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的成就_和平与发展论文

新世纪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的成就_和平与发展论文

新世纪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成就论文,新世纪论文,中国论文,外交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直以来,党中央在深刻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努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审时度势地全面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在新世纪以来取得重大成就。

一、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的原有基础

1、自我认定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为人类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中国人民已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国是一个“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今后长期的根本任务是集中精力搞好现代化建设。

中国始终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同各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起团结奋斗。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要带领人民争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国际理念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应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应坚持“和而不同”,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国家利益认知与维护

中国要坚决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努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必要的斗争。要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要与各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要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

4、外交目标、战略和运作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努力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力争在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指针;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的四大战略布局已确定;政党外交、文化外交的战略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中国学习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国际形势。提倡“政治家办外交”,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立场,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从政治和大局上观察和分析问题,自觉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优良外交传统和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得住各种国际环境和风浪的考验。高度重视外交队伍建设,把培养年轻人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在21世纪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框架更加坚实,要素更加充分,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其一,根据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的自身属性与国际定位形成新的认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原有自我认定。主要是:

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即使今后富强了,中国也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没有扩张称霸的历史传统,有的是几千年的以“仁”、“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崇尚“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现今的中国,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已成为基本国策。国强必霸,不适合中国。称霸,既有悖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和平发展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必须坚持”之一,把和平发展道路提到了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攸关的高度。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不是第二强国;中国是一支新兴的力量,成长中的大国,也是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让13亿人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压倒一切的大道理。根据最新人口普查,中国已有接近13.5亿人口,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中国现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仍需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中国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始终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坚定维护者,是国际多边体系的重要建设者,是世界经济增长与繁荣的重要贡献者,是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践行者。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国际责任的践行者、国际规则的遵守者,是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者、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国是亚洲各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一员,与东亚各国命运相依、休戚与共。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中国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将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

其二,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的重大国际理念,丰富和提升了中国外交的国际理念体系。主要包括: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程度前所未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各国利益交融、休戚相依的时代,与世界隔绝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繁荣,独善其身不可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应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21世纪的时代潮流是交流合作、互利共赢。那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国与国竞争信念和模式应该成为历史,其鼓吹者必定是最大的输家。21世纪应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和科学发展的世纪。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必须同舟共济、携手应对。21世纪也应是世界各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共同呵护地球这一人类美好家园的世纪。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携手共进、共度时艰应该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社会应该超越国际关系中陈旧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险的冷战、热战思维,超越曾把人类一次次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

中国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各国应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间对话和交流,使人类社会一天比一天和谐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际体系应朝均衡合理方向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其三,在对国家利益科学分层和统筹兼顾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新的利益观,实现了对国家利益认知与维护上的升华、深化与拓展并形成基本体系。

中国将国家利益分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等不同层次;将发展利益与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并重,一并构成中国外交要着力维护的三大利益。中国已提出要坚决维护六大国家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更加重视海外利益的拓展与保护;提出“形象也是利益”;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充分顾及他国正当关切和利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与“互利共赢”相结合,把维护中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统一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其四,在深刻认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以及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的外交诉求,实现了外交目标上的升华与深化并形成基本体系。主要包括:

中国要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坚决维护六个核心利益和三大利益;争取四个有利环境,即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提升四个“力”,即努力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其五,在不断深化对和平发展理论认知与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和平发展的新思想,基本确立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系。

中国坚持并深化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并形成一套对外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机遇期理论。牢固形成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发展为“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战略指针。明确了两个“始终不渝”的战略抉择,即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将互利共赢思想从经贸领域拓展到政治、安全、文化、环保等领域,从双赢扩大到多赢、共赢,从平常理念发展到危机情况下的“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战略取向。将“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

推行全方位的立体外交战略。在中国外交布局的“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四大要素之上,又加入了公共外交和海外权益保护两大要素。这样,中国外交的布局就有了六大抓手。其一,处理好大国关系的关键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其二,构建良好周边环境的关键是“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其三,巩固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基础的关键,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其四,多边外交能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也能造成巨大的国际制约;其五,公共外交是社会基础,从公共外交的高度来统筹与各国政党、政治组织、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交往,高度重视“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其六,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

中国还通过“立体思维,立体操作”,形成“以首脑外交为统领,国别、区域和各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双多边结合,政经文互动的有力外交架构。”

其六,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办外交”的若干新理念,形成科学外交和外交为民的运作理念与模式,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外交运作体系。主要包括:

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各项外交事务,搞好统筹兼顾,全面加强外交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办外交”的能力和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外事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外事为民的要求,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外事工作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外交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党、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工作,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

要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外事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干部队伍。

标签:;  ;  ;  ;  ;  

新世纪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的成就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