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我国距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强国论文,之路论文,还有多远论文,距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0)01-0036-0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功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达29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需要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情况,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要求,面对世界格局深刻变革、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的新形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战略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贡献能力的全面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但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才能称得上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有哪些?这些问题正在研究讨论中,目前还未能达成广泛的共识。科学地确定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检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找出一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差距,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有学者提出应该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投入指标、观念指标五个方面①。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指标应从以下方面来确定,它们分别是: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引领作用、本国大学对外国学生的吸引程度、先进的具有引导作用的大学理念、民主开放与鼓励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等八个方面②。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二是高等教育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和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将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分为以下几个维度:一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包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二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等教育是否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对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在世界的影响力;三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包括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生均经费等;四是高等教育的效能,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规模主要包括该国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该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该国主要劳动力人口即25—64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500万人,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为22%。同时期,八国集团(简称G8,是由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等八国组成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八国集团的高等教育,整体上代表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八国集团各成员国都属于高等教育强国,因此,我们有必要拿我国高等教育与之进行比较)各成员国的在校生规模虽不及我国,但毛入学率远高于我国,超过50%的分界线,达到了普及化水平。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毛入学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学生数将是巨大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国家的经济总量规模(GDP)、人均GDP、城镇化水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等因素,其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根据国际经验,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达到50%。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能否达到50%?我们分析,达到50%的可能性不大,达到或超过40%是较为合适的。为什么觉得40%比较合适?我们的预测分析如下:
从经济方面看,在假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中性、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国际经济保持正常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以2008年为基数,如果以年均增长8%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将达到75.7万亿人民币。按人口14.1亿计算,我国人均GDP将达到53687元。假如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按1:6计算,我国人均GDP将达到8947美元。
从国际经验看,西欧国家二战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5%左右,英国、法国、德国在1965—1970年间用20—25年左右时间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提高到15%,再用20—30年的时间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左右提高到50%。1965年,法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2%,其人均GDP为9464美元(为方便比较,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其人均GDP为23932美元。1970年,英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4%,其人均GDP为13036美元,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5%,其人均GDP为21244美元。1970年,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3.4%,其人均GDP为12130美元。1995年,德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4%,其人均GDP为21073美元。美国用两个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15%)与普及化(50%)的国家。1970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的时候,其国民的人均GDP为18150美元。日本用23年、31年(1947—1970年、1971—2002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50%的飞跃。197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其人均GDP为17345美元,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5%,其人均GDP为36787美元。
根据上述我国2020年经济总量、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等情况,到2020年,把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控制在4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尽管40%的毛入学率比起八国集团各成员国来说要低一些甚至很多,但从我国人均GDP水平和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出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水平在规模上已经初步迈入了高等教育强国。
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反映的是一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点较低,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速度较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相对稀缺。我国25—64岁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6.8%,与八国集团成员国的水平相差较大,除与意大利的差距较小外,与其他各国的差距在20个百分点左右及以上。
到2015年,我国主要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达到15%;到2020年,如果我国主要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8年翻一番,居世界首位。从数量上看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强国之列。
三、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等教育是否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对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在世界的影响力。
大学自身发展水平应该纳入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考察,各大学通过综合声誉和办学实力的竞争,获得与自身相符合的排名,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公布的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表显示,在世界大学前20名中,美国占有17所,英国2所,日本1所;前100名中,美国占有54所,位居第一,英国11所,位列第二,德国6所,日本和加拿大都是4所,法国3所,俄罗斯1所,意大利0所,我国0所。如果把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顶尖大学,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定义为世界一流大学,那么,结果是很令人遗憾的,我国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是很大的。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正在实施的“985”工程进展总体顺利,部分高校正全力向世界一流大学发起冲击,力争早日挤进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到2020年,通过努力使3—5所大学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若干个学科步入世界一流行列,这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除了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外,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存在两大不协调:一是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过大;二是重点院校与普通本专科院校及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过大。
我国普通高校区域分布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明显。表现在几个层面:一是地区间重点高校数量分布的不协调,二是地区间重点学科分布的不协调,三是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别,四是教师队伍的差距。从教育部直属高校数来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有76所,其中东部51所、中部13所、西部12所,东部是中部或西部的4倍左右;“211”工程高校中,东部64所、中部24所、西部25所;“985”工程院校中,东、中、西部各为24、8、7所。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72个一级重点学科分布于全国286所大学中(按照1个一级重点学科分布点折算为1所大学,累计相加计算而得),其中东部地区198所,占69.2%;中部地区57所,占19.9%;西部地区31所,占10.8%;中西部地区所拥有的一级重点学科高校数仅占30%左右。
从生均经费看,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9143元,其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546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597元。从地区上来看,东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为11682元,中部地区为5173元,西部地区为7404元。中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最低,低于西部地区,且不足东部地区的一半。生均教育经费最低的是安徽,为3309元。最高的是北京,为34432元。
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大学教师资格都需要拥有博士学位。有人对200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20位的大学的统计,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平均为97%,最高者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2%。由此可见,这些著名大学中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学位。相比,我国大学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7%,普通本科院校达到61.5%,普通专科院校达到26.2%。部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79.1%,其中本科院校为79.4%,专科院校为44.5%。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46.3%,其中本科院校为57.2%,专科院校为26.1%。③ 该统计中采用的研究生学位包括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还比较低,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显然就更低了。我国要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教师的学历水平必须要上一个更高层次。到2020年,如果能够争取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拥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接近100%,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部属普通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0%,这将有力地缩小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教师,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教学科研团队。
我国应该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植力度,制定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促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整体提升中西部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为促进中西部地区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0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水平高、贡献大、特色明、声誉好的本科院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同时,加快建设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从而建立起较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而不是极少数的几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高等教育对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在世界的影响力。高等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是看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OECD国家中,人力资本贡献率都在40%以上,并且继续增长。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18.7%,力争使贡献率到2020年能够达到35%左右,这主要需要靠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接收留学生的数量和比例是最能反映一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国际留学生的数量几乎增长了五倍,从1975年的60万增长到2006年的290万。④ 2006年,八国集团各成员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数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目的地,招收的外国留学生数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0%;英国排第二位,占比11%;德国和法国相同,占比9%;其它成员国的占比在2%到5%之间。经计算,2006年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数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比例约为1.9%,约为日本的一半。同时,还可以测量计算外国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英国的外国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达18%,加拿大约为15%,德国为11.4%,法国为11.2%,美国为3.3%。同期我国的比值约为0.22%。
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数近年来有所增长,但相比而言,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比例还比较低。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将大幅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大大加强,为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留学生目的地国家,争取来华攻读我国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在亚洲占首位。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5%,全球留学生增长率为5.33%,预计将达到600万人,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留学生增长率会高于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0%,来华留学生将会超过70万人。
四、高等教育投入
高等教育的投入包括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生均经费等。
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一直未能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高等教育经费也非常紧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较低。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值为0.55%。八国集团成员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值绝大多数都高于1%的水平,美国达到了2.9%。
到2020年,我国高教经费支出占GDP比值力争达到1.1%-1.2%,生均支出超过20000元(人民币),这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保障。为此,需要落实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办学。完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机制,提高高等教育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和健全高等学校的成本与效益评价标准和机制,按照培养层次和学科专业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保障生均拨款标准根据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高校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客观准确地反映了高校在国家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006年,我国高校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为0.13%,八国集团中的主要国家美国为0.37%,日本为0.43%,英国为0.47%,法国为0.38%,德国为0.42%,均远高于我国的水平,是我国的3倍及以上。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国家对高校的科技投入少且分散,总量严重不足。2006年我国高校R&D经费投入只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9.2%,OECD国家高校获得的R&D经费占其全国R&D经费的比例是我国高校的2—5倍。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我国高校科研队伍占全国科研队伍的2/3,但是所获得的经费仅占总经费的1/3。我国高校获得的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更加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研究经费的需求。以2008年为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总经费约2.4亿元。目前,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近40万人,人均每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经费只有600元,实际资助比例只有10%左右。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设施的改善、研究队伍的优化和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在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的同时,要重点加大对高等学校科研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的投入,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从国际经验看,基础研究一直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重心。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属大部分国家,高校承担的基础研究占全国基础研究的60%以上。⑤ 全世界高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占同期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总人次的3/4左右,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高校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2/3左右,如果包括高校作为参与单位的论文则占总数的80%,SCI收录论文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校发表基础研究论文的比例更为显著。我国由于历史的和体制的原因,大量的基础研究集中在独立的科研院所,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出来,也使得高校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偏低。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是限制与束缚了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二是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因此有必要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所存在的体制分割的局面,加大高校科研费用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刚要(2006—2020)》的要求,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5%,从而提高高校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达到0.4%左右,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五、高等教育效能
高等教育的效能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努力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来初步衡量。
毕业率是指高校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按期修完学业而如期毕业的学生数占入学时学生总数的比例。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按时毕业率接近100%,而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在校生按时毕业率大部分在30—60%之间,没有按时毕业的学生继续在校学习。例如,美国2000年大学生的按时毕业率是61%。⑥ 最近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全国4年制大学有53%的大学生6年才能毕业。⑦ 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生的按时毕业率由61%下降到了47%。西方发达国家较低的按时毕业率并不能说他们的学生学习投入不够或能力水平不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严格地保持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所以才会有30—60%的毕业率。我国大学的毕业率接近100%,毕业率与高校的层次、类型、水平等都无关,这种没有淘汰率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很明显,我国大学这种“宽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有悖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的。
2006年,八国集团各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就业率都介于80%至90%之间,我国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⑧ 到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力争达到80%以上,这是高等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
提高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大力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高质量人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吸引优秀学生防止人才外流,才能真正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我国高校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数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高校国际科技论文所占份额达83.7%。但篇均被引用次数没有一个学科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过去10年间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仍排在世界第13位。有专家根据SCI数据库统计了1997—2006年10年间全世界发表论文的作者情况。在这10年,共有300万人发表论文,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排在各学科被引次数前1%的作者共有5万人。各学科排在前250名上下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6097人。这部分可以看作是世界顶级科学家。当以作者发表论文时所属的机构进行统计时发现,美国排在第一位,有4016人,占总人数的65.87%;英国排在第二位,为473人,占总人数的7.76%。中国排在第16位,有19人,仅占总人数的0.31%,但其中来自香港的作者有15人,也就是说我国大陆科技人员进入世界各学科被引次数前250名仅有4人。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2003》,中国科技竞争力在被评价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32名。由于存在大规模的科学院和其他独立科研院所,我国高校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序还略低于上述名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重大实际问题研究缺乏深度,原创性的思想和理论不多,在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方面仍有较大的距离。与此同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影响较小。
到2020年,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和基础研究的主体,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就需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计划支持等方式加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高校应制定计划,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形成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高校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体系。
六、结论
到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40%,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有3—5所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若干个世界一流的学科;东部与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各类高等学校协调发展,建成较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人力资本贡献率达到20%;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70万人,占世界留学生的比例超过10%。高等教育的投入大为增加,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1.1%—1.2%、生均经费达到20000元。高等教育效能方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率达到80%以上,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届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将大大增强,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必将大大缩小。我国将初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林。
收稿日期:2009-12-09
注释:
① 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② 柴旭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③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2009.83.
④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Comparative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G8 Countries.2009,2009.28.
⑤ OECD.University Research In Transition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⑥ 闫岩.美国被曲解的毕业率[J].教育论坛,2007,(11).
⑦ 35所美国大学公布毕业率 过半大学生6年才毕业[EB/OL].http://news.sohu.com/20090605/n264356478.shtml,2009-06-05.
⑧ 曹洪军.浅析大学就业率[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