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上”而悲伤是“低”的原因--语篇阅读中情感的垂直空间隐喻_判断句论文

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悲伤论文,情绪论文,快乐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乘坐双层巴士时,你喜欢坐在上层还是下层?选择住宅楼房时你喜欢高层还是低层?心情不好时,你喜欢登高望远还是谷底深思?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涉及的是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问题。

隐喻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我们用以思维与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都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Lakoff & Turner,1989)。而在空间中,上下层面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根植于地球引力之中(Gibson,1969)。垂直性空间隐喻就是以上-下空间方位概念为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在垂直空间隐喻的研究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受到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语言学家在搜集大量的语料的基础上,采用思辨的方法对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进行了一些研究。Nagy(1974)从人的身体经验来解析“上-下”空间隐喻,提出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隐喻理论中认为,上-下的空间特征被投射到10个目标域之一为情绪,即高兴为上,悲伤为下。蓝纯(2005)分析总结了上-下图式的映射规律和经验基础,发现上-下概念的四个目标域之一就是状态,而这里的状态便包括情绪状态,其映射规律为:高兴为上,悲伤为下。

心理学家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语言学提出的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进行心理现实性研究。Lundholm(1921)要求被试在听到一系列的形容词(如愉快、高兴、悲伤、忧郁)时用不同位置的线条来表达感受到的情绪。结果发现,在对消极词汇进行反应的线条中,84%的线条有向下的趋势;而对于积极词汇的反应中,58%的线条有向上的趋势。Wapnet,Werner和Krus(1957)研究发现具有不同情绪状态的被试在水平分割正方形光圈时会有不同的倾向,积极情绪状态的被试画出的分割线偏上,而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画出的分割线则偏下。Meier和Robinson(2004)让被试对随机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方和下方的积极词或消极词进行效价判断,结果发现积极词呈现在上方比呈现在下方时被试反应快,而消极词呈现在下方比呈现在上方时被试反应快。国内有研究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吴念阳,刘慧敏,徐凝婷,2009;张积家,何本炫,陈栩茜,2011),研究结果与Meier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另外,Meier和Robinson(2006)进一步研究发现被试抑郁程度越高(情绪越低落),对呈现在较低视觉空间区域中的探测词的反应就越快。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研究,如Stefanucci和Storbeck(2009)研究发现情绪唤醒影响高度知觉,积极图片和消极图片均会使被试高估高度。可见,情绪域与空间域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隐喻关系。

对上述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1)上述研究的实验材料基本上是词语水平的,这就使得隐喻的体验性和情境性这两个特点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其代表性和应用性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Zwaan(2004)提出的身临其境框架(Immersed Experienced Frame)认为,阅读是对语篇所描述情境的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陈新葵、莫雷和张积家(2006)的研究也证明即便不包含任何隐喻表述,语境本身仍有可能产生隐喻的概念匹配。可见,在语篇情境中研究隐喻,既保证了隐喻的产生,又能将认知的体验性和情境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虽然一些研究者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了关于隐喻的研究(陈新葵等,2006;吴念阳,李艳,徐凝婷,2008),但在语篇阅读中考察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尚无研究。(2)以往进行的多是单向研究,即只研究了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空间域向情绪域的映射,而没有对情绪域与空间域的双向映射进行研究,致使研究结论不够完整和系统。虽然以往研究结果支持了Lakoff等人认为的隐喻是“系统性的、单向的,只有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会从目标域向源域映射”的观点,但是Black(1993)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却认为隐喻是一个双向的、相互作用的意义产生过程。并且已经有研究者尝试进行了关于其他方面的隐喻的目标域和始源域之间的双向映射的研究(吴念阳,刘慧敏,郝静,杨辰,2010;Meier & Robinson,2004;刘阳达,2011)。那么,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究竟是否具有双向性呢?本实验将对情绪这一目标域和空间这一始源域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探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讨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不同空间方位的字母进行判断,考察语篇阅读中的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空间域向情绪域的映射。实验2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后对情绪图片进行反应,考察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情绪域向空间域的映射。

2 实验1

2.1 研究目的

探讨被试阅读不同情绪语篇是否会产生垂直空间(上和下)隐喻,从而考察语篇阅读中是否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采用2(语篇类型:积极情绪语篇和消极情绪语篇)×2(垂直空间位置:上和下)重复测量设计。垂直空间位置是指要求被试判断的字母“F”和“J”呈现的空间位置,即在计算机屏幕的上方或下方。因变量是被试对于字母判断的反应时。

2.2.2 被试

25名大学生。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任何阅读障碍。

2.2.3 实验材料

编制18篇材料,其中实验材料12篇,填充材料6篇。每个语篇由背景句、原因句、情绪句、结束句、判断句组成。实验材料中的每个版本有两篇材料,分别在语篇中体现主人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其他情境条件基本相同,平均字数分别为92.3个和93.7个。随机抽取某大学本科生28人(不参加正式实验)对语篇的熟悉度(1=非常不熟悉,5=非常熟悉)和主角的情绪(1=很悲伤,5=很高兴)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的结果是,两类实验材料的熟悉度平均数分别为3.63和3.87,经统计检验,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27)=.027,p>.05。两类实验材料评定的主角情绪的平均数分别是4.74和1.54,经统计检验,它们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t(27)=21.108,p<.01。因此所编材料可以用于实验。材料举例:背景句:夏宁经过努力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杨兰期末考试成绩退步了很多,原因句:爸爸曾经说过会奖励他最喜欢的玩具,一想到这他心里就乐开了花。/她的学习成绩以前都是她和爸爸妈妈的骄傲,而这次的成绩让她感到很丢人,情绪句:于是他放了学一刻也没有停,以最快的速度狂奔着去告诉爸爸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她眉头紧锁感到内心阴云密布,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信任自己的爸爸妈妈。结束句:他决定以后都要好好学习。/所以她放学了也迟迟不愿回家。判断句:夏宁觉得不需要再学习。/杨兰迟迟不愿回家。

2.2.4 实验工具

方正奔腾Ⅱ台式机、GW1547M显示器、E-prime2.0专业心理软件。

2.2.5 实验程序

将每个语篇逐句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要求被试自定步速认真阅读,读懂一句后按空格键,这一句消失,同时呈现下一句。如此进行,直到读完。语篇结束后会在屏幕的上方或下方呈现字母“F”或“J”,要求被试尽快对字母进行判断,看到“F”就按F键,看到“J”就按J键。字母在按键之后消失或在呈现3000ms之后消失,未做反应视为错误。屏幕的上方设定为纵轴25%、横轴50%处,下方设定为纵轴75%、横轴50%处。字母的颜色为黑色,大小为40磅,背景为白色。接着会呈现红色提示符“??????”500ms,提示被试接下来将会呈现判断句,请他们根据语篇内容对出现的判断句进行判断,若认为判断句符合语篇内容就按“J”,认为不符合就按“F”。判断句在按键之后消失,然后呈现一个500ms的空屏后就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中对于字母和判断句的反应键的设置实行被试问的平衡,一半被试对字母“F”的反应为按F键,“J”为按J键。认为判断句正确就按J键,错误就按F键。另一半被试的按键设置则相反。练习阶段使用两个语篇进行练习。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首先剔除了阅读理解判断句正确率低于75%的被试,最终有22名被试成为有效被试。以被试对字母判断的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处理,反应时分析时删去错误反应和M±3SD之外的数据,据此剔除了1.2%的数据。

分别以被试为随机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以项目为随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语篇类型被试分析中的主效应显著(1,21)=5.751,p<.05;项目分析中不显著(1,11)=2.618,p>.05。字母呈现方位的主效应不显著(1,21)=.269,p>.05;(1,11)=.285,p>.05。情绪语篇类型与字母呈现方位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中非常显著(1,21)=13.607,p<.01;项目分析中不显著(1,11)=.012,p>.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在积极情绪语篇的启动下,被试对字母位置的简单效应边缘显著,F(1,21)=4.24,p=.052。被试在积极情绪语篇的启动条件下,对屏幕上方字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屏幕下方字母的反应时。(2)在消极情绪语篇的启动下,被试对字母位置的简单效应非常显著,F(1,21)=9.87,p<.01,被试在消极情绪语篇的启动条件下,对屏幕下方字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屏幕上方字母的反应时。

实验1验证了我们的假设,阅读不同情绪状态的语篇影响了被试对不同垂直空间位置的字母的判断。即被试阅读积极情绪语篇后对空间位置上方的字母反应较快,阅读消极情绪语篇后对空间位置下方的对象反应较快。

实验1证实了语篇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那么语篇中是否也同样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呢?为了考察这个问题,设计了实验2。实验2在语篇中设置了垂直空间因素,考察阅读含有垂直空间位移的语篇是否影响被试对于情绪图片的反应。

3 实验2

3.1 实验目的

探讨阅读含有垂直空间位移的语篇是否会影响被试对情绪图片的反应,即是否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2(语篇类型:向上移动语篇和向下移动语篇)×2(图片的情绪:积极和消极)重复测量设计。语篇类型是指在语篇中展示主人公在垂直方位上的不同方向的位移的不同语篇。因变量是被试对于情绪图片的性别判定的反应时。

3.2.2 被试

30名大学生。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任何阅读障碍。

3.2.3 实验材料

编制18个语篇,其中实验材料12篇,填充材料6篇。每个语篇由背景句、起点句、路径句、结束句、判断句组成,实验材料中的每个版本有两篇材料,分别在语篇的路径句中体现主人公垂直向上或垂直向下的行走路线,其他情境条件基本相同,平均字数分别为120.7个和121.5个。请28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对语篇的熟悉度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两类实验材料的平均数分别为3.25和3.52,经统计检验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27)=.085,p>.05。情绪图片采用罗跃嘉的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中的图片,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材料举例:背景句:李明是一名大厦保安,他工作的大厦有二十层,他每天需要在大厦各楼层进行巡视。/陈江是一名大厦保安,他工作的大厦有二十层,他每天需要在大厦各楼层进行巡视。起点句:今天李明早早的到单位上班,他按惯例先在十楼领导办公区巡视。/今天陈江早早的到单位上班,他按惯例先在十楼领导办公区巡视。路径句:接着他坐电梯到了二十楼会议室一区,刚好碰见了同事小王,两人打了招呼后就分头工作了。/接着他坐电梯到一楼会议室二区,刚好碰见了同事小刘,两人打了招呼后就分头工作了。结束句:李明想要认真的开始这一天的工作。/陈江想要认真的开始这一天的工作。判断句:领导办公区在九楼。/陈江是保安队长。

3.2.4 实验工具

方正奔腾Ⅱ台式机、GW1547M显示器、E-prime2.0专业心理软件。

3.2.5 实验程序

将每个语篇逐句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要求被试自定步速认真阅读,读懂一句后按空格键,这一句消失,同时呈现下一句。如此进行,直到读完。语篇结束后将随机在屏幕的上方或下方呈现一张人物面孔情绪图片,要求被试尽快对图片中面孔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认为是男性的就按F键,女性就按J键。图片在按键之后消失或在呈现3000ms之后消失,未做反应视为错误。接着会呈现红色的提示符“??????”500ms,提示被试接下来将会呈现判断句,要求被试根据语篇内容对出现的判断句进行判断,若认为判断句符合语篇内容就按F键,认为不符合就按J键。判断句在按键之后消失,然后显示500ms的空屏之后进入下一次试验。实验中对图片和判断句的反应键的设置进行被试问的平衡,一半被试对男性图片的反应为按F键,女性图片按J键,认为判断句正确按J键,错误按F键。另一半被试的按键设置则相反。练习阶段使用两个语篇,两张情绪图片共两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首先剔除阅读理解判断句正确率低于75%的被试,最终有效被试为29名。以被试对情绪图片的判断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处理。并删除错误反应和M±3SD之外的数据,据此删除了2.9%的数据。

分别以被试为随机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以项目为随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语篇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1,28)=.005,p>.05,(1,11)=.205,p>.05。情绪图片的主效应也不显著(1,28)=.006,p>.05,(1,11)=.028,p>.05。空间语篇类型和情绪图片两因素交互作用被试分析中非常显著(1,28)=17.695,p<.001,项目分析中不显著(1,11)=.449,p>.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1)在空间向上移动语篇的启动下,被试对情绪图片的简单效应非常显著,F(1,28)=11.89,p<.01。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时。(2)在空间向下移动语篇的启动下,被试对情绪图片的简单效应显著,F(1,28)=4.46,p<.05,被试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时。

由于实验中情绪图片的呈现位置是随机化的,其呈现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已经被平衡了,因此可以不考虑情绪图片的空间位置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实验2的结果表明,语篇中的垂直空间因素会影响被试对不同情绪图片的判断。在阅读含有向上的空间因素的语篇后,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反应较快,而阅读含有向下的空间因素的语篇后,被试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较快。这表明读者在语篇阅读中产生了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

4 讨论

本研究共有两个实验,考察了在具有一定情境性的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是否存在;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和始源域之间是否存在双向映射关系。

4.1 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体验性和情境性

根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观点,认知具有体验性和情境性。其中体验性,是指认知根植于人的身体及身体与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李其维,2008)。也有研究者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解释,Varela,Thompson和Rosch(1991)认为,体验认知有两点含义:首先,认知依赖于主体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乃是出自于具有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其次,这些感觉运动能力本身植根于或嵌入于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中。

由此看来研究者在重视认知的体验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情境性也是不可忽视的。认知的情境性是指所有的认知都是情境认知或者说是与情境有关的,若要想真正地了解大脑的认知活动,那么,我们就必须足够重视身体和环境的复杂作用;必须认为心灵不是内在模型和表征积聚的特殊内在场所,而是一个大脑、身体和环境整合的、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的活动过程(Clark,1999)。Wilson(2002)阐明的关于体验认知的六个观点中,除了强调身体活动在认知活动中的首要作用之外,更多的是从认知活动的环境属性角度去突出体验认知的特点,其中每一条几乎都与环境因素有关,如认知是情境的;要把认知工作下放到环境中;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因此对隐喻的研究也是脱离不开其体验性和情境性的。根据Zwaan(2004)提出的身临其境框架理论,语篇阅读中的读者对情境的体验性就如身临其境,而语言理解包含动态知觉模拟的过程。因此语篇兼顾了体验性和情境性,为隐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研究着眼于在语篇情境中研究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使被试能够对语篇中的情境进行动态的模拟和体验。这就兼顾了隐喻的体验性和情境性,避免了以往研究只看重体验性,而忽略情境性的弊端。

4.2 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实验1研究的是从始源域空间向目标域情绪的映射的心理现实性。要求被试在阅读完含有情绪因素的语篇(例如,高兴、愉快或悲伤、失落等情绪)之后对处于屏幕中不同空间位置(上方或下方)的字母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完含有积极情绪的语篇之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的对象反应快;被试阅读完含有消极情绪的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下方的对象反应快。这表明,语篇情境中的情绪因素影响被试对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字母的判断,语篇阅读中确实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这一结果支持了Lakoff等人提出的“快乐为上,悲伤为下”的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有研究者分析了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身体经验基础,Nagy(1974)认为该隐喻的身体基础是:低垂的姿势通常伴随悲伤及情绪低落,而直立的姿势则伴随正面的情绪状态。蓝纯(2005)认为该隐喻的经验基础是: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姿态总是和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高兴时,昂首挺胸,笑时嘴角上翘,而悲伤时则会聋拉脑袋。日常生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借用“上-下”垂直空间维度来表达情绪的现象。如高兴,兴高采烈,情绪高昂,情绪低落,feeling up,feeling down等。吴念阳、杨艳芳和刘剑(2007)也发现在儿童书面语的发展中,儿童二年级开始用“高”来映射积极情绪,八年级开始用“低”来映射消极情绪。可见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的语言当中。宗教上认为好人死后可以上天堂,坏人死后则要下地狱,意即好人做了善事要享受快乐,因此要上天堂,而坏人做了坏事要受到惩罚和痛苦折磨,所以要下地狱。这与Meier,Hauser,Robinson,Friesen和Schjeldahl(2007)研究发现的上帝-魔鬼和上-下空间维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见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快乐为上,悲伤为下”具有宗教文化基础。

4.3 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

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要求判断的图片人物的性别与其所表达的情绪没有关系),研究了语篇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结果证实了其存在。实验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如从四楼到八楼或从四楼到一楼)之后,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图片进行反应。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含有空间向上位移的语篇后,对积极情绪图片的反应快,而阅读含有空间向下位移的语篇后,对消极情绪图片反应快。这一结果表明,语篇情境中的空间因素影响被试对情绪图片的判断,语篇阅读中确实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的映射。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解释:(1)语篇情境使被试在阅读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主人公的垂直空间位移,从而激活了被试相应的情绪体验。(2)隐喻概念的使用频率和熟悉性。当“快乐为上”的隐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我们便形成了“快乐=上”的身体记忆和体验,久而久之当这一体验使我们“登高望远”就能体会到愉悦的心情,使我们感到坐在双层巴士的上层会比下层更加心情舒畅时,“上是快乐”的隐喻就建立了;同样,“悲伤为下”的隐喻概念被我们熟悉到当处于“人生低谷”我们就悲伤,或坐在双层巴士的下层我们就感到憋屈时,“下是悲伤”的隐喻就建立了。再如,“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作为新隐喻时,人们为了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便借助金钱这一具体概念,把金钱映射到时间上,意即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宝贵,我们花费时间就像是花费了金钱一样。但是随着这一隐喻概念在生活中越来越频繁的被使用,当我们体会到用更多的钱来坐飞机会比坐火车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从而节省时间,用更多的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从而延长生命时,“金钱是时间”隐喻就建立了。

这一研究结论与Lakoff等人认为的隐喻是“系统性的、单向的,只有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会从目标域向源域映射”观点不同,而是支持了Black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Black(1993)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双向的、相互作用的意义产生过程。例如,个体的温度体验会影响对社会人际情感的判断,而社会人际情感体验又会影响个体的温度知觉。刘阳达(2011)就发现,情绪语篇会影响被试对温度探测词的识别,而温度语篇则会影响被试对情绪探测词的识别。可见,部分隐喻的目标域和始源域之间是存在双向映射关系的,但是这种双向映射关系的实现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人们对隐喻的两个认知域的熟悉度,当这种熟悉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双向映射就实现了。并且根据这种熟悉度的不同我们可以作出预测,两个映射的方向不同,其隐喻联系的紧密性也可能不同,因而人们对两种不同的映射的反应速度也就可能不同。这种不同的表现可能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要比从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的隐喻联系更加紧密,自然,人们对这一方向映射的反应速度也可能会更快。不过,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总之,语篇阅读理解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不仅具有心理现实性,而且始源域和目标域还存在双向映射的性质。

5 结论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得出两个结论:

(1)语篇阅读将认知的体验性和情境性结合了起来,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2)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和始源域具有双向映射的关系。即存在空间这一始源域向情绪这一目标域的映射,也存在情绪这一目标域向空间这一始源域的映射。

标签:;  ;  ;  

快乐是“上”而悲伤是“低”的原因--语篇阅读中情感的垂直空间隐喻_判断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