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企业改革与工作安排_国企论文

1996年企业改革与工作安排_国企论文

1996年企业改革与工作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革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五大特点

一、理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首先是通过改革已经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路子,而决不是走私有化道路;使企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的困难多,而且问题复杂,解决问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搞运动。

企业改革,在坚持“三改一加强”方针,加强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的调整,抓住重点、分类指导、改革必须配套进行,以及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不断培育企业家队伍等都有一套较明确的思路。

二、不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国务院领导多次亲自主持会议研究部署企业改革。去年九月,朱镕基副总理明确企业改革工作由国家经贸委牵头以后,11月份召开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今年2月份又召开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5月上海“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座谈会,10月青岛全国企业改革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江泽民、吴邦国还亲临现场做了重要报告,使大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好企业管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对搞好企业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三、为推动企业改革出台一批鼓励政策。

在试点实践中,发现问题与有关部门多次协商,形成20多个文件,出台一批政策,这对于解决企业改革的难点、重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关于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鼓励和支持18个试点城市优势国有企业兼并困难国有工业企业后有关银行贷款及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关于将部分企业“拨改贷”资本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的意见》等文件,对推动破产、兼并,增加企业资本金起了重要作用。

四、几项试点稳步推进。

第一,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与有关地区和部门已批复试点企业实施方案61个。采取多种形式改制,并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在18个城市进行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试点包括增资(增加资本金)、改造(技术改造)、兼并破产、分流分离,这些改革活动推动大,力度大,效果比较好。据统计增资49.94亿元,技改总投资达641亿元,已有305个企业被兼并,破产终结92户,分流企业富裕人员133.6万人。

第三,56户企业集团试点在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的同时,已向深层次改革深入。

第四,3户控股公司试点。

五、贯彻落实“三法”、“再例”,开展增效活动。

1995年,认真组织各地企业落实《企业法》、《劳动法》、《公司法》。落实《转机条例》、《监管条例》,落实《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通过上述活动,对于企业转换机制、抓企业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等活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企业改革已经触及到深层次矛盾,一些重点难点已经暴露,急待着手解决。应当承认企业改革总的形势是好的,我们也必须看到,企业改革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企业改革配套的其他领域的改革还难以适应要求,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状况。

九五期间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

“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中共中央制定的“九五”计划中,提出的第五条方针,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九五”时期,要继续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围绕企业制度创新,推进各项改革,解决重点国有企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的战略目标是,2000年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九五”期间的企业改革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区别情况,分类指导,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大企业以公司制为一种典型的财产组织形式,与国有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并存,共同构成新型的企业制度体系。所有企业都要选择一种适合于自己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互相激励、互相制衡的机制,成为企业科学决策、强化管理、追求效益、自我约束的基础和动力。

二、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

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职能与运营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

三、同步推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和国有银行商业化,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良债务负担问题。

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和银行商业化的难点所在,不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两方面的改革都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多渠道实现国有企业“增资减债”的办法和途径。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计划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为形成兼并破产、减人增效机制创造条件。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取消行业统筹,转向社会统筹。实行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与各类基金的管理、运营相分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体系。健全社会保险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离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

五、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按照“大的要搞好、小的要放开”的原则,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

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生长点,明确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结构调整可以更多地运用产权流动的办法,如重组、联合、兼并、分立、租赁、出让、股份制、合资以及破产等形式,其中主要手段是兼并和破产。国有小企业要放给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政府采取更灵活的办法加以处置。

六、继续深化金融体制、税收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在成功地实行“汇率并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国家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市场贷款利率大约低5—10个百分点,形成了“双重利率”。据有关部门估计,约有20—30%信贷资金的借贷交易是按市场利率进行的。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应消除“双重利率”的现象。

1996年企业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

根据“九五”期间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1996年的企业工作要坚持“三改一加强”的方针,继续深入试点,总结推广经验,实行点面结合,在兼并破产、减人增效、债务重组、抓“大”放“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一批优势企业发展,形成国有经济的支柱。

1996年,企业改革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各项试点,要增加试点内容,把各项试点工作引向深入,力争在转机建制、加强监管、增资减债、减员增效等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和进展。经过国务院批准将试点中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推行到一些大中城市;要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方面重点抓好1000户企业,另一方面加快小企业改革的步伐,继续贯彻落实《转机条例》和《监管条例》,普遍推行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及时总结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营运的好做法和经验;坚持“三改一加强”方针,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进一步搞好配套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分流分离力度;政企分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是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培养企业家队伍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面对优势企业和困难企业之间的差距在明显拉大;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在困境中难以自拔。这些问题不可低估,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把困难企业引向繁荣之路。

标签:;  ;  ;  ;  

1996年企业改革与工作安排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