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松滋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松滋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效
松滋市地处湖北省南部,土地面积223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451个村,耕地面积93万亩,水面32万亩,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八五”以来,松滋市自觉地按照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统一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既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自然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又培肥了地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发展可持续农业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一,从经济效益上看,突出表现在“三增三减三提高。”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化肥消耗量减少,土壤肥力和农产品优质率提高。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46万吨,比1990增长21.6%;棉花总产45.2万担,增7.6%;油料总产78.4万担,增37倍;生猪出栏116万头,增76万头,总量居全省第二,人均居全省第一;水果产量3.54万吨,增长6倍;水产品产量1.9万吨,增长165.7%;家禽出笼615万只,增长4倍。全市亩平有机肥施用量由1990年2.1方增加到3.9方,化肥施用量由63.5公斤减少到61.8公斤,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从1.9%提高到2.7%。全市优质粮、棉、油、水果基地分别达到140万亩、22万亩、31万亩、14万亩,产品优质率分别达到92%、99%、96%和67%。八宝镇的棉花被誉为“钢筋棉”,是大城市用棉单位的抢手货。二是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额增加,生产成本和物质消耗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1995年全市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额达到55%,比1990年增加28个百分点;每百元种植业产值(以1990年不变价)投入的物化成本32.9元,比1990年减少10%;农业劳动生产率由3848元提高到6967元(199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18元提高到1793元,增长190%。三是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增强,传统的小而全生产经营项目和面积减少,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有7个乡形成了一乡一业,186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多种经营形成了猪、果、禽、菜四大支柱产业,连片千亩以上的基地达到16个;棉花和肉类总产跨入全国百强,分别列48位和13位。
第二,从社会效益上看,突出表现在三个新的进步。一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有新的进步。1995年,全市共向社会提供商品粮1.5亿公斤,由原来吃返销粮一跃而成为国家商品粮基础之一,提供优质商品棉43万担,油料600万公斤,生猪100万头,水果3000万公斤,水产品1700万公斤。二是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新的进步。1995年,全市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力达到9.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8%;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4.1%;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达到10.4万人,占劳力总数的29.7%。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有新的进步。199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1995年人口出生率8.81‰,比1990年下降6个千分点,陈店、南海2个乡镇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传统的生育观有了根本改变,松滋成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市。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40.1%,比199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第三,从生态效益上看,突出表现在三个根本好转。一是消灭荒山,绿化平原,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根本好转。“八五”期间,全市共消灭荒山20.3万亩,植树25万亩,其中四旁植树15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3%,比1990年提高14.3个百分点。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荣获林业部“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和省委、省政府、省绿委授予的“灭荒造林先进单位”、“平原绿化先进县”、“消灭宜林荒山先进县”。二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状况有了根本好转。粮食、饲料、经济作物比例由63∶30∶7调整为50∶40∶10;经济林面积由7.2万亩发展到22万亩,其中水果面积达到15.5万亩;养殖水面发展到13万亩,其中精养鱼池达到1.73万亩。三是开发庭院,养猪种果,发展沼气,乡村面貌和农户生活环境有了根本好转。五年共开发改造农户庭院13.2万户、11.7万亩,80%的农户庭院开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30%的农户达到了户均出栏10头猪、出笼百只禽、产千斤果、收入万元钱,79个村达到了户均1亩经济林,来自庭院经济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有4万农户建了沼气池,占全部农户的23%,农户建池总量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农村能源建设综合试点县市之一,共节省烧柴5000万斤,照明电50万度,化肥570吨。
二、基本作法
五年来,松滋市在发展可持续农业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作法。
1.大力推广以粮猪沼果为主体的各类生态优化模式,实行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循环再生,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松滋市地貌多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拟定了“三片规划、三类开发、三效兼顾”的总体发展思路,即按照山区、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分类指导,分片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围绕三大生态区域经济带,全市先后探索推广了以粮猪沼果为主体的多种生态高效模式。
一是平原地区的“棉—粮—猪—沼—鱼”模式。即在棉田套苞谷,苞谷加工成饲料养猪,猪粪产沼气,沼气烧饭、照明,沼渣沼液肥田、养鱼,不仅节省了化肥开支,而且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这种模式目前已全面普及推广。全市22万亩棉田,麦苞棉面积人达到9.95万亩。八宝镇有5.4万亩棉田,套种早玉米4万亩,年出栏生猪12万头,建沼气池近万口,年产沼肥20万方,棉花单产过100公斤。
二是丘陵地区的“粮(菜)—猪—沼—果”模式。即水田种粮,低丘种果,果林套种饲料粮、瓜果或花生、豆类,果园建猪舍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液喂猪,沼渣肥果树农田,有的地方还与养鱼配了套。全市20余万亩集体和农户果园大都采用了这一模式。如老城镇模堤村10组农户许春甲,三口二劳,种粮田1.6亩,果树4.8亩,建12立方米沼气池1口。1995年收获粮食2335斤,间作蚕豆150斤,产皮棉60斤(间作),产油菜450斤,出栏肥猪13头,收获水果22843斤,出笼家禽30只,共获纯收入24029元,人平8009元。沼气池每年可产沼肥20方,可以节省化肥支300多元;全年2/3的时间可用沼气做饭,可节省烧材400多元。对农户典型调查表明,一般养10头猪,其猪粪可满足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之用,一年可出沼肥20方,满足7亩农田下底肥。养一头猪,其猪粪直接施到农田,可节省化肥开支30多元;如果通过沼气池转化,可提高肥力,节省化肥开支80多元,且肥效持久,农作物增产效果明显,品质提高。
三是“酒—猪—沼—鱼”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以酒厂为龙头,利用酒槽养猪,猪粪产沼气,沼渣种菇或养鱼,全市390家大小酒厂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2.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增长,全面活跃。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队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为龙头,乡镇农业“八站”为骨干,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拥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17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7人,中级职称的514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到126个,会员2.46万人;科技示范户达到5.7万户。
二是狠抓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全市通过采取普通中专教育、业余函授教育、专家巡回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开办成人学校、印发农技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技培训,每年培训干部、农民20万人次。对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要求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目前已有37%的乡镇村级领导班子成员达到这一标准,未达到学历标准的已由市委组织部、农业局统一组织进入农业广播学校深造。对农民,全面推行“科技家长”制,确保到本世纪末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具有中专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合格科技家长,目前17.5万名科技家长已经选定,并有5.7万名已获合格科技家长证书或“绿色证书”。
三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全市推广了以“两杂”为主的良种应用技术,杂交稻稳定在50万亩以上,杂交玉米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推广了水稻旱育早发栽培20万亩,占早中稻面积的50%;推广了双膜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16万亩,占棉田面积的80%;推广了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农作物综合防治率达到80%以上;推广了以“两料”(全价饲料、秸秆氨化饲料)和“土鸡洋养”为主的畜禽饲养技术,全价料饲养普及率达到50%以上,秸秆氨化养羊5万只,养牛1万头,“土鸡洋养”500万只;推广了以内膛腹接、高位嫁接换种为主的水果生产技术,改造了50%以上的中迟熟水果基地;推广了蔬菜大棚栽培技术,发展塑料大中棚5万个。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近几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大办农业、办大农业的指示精神,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业实行两个转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全市根椐自身特点,选择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水果、蔬菜、家禽、水产等八大产业重点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1995年八大产品产值(90年不变价)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1.5%,加上运销、加工增值,八大产业产值达到29.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8%。特别是在以猪、禽、果、菜为重点的多种经营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以百万头生猪为主体的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运销产业链,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从业人数达到12万人;兴建了19个饲料加工厂,其中万吨级以上的1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23万吨;全市年生猪出栏过10万头的乡镇有3个,过万头的村7个,年出栏50头肥猪规模养殖户达到1000户,过100头的50户;以玉米生产为主的饲料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有近5000人参与生猪的贩运和流通,外销生猪近100万头。以千万只家禽为主体的家禽孵化、养殖、销售产业链,产值达到7200万元,网络大小家禽孵化场250家,千只以上规模养殖户占361户;以15.5万亩水果基地为主体的果树育苗、种植、生产、贮藏、加工、运销产业链,创产值0.8亿元;以10万亩蔬菜基地为主的蔬菜种植、贮藏、加工、运销产业链,产值达到1.2亿元。
三、几点启示和思考
1.以推进产业化为重点,把发展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结合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可以把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一起,能促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延伸效益;能使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利益互补,减少农业利益流失,增加农民收入;能减缓市场风险,帮助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组织经营形式。必须把推进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突破性战略重点来抓。发展农业产业化,当前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选准主导产业上规模。在因地制宜,选择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产品集中连片发展,形成集约化生产基地,加大一乡一业、多村一品建设力度。二是大办龙头加工企业。农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延伸的加工业与之配套,只能是传统农业、原料农业、粗放式农业和低效益农业,可持续农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要选准项目,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面大的龙头加工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农头带基地、基建连农户的经营格局。三是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和运销业。特别是乡镇和村一级,要发展自己的营销队伍,培养自己的营销人才,推出自己的名牌精品。
2.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为重点,把农产品总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目前松滋市农业生产率增长量中,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只有40%左右,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相差甚远,发展农业科技潜力巨大。一是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良种。二是加大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科学技术力度,特别是要在推广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上有大的突破。三是加大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力度,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网络体系,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
3.以发展各类生态优化模式和农村沼气为重点,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用地养地、实行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结合起来。近几年,广大农民创造了许多种优化种养模式,如旱地的麦椒棉、麦菜棉、麦苞棉模式,水田的麦瓜稻、藕稻、土豆稻、油稻稻模式,林地的间作套种,水体的鱼猪林果禽立体种养等,都实现了农业高产、经济高效。
4.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把农业深度开发、挖掘资源潜力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结合起来。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搞好农业深度开发,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5.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把发展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强化服务功能结合起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脆弱,服务功能不强,许多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集体无力办,农民负担减不了,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逐村改革,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6.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重点,把发展农业与发展二、三产业结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除大中城市吸纳一部分劳力外,最主要的途径还是立足于农业,立足于农村,把发展农业与发展围绕农业兴办的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7.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为重点,把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解决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都有赖于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8.以增加农业投入为重点,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加强对农业的保护结合起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当前农业保护的重点是保护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权益。其核心是各个方面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