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四个世界”图像内容的变化与发展论文_赵亚琴

两汉“四个世界”图像内容的变化与发展论文_赵亚琴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汉代墓葬图像艺术的内容和题材极其丰富,本文从汉代纵贯天、地、人、神的宇宙观角度出发,在对墓葬图像艺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两汉“四个世界”图像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发展,概括总结了影响其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汉代;墓葬艺术;宇宙观;四个世界;图像

在盛行厚葬风俗的汉代,墓室的建造都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来建造,人们为墓室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有天地万物、社会生活,在汉人眼中,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墓葬艺术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雕塑等,它们记录、展现了两汉时期人们在政治、娱乐、教育、宗教等领域的状态,真实地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

很多关于汉代墓葬图像艺术内容的分类都是根据人们直观的印象,而汉代墓葬艺术是神秘而敬畏的,创造过程中,其图像内容必定有它们特定的观念意义而不是个人观念思想的表达。汉代人以图像艺术的方式实现了对天地时空格局的摹拟,表达思想观念,表现出强烈的宇宙象征主义,图像艺术成为汉代宇宙观念的视觉相等物。

理解汉代墓葬图像艺术,其前提必然是理解汉代人纵贯天、地、人、神的宇宙观。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说到:“汉代人认为,全部宇宙世界是由从高到低的四个部分构成的。首先是天上世界,这是一个由作为宇宙最高存在的上帝和诸多人格化的自然神组成和居住的诸神世界。其次是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所代表的仙人世界。第三个宇宙层次是现实的人间世界。而第四个宇宙层次是地下的鬼魂世界。”

因此可以将汉代墓葬图像艺术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天上世界、神仙世界、人间世界、地下世界,组成“四个世界”图像体系。下面将以具体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

一、汉代“四个世界”图像体系的变化发展

(一)、西汉初期“四个世界”图像体系

西汉初期的帛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艺术作品,长沙马王堆一号“T”形帛画为汉文帝时期的作品。帛画内容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以四个部分:

地下世界在帛画的最下面部分,阴间统治者两腿下蹲双手做托举状,其胯下骑蛇,脚踩两条巨大的鳌鱼,还有一些面目狰狞的怪狗和驮着猫头鹰的水龟;第二个部分是人间世界的内容,在地神托起的大地上是一个人间献祭的场景;第三个部分是魂灵世界的图像,有衣着华丽,体态丰满的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的图像;最上面的部分是天上世界,由天界的大门开始,大门有两个神人把守,在神人背后有一对豹子盯着天界的入口。充满各种神秘的神灵,神物,神龙的形象。最上部左右两侧分别有太阳和月亮及代表它们的金乌和蟾蜍,天界的中心有一个主神。

对于神仙世界的图像,帛画上没有充分的具体体现,只有墓主死后的灵魂向西行进的动态,那么灵魂到底去向何处呢?结合马王堆一号墓棺椁三重外棺上描绘仙界、地府的图案可以得到答案,巫鸿先生认为,第一层外棺为黑色是将其与生者隔开,第二层黑色漆棺上描绘了墓主经过在神灵的保护下的地府,第三重外棺红色漆棺所描绘的昆仑仙山上的不死仙境。墓主人在各种神灵、瑞兽、祥物的保护下穿越死亡,进入永恒的不死之境。

马王堆一号墓帛画是在宇宙的背景下以墓主人个体化的生命之旅,将多层级天、地、人、神贯通了起来,为墓主构建了一个死后存在的充满动感的有机宇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无疑充当了当时人们宇宙观念的视觉相等物。马王堆三号墓“T”形帛画这种类似的内容也有充分的体现。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汉代人“四个世界”图像体系的初形。西汉初期,由于受巫楚文化影响较深,汉画像对神秘的天、地、神三界所描绘的内容占据主体地位,三者秩序井然地分处于特定的结构中,而人间世界的场景内容较少。

(二)、汉武帝时期“四个世界”图像体系

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帛画的发现,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汉武帝时期的四个世界图像体系模式。整个图像仍然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内容包括最上面是日、月的图像,以金乌和蟾蜍作为日月的标志,相比较下天界的图像内容大大缩减;第二个部分仙界的内容表现战国齐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在三山之下的房屋代表墓主死后的居所,屋内有墓主的形象;第三个部分是这件帛画的人间部分,有四组图像,自上而下包括乐舞图、拜谒图、扁鹊问医和纺织图、格斗图。相比马王堆帛画中人间部分只一幅祭祀图,人间世界的内容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表现;第四个部分的地下世界比马王堆帛画的地下世界更简略,画有青龙、白虎等神怪形象,中间是熊面人身者的地神。

相比之下,与马王堆帛画的引导灵魂进入不死仙境的意义相比,这幅帛画的意义更重在模拟现实,营造墓主死后的世界。在人间世界的内容上有了突出的表现,这些图像都是对世俗生活的真实再现,希望死后仍然可以处于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天上、地下世界内容的缩减,以及神仙、人间世界内容的明确与增加,体现出了汉武帝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因素影响得到了强化。

(三)、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四个世界”图像体系

汉画像石是汉代特有的艺术类型,从汉昭帝时兴起,一直贯穿到东汉末期。汉画像石的出土最集中的是在河南南阳地区,先后发现了40多座汉画像石墓,最早在西汉昭宣时期,最晚在东汉晚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考察,南阳汉画像石的根据当时宇宙观念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天上世界根据汉人宇宙观念,一般被安排在墓穴中的顶部,图像主要有日、月、星辰、天神、神兽等;神仙世界的内容一般被安排在墓穴顶部以下,四周偏高的位置。由于蓬莱仙话、昆仑仙话等在南阳地区汇合,画像石中仙界的表现往往有许多独立的境界;人间图像位于整个墓穴的中心位置,内容多安排在墓穴四周。墓穴通常是仿造现实中的房屋结构来建造的,墓主人一般都是贵族,所以图像反映的人间生活都是上层人群的日常活动;地下世界,也叫黄泉世界,这类内容多安排在墓门上。因为古人通常认为墓门是人间与阴间通口,一般在墓门上刻着警戒、守卫的内容,防止一些邪恶东西打扰死去的人们。

除了南阳画像石外,山东省著名的武氏祠画像石也完美体现了汉人的宇宙观念。著名的有东汉时期的武梁祠画像石,祠堂中的画像也体现了四个世界的图像,四个世界图像的配置是严格按照当时人们的宇宙方位观念自上而下来进行的,将祠堂这样一个狭小空间看做一个完整无缺的宇宙世界。祠堂的屋顶展示天上世界的场景,包括天象、天界诸神、祥瑞、征兆等,两面山墙描绘的是西王母、东王公的神仙世界内容,而东、中、西三面墙壁上描绘的是人间的事情,包括古代帝王和列女、孝子义士等,最后以武梁本人形象结束,以图像形式叙述了武梁所在时代之前的全部中国历史;地下世界主要是表现为接受子孙和家人的祭祀,主人从地下世界到墓地祠堂的途中以及刚刚到达目的地的车马出行图。

相比之前,昭宣时期至东汉时期的“四个世界”图像体系可以看出,人间内容题材的图像大量出现,在“四个世界”中逐渐占主体地位;同时天人感应思想极端化发展的谶纬学说在东汉盛行,使关于祥瑞征兆的天上世界图像增加;以西王母为中心的仙界体系逐步形成,仙界图像的内容大为丰富;而对于地下世界内容则大大减少,东汉时期由于佛教轮回说对地狱世界的恐怖塑造改变了人们对黄泉世界的想象,因此对于黄泉世界的描绘图像大大减少。

二、四个世界图像体系的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汉人宇宙观念

首先通过以上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四个世界”图

像体系的组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两汉时期墓葬图像艺术中是以一贯之的。墓葬艺术中整体呈现出各种类似的图像内容,包括反复出现的天界、仙境、人间、地下等场景。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汉代感性化宇宙观念的直接衍生品。汉代墓葬艺术不是创作者依据自身观念自由创造的,而是在各方面高度一统的封建王朝下,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思想和宇宙观念刻画、创作的,必定是符合统治阶层的思想观念,维护封建统治的产物。

(二)、儒道结合为统治阶级服务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用方士神仙寻求神仙之术,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安定统治;到了西汉晚期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空前兴盛,国库充盈,这时期实行“独尊儒术”,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来神化封建统治;东汉的统治者,将“天人感应”思想极端化发展为谶纬学说,并将阴阳五行和使谶纬学说纳入经、史,结合儒家三纲五常,形成了儒道杂糅的封建礼教,而这些变化都是以统治阶级的统治为轴心的。

我们看到的墓葬图像大多都是出土统治阶级的墓葬中,其内容自然是要符合墓主以及他所处阶层的观念。因此汉代纵贯天地人神的墓葬图像内容,随着统治阶级的统治而不断变化。有儒家的教化作用的天人感应、谶纬、人间礼教,道家追求不死成仙、神灵怪异等内容大量出现,其目的还是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三)、自我主体意识的凸显

人间世界的内容在汉代图像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代墓葬艺术中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令人吃惊,蕴含了汉代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与肯定,在此过程中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凸显。汉代人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权利、富贵、名誉、地位等为基础的,汉代人明确认为这些是人生价值的终极化体现,并认为这些内容是值得永恒化的,他们所做一切似乎都在为此努力。这一观念在汉代墓葬艺术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构建了汉代墓葬艺术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构建。同时汉人将自身接入到深化和历史的秩序中,以表现自我人生的存在价值,认为神话、历史、现实可以转化合一,无论神话或是历史,只有自己的存在才能显示其完整性都体现了其日益凸显的自我主体意识。

总结

汉人纵贯天、地、神、人的宇宙观赋予一切自然空间以可视性和可感性,这种宇宙观体现在墓葬图像艺术上就形成了“四个世界”图像体系,即天上世界图像、神仙世界图像、人间世界图像、地下世界图像。

汉代的墓葬艺术并非纯粹的艺术形式,审美功能作为附属功能而存在,在汉代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交织而存在,墓葬艺术成为各种观念与意识的交汇之地,并将它们连成一个整体,构建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对墓葬艺术中“四个世界”图像体系的研究,对我们解读汉代汉代人的观念与意识有重要意义。汉代墓葬艺术作为流传至今资料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以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源头,其研究对于探讨后世艺术的形式、中华艺术的源流也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北京:三联书店,2016.

[3]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王怀义.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秦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6]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刘成纪.汉代图像世界与大一统美术之诞生[J].文艺研究,2017(3):5-15.

论文作者:赵亚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两汉“四个世界”图像内容的变化与发展论文_赵亚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