年美国广告支出/销售额(%);USNTB=1970年美国非关税壁垒指数;JNTB=1970年日本非关税壁垒指数;JR&B=1977年日本研究开发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
1977年对于213个4位数标准工业分类的产业样本:a表示1%的统计置信度;b表示5%的统计置信度。
数据来源:David B.Audretsch and Hideki Yamawaki(1988)
资金富裕的美国在资金密集型产品方便更可能获得正的贸易盈余,符合要素比例理论的预测结果,而研究开发(R&D)的投入促进出口,肯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贸易流的解释。
当一个产业生产具有高度广告特征的产品时,消费者的品味可能具有高度的文化特征。对于外国供应商来说,要想成功地销售这类产品会更加困难。因此,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此类产品的进口要少。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和其他一些非刚性的贸易障碍:例如最低质量保证或安全规制。相对于国外竞争者来说,从这些壁垒中获益的产业更可能获得正的贸易盈余。对美国市场进行保护的关税变量对于贸易流量没有什么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关税和其他国家的没什么区别。
就美日贸易而言,在使用熟练劳动力的产业和高度集中的产业中,产业层面的贸易盈余极有可能是负的,这指出了美日贸易和美国总体贸易之间的差别。美国的出口偏重于熟练劳动力产品。同时指出了对高度集中的产业中所生产的产品来说,进口要大大高于出口,这与用市场势力对集中度所进行的解释和以前给出的对贸易流的解释是一致的。集中性产业中的公司更可能将价格维持在边际成本之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就为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六、对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
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表明,在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国内企业行使市场势力的能力会有所降低。这是限价理论的预测。如果迅速扩张产量是有利可图的,追随性厂商的产量扩张行为将会限制主导性厂商把价格保持在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那些有能力从其他市场上转移生产能力的外国供应商,将成为具有这种限制性功能的追随性厂商。
由寡头合谋理论也可以得到同样的预测结论。寡头合谋中的两个最主要问题是制订合谋协议和如何对协议忠诚。我们认为,寡头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协议的瓦解,阻碍寡头之间的协调。外国生产商对市场会带来和国内公司完全不同的新气象。当外国生产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时,寡头之间的合谋、暗中配合以及其他形式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
大多数经验研究都肯定了这种预测。在表3中,经济学家Pagoulato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欧共体市场国家中,进口与价格一边际成本加成幅度成反比,而与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成正比,即进口相对于国内生产的比率越大,价格—边际成本加成水平通常就越低;国内市场集中度越高,价格—边际成本加成水平就越高。[7]
表3 进口和价格—边际成本加成
比利时 PCM=14.54[a]+0.040CR4-0.254[a]IMSR R2=0.27
(1)
法国
PCM=16.13[a]+0.238[a]CR4-0.547[b]IMSR
R2=0.42
(2)
荷兰
PCM=51.19[a]+0.127CR4-0.459[c]IMSR R2=0.27
(3)
PCM=价格—边际成本加成幅度;CR4=4企业销售集中度比率;IMSR=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a表示1%的统计置信度;b表示5%的统计置信度;c表示10%的统计置信度。
数据来源:Emilio.Pagoulatos等(1976)。
七、总结以及若干推论
在WTO的规则下,上述产业经济学国际化的研究对指导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和国内竞争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看,最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WTO的规则下,虽然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趋向于公平和平等,但是无论是对外国企业还是对中国企业来说,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外国直接投资方式,其决策主要取决于它们在微观层面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宏观经济层面的有利因素必须转化为微观上的市场竞争优势。有两个因素决定着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一是公司的经常性费用,即超大型管理结构、产品差异化、以及创新研究队伍等的支出,鼓励企业进行横向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交易成本,它激励企业在某一市场内部进行纵向一体化,同样也促使其跨国界经营。
第二,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或者说是公司内贸易。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越来越明显的产品差异化,以及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经济发展,这两者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化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趋势。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把中国纳入到了世界产业分工的体系之中,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产业之间的补充性贸易已经或者将要下降到次要的位置。这些都要求中国的对外贸易及其投资政策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第三,从实证研究中我们知道,尽管传统的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够比较完美地解释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日本的贸易平衡关系,但是它并没有被发达国家的总体贸易流所肯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更可能发生在集中程度比较高的市场,因为这种市场比起非集中的市场来说,更有可能让国内企业行使高成本、高价格的市场势力。因此我们可以推演,WTO之后的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的市场最有可能的是原先处于垄断或者行政垄断的产业,如金融、保险、高科技、电力、电信、文化、航空运输等产业,为此必须及早改革。
第四,实证研究表明,投资于新产品和高效生产技术的R&D活动,有助于带来更多的贸易盈余。中国目前虽然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序列,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因此不断地提高R&D占GDP的比例,不断地鼓励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R&D经费,投向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应该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决策。
第五,国内市场绩效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会作出一定的反应。国外竞争是限制国内企业行使市场势力的能力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因素。因此,在WTO规则下,国内竞争政策的设计,要本着开放的原则,大胆地引进外国的先进企业和跨国公司,破除中国企业的垄断意识,消除其垄断利润。既要让这些外国企业与本国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较量,又要设法让它们之间进行竞争较量,从而在总体上提高中国市场的竞争水平。中国市场总体竞争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贸易流,改善中国市场竞争绩效。
标签: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边际成本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进口税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销售分析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投资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